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陳小魯(1946年7月—2018年2月28日),出生於山東,文革前為北京第八中學1966屆高中畢業生。196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解放軍第39軍244團政治處主任。曾為博時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江西長運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1]

陳小魯
陳小魯
出生 1946年7月
中國山東
逝世 2018年2月28日
國籍 中國
職業 博時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江西長運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

2018年2月28日,陳小魯因急性大面積心肌梗死,在海南三亞301醫院搶救無效辭世。[2]

目錄

人物簡介

陳小魯,陳毅元帥之子,1946年7月生於山東,文革前為北京第八中學1966屆高中畢業生。

文革初,曾任學校文化革命委員會主任,因不同意血統論的對聯,沒有參加紅衛兵。後為維護社會秩序,倡議並組建了首都紅衛兵西城區糾察隊(「西糾」),成為文革中第一個跨校際的紅衛兵組織。

文革中有關他的謠言四起,難辨真偽,甚至影響到了他的父親,於是1968年4月被周恩來送到部隊監護鍛煉。一年半後,因表現優異被准予入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解放軍第39軍244團政治處主任。

1976年調入總參二部,後任駐英武官助理、副武官。

1985年任北京國際戰略問題研究學會副秘書長。

1986年參加中共中央政治體制改革研討小組,翌年10月任中共中央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室社會改革局局長。

1992年以上校軍銜轉業,以後,任(海南)亞龍灣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標準國際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現為博時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江西長運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1]

工作履歷

1970年3月8日,陳小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5月,被正式批准入伍。 後任解放軍第39軍244團政治處主任。

1972年元月4日,陳小魯再一次從部隊回到北京,已是父親彌留的時刻。張茜俯身在丈夫耳邊一遍又一遍地呼喚,昏迷中的元帥終於看見了自己最小的兒子了,他的眼睛閃現出一絲奇異的光彩,嘴唇動了動,但到底沒有說出話來。

1972年元月6日,陳毅元帥與世長辭。11日,毛澤東主席出席了他的追悼會。

1975年,陳小魯與粟裕將軍的女兒粟惠寧完婚。妻子粟惠寧在北京的總裝備部工作。

1976年5月,已經是團政治處主任的陳小魯,向軍區打報告提出調回北京。同年調入總參二部,後任駐英武官助理、副武官。

1976年1985年任北京國際戰略問題研究學會副秘書長,前往英國倫敦。

1985年,他從英國回國,到北京國際戰略問題學會任研究員。

1986年參加中共中央政治體制改革研討小組,翌年10月任中共中央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室社會改革局局長。

人物經歷

差點被母親送人的孩子

62歲的陳小魯還記得父母講的關於自己出生時的故事。母親在懷他的時候,他已經有了兩個哥哥。父母一心希望生個女孩,結果他又是個男孩。原貴州省委書記周林的夫人,當時是軍部負責家屬工作的助理員,來探望剛生產完的母親和他。看到他包着被單被放在屋門口,就問母親:「這孩子怎麼放門口啊?」母親說:「這孩子我不要了,你們誰要誰抱走。」陳阿姨數落了母親一通,把他抱回了屋裡。

這個差點被母親送人的孩子,卻成了父母最疼愛的孩子。到他長成20多歲高高大大的男子漢,父母對他最經常的稱呼還是「小羊」——因為他是吃羊奶長大的。

父親給他起名小魯,一個是取自孔子那句有名的「登東山而小魯」,另一個則蘊含着全取山東的雄心。陳毅當時是山東野戰軍司令員。

8歲時,陳小魯跟着父母遷到北京。10歲時,他每天自己乘公共汽車上下學。學生時代的他沒戴過手錶,總是穿着兩個哥哥穿剩的舊衣裳,直到成了高中生也是如此。

「文化大革命」開始的1966年,陳小魯是北京八中的高三學生。國家決定廢除高考。老師在班裡宣布這個消息,陳小魯和同學一起歡呼,笑着跳着把課本扔上了房頂。40多年後,他為當年自己的這個舉動笑了又笑。

「準備永遠不回這個家」

我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知道陳小魯這個名字的。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他是紅衛兵的代表人物。他以北京八中紅衛兵的名義,發布過「解散民主黨派」的通令。他組織的西城區糾察隊,被「中央文革」打成了「反動組織」。可直到40多年後,我第一次和他面對面,才知道他從來沒有參加過紅衛兵。

不過他還是響應毛主席號召,積極投身到運動中去。而他內心的矛盾和迷惘,卻隨着「革命」的深入,一天天強烈起來。一批又一批老幹部被打倒,這裡有許多他熟悉的叔叔伯伯。到了1967年2月,包括陳毅在內的老帥們,在懷仁堂的一次會議上批評「文革」中的一些現象,不久被定性為「二月逆流」。從此,陳小魯淡出運動,改名叫陳衛東,到北京的718廠去勞動。

關於他的種種流言,卻沒有隨着他的淡出而止息,反而愈傳愈烈愈傳愈廣。中央文革秘密搜集他的黑材料,希望從中找出整陳毅的證據,不過沒有找到。這時,周恩來總理出面了,把他安排到瀋陽軍區所屬的一個部隊農場去勞動鍛煉。

1968年4月14日的晚上,周總理把他叫到西花廳,對他說:「這樣對你和你父親都有好處。希望你表現好一些,干好了,可以入伍。否則要採取更嚴厲的措施。」總理告訴他:不要把自己的去向告訴任何人,到了部隊也不要寫信。這是一條紀律。

第二天一早,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楊德中來接他走。母親又掉淚了。父親對他說:「我在文化革命中犯了錯誤,可我不反黨,不反毛主席。我的問題就看中央了。不論打倒不打倒,你都要準備永遠不能再回這個家,永遠見不到我們。」身處於政治的旋渦之中,大家都無法預知彼此的命運,雖是生離,猶如訣別。

和父母重逢

對父母的牽掛,對家的思念,時時攪痛着陳小魯的心。兩年多來,他只能從報紙上得到父親的零星消息。「九大」之後,父親的名字再沒有見報。

而在北京,父母也在想念兒子。1970年末,陳毅被查出患了直腸癌,做了手術,對兒子的思念就更強烈了。1971年春天,陳伯達倒台後,在一次批陳整風會上,帶病出席的陳毅遇到了陳錫聯。他對陳錫聯說:「陳司令員,我的三兒子在你那個地方呢……」陳錫聯立刻明白了老帥的心思,滿面笑容地說:「是啊是啊,他表現很好,已經提幹當指導員了。我馬上讓他回來!」

一個多月後,陳小魯獲准回京探親,到中南海門口,他首先問警衛的,是自己的家還在不在中南海。他走進中南海里那個熟悉的庭院。父母相互攙扶着走出屋門迎接他。手術後的父親蒼老了,瘦削了,卻和久別的兒子開起了玩笑:「哎,指導員來嘍!」陳小魯一頭霧水:「什麼指導員?」「陳錫聯司令員說你提指導員了。」「沒有,我沒提干。」他說着讓父母看他穿的軍裝:「還是兩個兜!」

大家都笑起來。笑着笑着,母親摟着兒子大哭起來。歷盡滄桑的元帥父親,也是老淚縱橫。周總理和夫人鄧穎超把陳小魯請到了自己家裡。周總理對他說:「你很守紀律,很講信用,三年沒給家裡寫信,不容易啊。部隊的同志對你反映很好,特別打了個報告給我,請示能否讓你正式入伍、入黨和提干。你為什麼不能入黨?為什麼不能提干?我告訴他們,不論是誰,只要夠標準,就可以。這樣的事情還需要請示嗎?!」一股暖流湧上陳小魯的心。

1972年元月4日,陳小魯再一次從部隊回到北京,已是父親彌留的時刻。張茜俯身在丈夫耳邊一遍又一遍地呼喚,昏迷中的元帥終於看見了自己最小的兒子了,他的眼睛閃現出一絲奇異的光彩,嘴唇動了動,但到底沒有說出話來。

1972年元月6日,陳毅元帥與世長辭。11日,毛澤東主席出席了他的追悼會。

尋找「自由之身」

1976年5月,已經是團政治部主任的陳小魯,向軍區打報告提出調回北京。

他在1975年成了家,妻子是粟裕將軍的女兒,叫粟惠寧,在北京的總裝備部工作。他提出調動的理由是解決夫妻兩地分居。真正的原因卻是:當時,他所在的團是軍區「學習小靳莊」的典型,而小靳莊是江青抓的點,他要主管「批鄧」和「學小靳莊」。他不願意。他在寫給岳父的信里說:「道不同,不與為謀。」軍長找陳小魯談話:「軍區組織部最近對新提拔的年輕幹部做了調查,你表現最好。你是我們的培養重點,要不了幾年,我這個位置就是你坐的。」陳小魯卻堅持要走。他調到總參二部不到一個月,「四人幫」就被粉碎了。

1985年,陳小魯從英國回國,到北京國際戰略問題學會任研究員。一次,他遇到了當時的軍委副主席楊尚昆。楊尚昆特別對他說:「你對工作有什麼想法?要不要換個地方?」他說:「謝謝楊叔叔,我在這裡挺好的。」中國第一任證監會主席劉鴻儒也曾對他說:歡迎他到證監會工作,他也謝絕了。

陳小魯雖然是元帥的兒子,從小就是一個活躍的、頗具號召力的「孩子頭」,但他卻從來沒有「當官」的欲望。「我一直認為,我不比別人高明多少。」他此生信奉的第二句格言是:「人貴有自知之明。」「文革」結束後,他還下了一個決心:不再講違心的話,不再做違心的事。

在看到了父輩在政治風雲中的浮沉之後,在傾聽了內心對於做人做事的呼喚後,他想嘗試另一種生活,這就是到體制之外,去尋求一個「自由之身」。

他在1991年轉業,之後下海,在商海里涉足過多個領域。他相信在商品社會裡,成事的要素是信用。一個人歸根結底,要靠自己。今天的陳小魯,和已退休的妻子,平靜地生活在岳父的故宅里。 [3]

著名觀點

陳小魯從英國回國後,到北京國際戰略問題學會任研究員。一次,他遇到了當時的軍委副主席楊尚昆。楊尚昆特別對他說:「你對工作有什麼想法?要不要換個地方?」他說:「謝謝楊叔叔,我在這裡挺好的。」中國第一任證監會主席劉鴻儒也曾對他說:歡迎他到證監會工作,他也謝絕了。

陳小魯雖然是元帥的兒子,從小就是一個活躍的、頗具號召力的「孩子頭」,但他卻從來沒有「當官」的欲望。「我一直認為,我不比別人高明多少。」他此生信奉的第二句格言是:「人貴有自知之明。」「文革」結束後,他還下了一個決心:不再講違心的話,不再做違心的事。

在看到了父輩在政治風雲中的浮沉之後,在傾聽了內心對於做人做事的呼喚後,他想嘗試另一種生活,這就是到體制之外,去尋求一個「自由之身」。

陳小魯在1991年轉業,之後下海,在商海里涉足過多個領域。他相信在商品社會裡,成事的要素是信用。一個人歸根結底,要靠自己。2009年的陳小魯,和已退休的妻子,平靜地生活在岳父的故宅里。

人物逝世

2018年2月28日,因急性大面積心肌梗死,在海南三亞301醫院搶救無效辭世。 [4]

2018年3月4日,陳小魯追悼會在海南三亞舉行。 ​[5]

視頻

《陳小魯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