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化民族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隆化民族博物館 |
中文名稱;隆化民族博物館 類別;歷史類 地點;河北省承德市隆化縣隆化鎮興洲路 竣工時間;1990年 開放時間;常年免費開放 館藏精品;《隆化歷史文物展》、 《安州北安州興州出土文物展》 開館時間;1990年 票價;免費 |
隆化民族博物館位於隆化鎮,占地5934平方米。現有《隆化歷史文物展》、《安州北安州興州出土文物展》、《此間曾是帝王鄉》3個文物基本陳列,常年免費開放。
序言介紹
隆化民族博物館是一座兩進庭院地標性綜合博物館, 占地面積5934平方米,展廳、多功能廳、文物庫房、辦公樓,布局合理、功能齊全。主體建築為仿古盝頂式磚混結構,黃色琉璃瓦,乳白色牆面和紫檀色仿古門窗,形成了優美典雅、錯落有致、具有濃郁特色的民族風格。
建築布局
目前,隆化民族博物館有《隆化歷史文物展》、《此間曾是帝王鄉》、《安州、北安州、興州出土文物展》、《發展中的隆化》四個基本陳列展廳,為了以全新的面貌迎接群眾,博物館在綠化美化環境的同時,充實調整基本陳列,增添展品,提升陳展水平。
第一展廳為《隆化歷史文物展》,展出的多是舊石器時代、新時代的文物,比如在隆化境內灤河兩岸河谷盆地的二、三級台地上,採集到的石核、石鏃、石葉等。
在隆化民族博物館的館藏文物中,安州、北安州、興州出土文物最為豐富。而博物館也用了最大的一個展廳(面積相當於一、三展廳之和),來講述這些歷史時期的民族文化。 在這一展廳,館藏寶物眾多,比如在隆化鎮南黑山的石縫裡發現的南北朝時期的銅造像。這尊銅造像戴有圓形背光,背光上刻有"李翟手用銅四斤,泰常五年五月五日佛弟子劉惠造彌勒佛像"的字跡。據專家說,這尊佛像距今已有1570多年的歷史了,是國家珍貴文物。
發展歷史
隆化博物館建於1981年,然而,當時博物館占地面積只有二畝九分地。
1988年,隆化縣博物館開始擴建,工程在1990年結束。擴建完成後,博物館的建築面積達到了2500平方米,有展廳、文物庫房、辦公樓、多功能廳、服務部等。
此後,博物館充分發揮它的展示作用。除了確定了三大基本展廳以外,常年還會舉辦很多臨時展覽,比如書法展、攝影展、科技展、發展中的隆化、隆化資源展等等。
2003年,隆化縣博物館迎來了它最大的一次轉折--更名為"民族博物館"。
2009年隆化縣縣委、縣政府做出了決定:民族博物館要遷址重建,並將新館館址設在董存瑞烈士陵園附近。
館藏文物
館內藏品5萬餘件,國家級珍貴文物500餘件,包括夏家店上層文化精美的 青銅牌飾,東胡、山戎各種獸首青銅劍,戰國刻銘不銹銅戈、北魏"泰常五年"鎏金銅造像、唐代"契丹節度使印"、各種遼三彩和彩釉器、金元時期隆化瓷窯的標準器物"至正貳年白釉黑花瓷缸"等。特別是元代"駝色地串枝牡丹蓮紋錦被面"等織繡品,更是添補世界空白的國寶,已成為世界古代紡織品研究的重要實物資料。藏品記錄着中國北方古代多民族的發展歷程,並從多方面反映出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融合、發展的歷史面貌。
館內影響
隆化民族博物館立足長遠,謀求文博事業更大的發展,突出特色工作,開 發特色文化產品,努力培植自身造血功能,利用元代鴿子洞窖藏絲織文物紋樣開發產品,已經成為隆化縣委、縣政府及縣直各部門外聯的首選禮品,而且為隆化文博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化底蘊深厚,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沿着這條歷史文脈,從石器時代的刀耕火種到商周秦漢的鐘鳴鼎食,從北魏安州肇建到契丹文化進入,從金元手工業的繁榮到清帝木蘭秋獮御路上無盡的滿蒙風情,一樁樁,一件件記錄了這片塞北熱土的歷史年輪。[1]
館內活動
近年來,博物館先後舉辦了《隆化出土文物展》、《社會主義好》、《迎回歸話統一頌中華書畫影展》、《隆化民族文物展》、《紀念毛主席誕辰100周年書畫展》、《慶祝建黨八十周年書畫展》、《魏德全藝術作品展》、《蝴蝶標本展》、《李九功國畫作品展》、《清代誥敕文物展》等30多個臨時展覽,累計接待觀眾已達60多萬人次。
為最大限度地發揮文物作用,加強館際交流,先後在廣東東莞鴉片戰爭紀念館、佛山市博物館等地舉辦了《清帝木蘭秋獮秘史展》、《清代帝後畫像及聖旨展》;在河北省邯鄲、河南安陽、濮陽等地舉辦了《珍奇動物標本展》;在承德雙塔山舉辦《遼(契丹)葬俗文物展》;在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館舉辦了《洞藏錦繡六百年--鴿子洞窖藏元代絲織文物精品展》;2002年中國絲綢博物館在杭州舉辦《中國紡織考古新發現展》,特邀隆化"鴿子洞"元代織繡品參展,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與高度評價。
獲得榮譽
隆化民族博物館先後被評為國家、省兩級文物系統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承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被國家文物局確定為國家重點博物館。近年來,《新華社每日快訊》、《中國文物報》、《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河北日報》、《承德日報》和《文物天地》、《文物通訊》等報刊,發表了50多篇文章報道隆化文博事業的發展。中央電視台、河北電視台、承德電視台多次製作電視專題節目宣傳隆化文博事業取得的新成就。
館內管理
博物館現有工作人員15人,多年來,隆化民族博物館不斷強化內部管理,加強隊伍建設,通過開展主題黨課、專題研討和業務培訓等活動,提高工作人員素質,培養愛崗敬業精神,塑造着隆化民族博物館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勇於拼搏的形象。
從對歷史縱深的追述中,以獨特的歷史視角上審視她、研究她,正是隆化 民族博物館專業人員三十多年來甘於寂寞、潛心鑽研的重要課題。通過繁複的歷史鈎沉和艱苦的求索,取得了多項重要學術成果。 隆化民族博物館已有40多篇學術論文在國家級、省級專業刊物上發表。李柏齡先生的《遼中京至南京口外驛道調查》等填補了宋遼古驛道研究中的空白,《遼北安州金元興州考辨》考證了遼北安州、金元興州的具體位置,糾正了《中國歷史地圖集》之誤。姜振利館長主編的《隆化文物志》,是一部體例完備、資料翔實的文物志書,曾獲承德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副研究館員孫慧君在"中國古代紡織品研究"等國際國內學術交流研討會上,所作的題為《隆化鴿子洞出土的元代紡織品》學術報告,受到了文博界的肯定與關注。美國、英國、日本、俄羅斯等國的專家學者,多次來隆化民族博物館進行學術交流。如今,隆化文博事業的發展成就和隆化民族博物館的學術成果,不斷在中央電台電視台、河北電台電視台播出,各大報刊也紛紛登載。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