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鈴薯綠色高效栽培技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馬鈴薯綠色高效栽培技術我國北方一作區馬鈴薯生產面臨乾旱缺水,優質種薯應用率低,土傳病害嚴重、防控不到位,產量低,因盲目追求產量導致水肥藥投入量大、利用效率低等問題,其對馬鈴薯綠色高效栽培技術有着迫切需求。

一、技術名稱

馬鈴薯綠色高效栽培技術

二、技術概述

(一)研發背景

我國北方一作區馬鈴薯[1]生產面臨乾旱缺水,優質種薯應用率低,土傳病害嚴重、防控不到位,產量低,因盲目追求產量導致水肥藥投入量大、利用效率低等問題,其對馬鈴薯綠色高效栽培技術有着迫切需求。通過集成綠色優質品種和健康脫毒種薯應用、種薯催芽防病處理、水肥一體化精準智能微灌、病蟲害綠色綜合防治和全程機械化等關鍵核心技術,將有效解決馬鈴薯生產過程中脫毒種薯普及程度低、水肥利用率低、機械化程度低等問題,促進馬鈴薯產業提質增效和綠色高質量發展。

(二)技術要點及參數

1、播前整地

播前深松耕土地,耕翻方向與播種方向垂直,耕深40-45厘米以保證馬鈴薯根系充分發育和吸收養分。耕翻深度一致,土表層平整,無土塊,旋耕打碎土。

2、綠色優質高效品種應用

根據生產目的和市場需求,篩選適宜本地區種植的耐旱抗病優質新品種:中薯19號、中薯27號、冀張薯12號、後旗紅和中薯18號等。

3、脫毒健康種薯切塊拌種

採用符合國家標準的脫毒原種播種,種薯在種薯庫或基地切塊。切塊大小應控制在40g左右,切刀需用75%的酒精(15-30秒殺滅細菌)消毒。每2噸切好的薯塊用適樂時1L兌噻霉酮素水溶液(含噻霉酮400g)12L攪拌均勻進行包衣。

4、水肥一體化精準管理

根據馬鈴薯生長發育情況、降雨和土壤墒情,在出苗、塊莖形成和塊莖膨大等關鍵時期補灌4-5次,灌水用量控制在60-80 立方米/畝,收穫前20天左右停止灌水。播種前結合翻地撒施有機肥100千克/畝,播種時機施複合肥(15-15-15)40千克/畝,中耕施複合肥(20-0-24)複合肥30千克/畝,出苗後通過水肥一體化系統追施硝酸鈣鎂10 千克/畝,尿素8 千克/畝,硝酸鉀10 千克/畝。

5、土傳病害綠色防控

綜合運用化學藥劑、生物製劑和土壤改良等手段,實現黑痣病、干腐病[2]、瘡痂病和粉痂病等土傳病害的綠色防控,減少農藥施用。馬鈴薯需與其他非茄科作物三年輪作,播前增施有機肥,種薯藥劑拌種、壟溝噴藥,關鍵生育期採取機械噴灑或隨滴灌施入化學藥劑。苗期至塊莖開始膨大期: 採用甲基立枯磷/嘧菌酯+噻霉酮/梧寧黴素/銅製劑,或枯草芽孢桿菌隨水滴灌;現蕾至成熟期: 採用枯草芽孢桿菌、梧寧黴素、噻唑鋅、噻霉酮或銅製劑灌根處理。

6、全程機械化:高壟單行種植,合理密植,種植密度可根據土壤肥力、品種特性和市場要求確定,原種一般以每畝4000-4500株為宜。採用開溝、播種、鋪帶、噴藥一體機,一次性完成開溝、施種肥、播種、溝噴藥、鋪滴灌帶等作業。播後20天左右進行機械中耕培土,收穫前10-15天採用機械殺秧,選晴天收穫,收穫時儘量避免機械損傷。

(三)技術示範推廣情況

2018-2021年集成技術模式在北方一作區(河北張家口、內蒙古烏蘭察布和甘肅定西)等馬鈴薯主產區進行了規模化示範推廣,取得較好的應用效果。在北方一作區多地平均產量為2858千克/畝,比農民同等投入地塊增產10 %以上,按照產地近3年平均價格1.2元/千克計算,畝增值350元以上。比種植大戶減少化肥施用量50千克/畝,減少灌水量40立方米/畝,化肥和農藥施用量減少20 %以上,減少投入150元/畝,每畝增加經濟效益15%以上。

三、適宜區域

北方一作區,主要包括河北壩上、內蒙古中西部和甘肅等地塊較大地區。

四、注意事項

輪作種植:馬鈴薯忌連作,實行馬鈴薯-蠶豆-燕麥3年輪作制或馬鈴薯-蔬菜-玉米3年輪作制,以平衡土壤養分,減輕病蟲草害。

水肥管理:滴灌管鋪設長度儘量少於120米,以保證灌溉均勻度;選擇水溶性肥料,施肥前後適當滴清水,防止滴頭堵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