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金山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阿爾金山脈(Altyn-Tagh),蒙古語意為「有柏樹的山」。山脈位於青藏高原北面,是構成青藏高原北邊屏障的山脈之一,也是柴達木盆地與塔里木盆地的界山。位置介於北緯37°~39°30′之間,東經86°~94°10'之間,大致呈東西走向,東面與祁連山銜接,西端崑崙山分界,全長720公里,最寬處超過100公里,面積6.2萬平方公里。
阿爾金山脈西高東低,一般海拔3500至4000米,最高峰為肅拉穆塔格峰,海拔6295米,位於新疆南部蘇拉木塔格山的主脊。阿爾金山山體兩翼不對稱,北坡相對高度可達2500米以上,南坡地勢緩和,高差小[1]。
山脈的氣候十分乾燥。3000米中山帶年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山坡上乾燥剝蝕強烈,形成黃土狀物質堆積;3500米的亞高山帶年降水量稍增,但仍然乾旱;4000米的高山帶乾旱寒冷,寒凍風化強烈;5500米以上的山峰終年積雪和有現代冰川發育。
河流水量主要靠冰雪融水補給,水量不大;山系跨越青海、甘肅和新疆三個省區。
目錄
地形地貌
地貌概況
自南向北,峰區有三列山地相間兩條谷地,其地貌概況如下:
山峰高度在5200-5828米之間,主峰區沿山脊線兩側分布着近30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山脊兩側發育着31條現代冰川,其中北坡冰川有20條。薩木薩克溝冰川有17條。
10號冰川為本區最大的冰川,其長度3.8公里,冰川末端海拔4520米,冰川粒雪線[2]海拔為4840米。主峰阿爾金山位於南坡5號冰川兩粒雪盆結合處的後壁。
在薩木薩克溝南側10號冰川粒雪盆的後壁上,另有一座5782米的高峰與東側主峰相對,二者相距6000米,相對高差46米。薩木薩克谷地,東高西低,海拔4200-4400米,為河流形成區,該溝向北穿越中列山地中部斷裂後匯入青石溝,是青石溝的上源。
山峰海拔在4700-5550米之間。山地切割破碎,北坡發育了12條冰川,南坡僅有一條小冰川。中列山地最大的冰川是七里溝冰川,其長度2.1公里。冰川末端平均海拔4660米。中列山地與薩木薩克溝谷地相對高度約1000米。
薩木哈布塔拉谷地,海拔在3500-4200米之間。谷地西段(青石溝)較寬闊,海拔也較低,向東部延伸則有5個4000-4200米之間的分水嶺處於該谷地中。
(青石溝東西一帶)地勢明顯降低,地形散漫,山峰高度在3500-4849米之間,沒有現代冰川分布,該山地為阿爾金山的外圍山地,再向此逐漸進入山麓地帶,最後沒於疏勒河下游。
阿爾金山山脈蒙語意為「有柏樹的山」。山脈地處藏北高原北緣,南北界於柴達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間,東西與祁連山和崑崙山兩大山系相連,其山脈東西長約730公里,南北寬約60-100公里,近似東西走向。山脈東西部兩端高,中部較低(海拔在4000-4200米之間)。海拔5000米以上的區段發育着現代冰川。
阿爾金山山脈西段、中段最高峰蘇拉木塔格峰(6295米)、玉蘇普阿勒克峰(6062米)由於較難進入和缺乏資料,仍是處女峰;東段山區相對易進入,最高峰也稱為阿爾金山,海拔5828米,東距甘青公路約100公里是黨金山口,此處是阿爾金山山脈與祁連山山脈的分界處。
阿爾金山山脈東段北坡山麓處於疏勒河下游南岸,南坡在蘇干湖附近,南北相對高差分別為3000米和4800米左右,主峰拔地而起直插雲天,它處於阿爾金山深斷裂線上,這與峰區高聳峻拔有直接聯繫。
岩溶地貌
阿爾金山在阿爾金山的阿爾格山中,有一片古老的岩溶地貌(又稱喀斯特,karst)[3],東起布喀達坂山峰,西止阿其克庫勒湖,長350公里,寬20-30公里,面積約10000平方公里,深藏在海拔4400-5000米的崇山峻岭之中。
這一片古老的石灰岩山經過千百年的風吹雨打,溶解分化,呈現出千奇百怪的形狀。林立的石峰,有的拔地而起,直插藍天;有的像駱駝、大象、蒼龍、臥虎、筆架、天橋、廟宇、點將台、仙人掌、石旗杆、拴馬樁,惟妙惟肖;還有千姿百態的溶溝、石芽、甬道、走廊。
阿爾金山的岩溶地貌,由於局部地區受到第四紀冰川的影響,形成了「靜掃群山出,突兀撐青空」的角峰。高原盆地周緣的高山,發育着現代冰川,北緣祁曼塔格山脊線,南緣木孜塔格峰至新疆一側,根據2007年統計共有冰川388條,面積達878.3平方公里,冰川總貯量為678.2億立方米。木孜塔格峰和新青峰是現代冰川集中發育地域,冰川面積占保護區冰川總面積的77.5%,厚度在100米以上。這裡冰川類型多樣,有懸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坡面冰川、平頂冰川等。
氣候特點
阿爾金山北對庫木塔格沙漠,南靠柴達木盆地,位於西北荒漠,屬青藏高原寒帶氣候區域。雖在暖溫帶的緯度之內,但因地處高原山地,海拔平均三千米以上,海拔高度對氣溫的影響已超過緯度位置作用。
其特點是乾旱少雨,四季溫差大。冬季漫長酷寒,夏季短暫,多風、乾燥。一般9月中旬開始飛雪結冰,冰雪期長達9個月。山下戈壁年平均氣溫3.5℃,1月平均最高氣溫-9.2℃,6月平均最低氣溫-10.8℃。
7月平均最高氣溫16.7℃。年平均降水量為110.0mm,但分布很不均衡,海拔4000米左右的山地年降水200mm至250mm,海拔2900米左右的蘇干湖年降水不足50mm。年平均蒸發量為2495.2mm,是年平均降水的20倍以上。年平均風速在3m/秒左右,月平均最大風速5m/秒。以冬春最多,強風多為西北風。自然災害頻繁,山洪、乾旱、冰雹、大風、強降溫對登山安全威脅較大。
阿爾金山山區一月最為寒冷,月平均氣溫為-20℃-30℃;7月份氣溫最高,月平均最高氣溫8℃-10℃度。年降水量分布不均,大量降水集中於夏季的7月。9月中旬至次年5月底為積雪期,不宜進山。
河流水系
阿爾金山主要有8條河流與眾多的時令河組成了高原盆地中的「大動脈」。8條主要河流的的流域面積達兩萬平方公里。
河流的水量補給主要的兩種,即冰川融水和出露泉水。蘇魯貝提勒克河為最大的河流,發源新青峰北坡,注入阿牙克庫木湖,全長280公里,流域面積達6250平方公里。
特色物產
山地北坡呈極端乾旱荒漠山地的植被垂直帶譜。從山麓、中山、亞高山以至高山帶,均以荒漠植被占統治地位。主要代表植物有:合頭草[4]、崑崙蒿、駝絨蒿和玉柱琵琶柴等。2300~3000米河谷中疏生少量植物,如沙棘、短穗檉柳、鹽穗木、花花柴、疏葉駱駝刺、脹果麻黃、喀什霸王等。
在土壤垂直帶中缺少山地淡栗鈣土帶;山地棕色荒漠土上升至2800米,山地棕鈣土上限可達3800米。3800米以上分布亞高山草原土和高山荒漠土。谷地中發育有鹽化高山荒漠土,溝谷底部則出現沼澤和大小鹽湖,其周圍分布有沼澤土與山原鹽土,局部窪地可見龜裂土。
由於降水充沛、植被恢復良好、水草豐茂,各類野生動物分布顯現出相對集中,密度大、種群大、數量多的態勢。根據2007年統計有野生動物359種,藏羚、野氂牛、藏野驢三大有蹄類動物數量料有10萬頭只左右(藏羚羊數量為3.7萬隻,占中國的三分之一以上,藏野驢數量近3.9萬頭,野氂牛數量為5800多頭),加之藏原羚、岩羊等物種分布廣,密度和數量大,其它有蹄類動物也有不同程度的數量增長。保護區的有蹄類動物數量應在15萬頭只以上,鳥類數量在10萬隻以上。
旅遊資源
自然保護區
1985年3月成立的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4.5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是中國國內第三大自然保護區。由於保護區周圍被高山隔阻,氣候寒冷缺氧,人跡罕至,保留着以藏羚羊、野氂牛、藏野驢三大高原有蹄類野生動物為主要種群、保存完好的原始高原生態類型。
根據2007年統計該保護區內已經發現的野生動物359種,高寒植物267種。野生動物中屬國家一類保護動物12種,國家二類保護動物17種。阿爾金山地區的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是中國最大的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它的面積相當於一個江蘇省。
保護區核心區屬第三紀末地殼變動形成的封閉型山間盆地,群峰巍峨,峽深谷幽,叢林莽莽,人跡罕至,是各類野生動物的天然樂園。1987年,國家在這裡建立了野生動物保護區。保護區里生息着野駱駝、野驢、野牛、盤羊、藏原羚、藏羚羊、斑頭雁、黑頸鶴、雪豹等珍禽異獸50多種,其中屬國家級保護的珍稀野生動物多達15萬餘頭。
魔鬼谷
魔鬼谷在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東端,若羌縣與青海省交界處的崑崙山區,西起庫木庫里沙漠,東到布侖台,全長100公里,寬30公里,海拔3000-4000米。南有高聳入雲的崑崙山主脈,北有祁曼塔格山阻擋着柴達木盆地夏季乾燥而炎熱的空氣,兩山夾峙,雨量充足,氣候濕潤,那棱格勒河穿越其中,大小湖泊星羅棋布,牧草繁茂,好似一條綠色的地毯。然而,就是這個景色迷人的峽谷,卻被人們視為有魔鬼的禁區,充滿着恐怖的氣氛。
在當地流傳着許多關於「魔鬼」的神秘傳說:「當黑雲籠罩着山谷,伴隨着電閃雷鳴,即可看到藍瑩瑩的鬼火,聽到獵人求救的槍聲和牧民及挖金者絕望而悲慘的哭嚎」。因而,人們都遠離這神奇的地方,並把那棱格勒(太陽溝)改叫為「魔鬼谷」。經科考人員考察,發現魔鬼谷是一個雷擊區,這裡有大面積強磁性的玄武岩,還有大大小小30多個鐵礦脈及石英體。由於濕空氣受崑崙山主脈和祁曼塔格山脈的阻擋,匯集谷內,形成雷雨雲,加上地下磁場的作用,常產生「雷暴」現象[5]。
攀登歷史
1989年8月19日,中國甘肅省蘭州市與日本國秋田縣聯合登山隊中、日各兩名隊員北側路線攀登阿爾金山10號冰川5782米峰成功。
2001年8月23日-28日,甘肅飛虹戶外運動俱樂部登山隊北側路線攀登失敗,南坡路線6名隊員偵察上升至海拔5600米處。
2002年8月13日-23日,甘肅飛虹戶外運動俱樂部登山隊5名隊員南坡路線攀登尚為處女峰的阿爾金山5828米的主峰。8月20日5名隊員登頂成功,女隊員李倩同時成為第一位登上阿爾金山主峰的女性。
視頻
阿爾金山脈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阿爾金山閃光的「金字塔」,豆丁網
- ↑ 雪線 搖擺的邊界,博物
- ↑ 瞧瞧都是誰挖的洞? 水與風的挖掘技術,博物
- ↑ 合頭草,植物網
- ↑ 火山上的雷暴,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