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腰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金腰燕 |
---|
圖片來自flickr |
基本資料 |
學名 Cecropis daurica 目/科/屬 雀形/燕/金腰燕 遷徏狀態 過境鳥 普遍性 稀有 體長/體重 16-17cm/19-29g |
金腰燕,雌雄同型。虹膜褐色。嘴黑色。腳黑色。雄鳥針狀外側尾羽較長。
- daurica亞種
- 羽色似赤腰燕,但體型略小,身型較纖細。
- 頸側栗紅色眉線延伸至頸側的範圍較大,形成不完整後頸環。
- 腰栗紅色,暗色縱紋較細或無。
- 腹面淺棕色,暗色縱紋較細。尾下覆羽黑色範圍較小。
- japonica亞種
- 此亞種易與赤腰燕混淆
- 似daurica亞種,但腹面較白。暗色縱紋較粗。
- 亞成鳥
- 羽色稍淡,針狀外側尾羽甚短。
- 翼有淡色翼帶,三級飛羽末端有淡色羽緣。
- 飛行時
- 栗紅色的腰極醒目,體型大小似家燕。
- 頸側及上胸密佈的粗縱紋,看似不明顯暗色胸帶,亞成鳥較明顯。
棲地&習性
似家燕,開闊的丘陵地區,河流峽谷,森林砍伐場,人類居住區和耕種區。
成小群在空中飛翔覓食。
成鳥的飲食包括蒼蠅(雙翅目),甲蟲(鞘翅目),臭蟲(半翅目),白蟻(等翅目),直翅目,膜翅目。
繁殖
歐洲季節4-9月,阿拉伯地區2月至8月中,主要是喜馬拉雅山,印度和斯里蘭卡的4月至8月,東亞的6月至7月。
保育
不受全球威脅。
鳴聲
發出高略帶鼻音「djuit」。
外觀相似性
赤腰燕體型較大,後頸栗紅色範圍較小,腹面較白且黑縱紋較粗。成鳥尾下覆羽黑色面積較大。
分佈
亞種和分佈
- C. d. rufula (Temminck, 1835) – Western Red-rumped Swallow – 歐洲南部及西南部(伊比利亞半島,地中海國家)和北非E至S小亞細亞,黎凡特(南至以色列),阿拉伯半島,索馬里,W&S伊朗,巴基斯坦,西北印度和天山;冬季非洲和西南亞。
- C. d. nipalensis (Hodgson, 1837) – 喜馬拉雅山脈E至SE Xizang(西藏)和N緬甸;印度的冬天。
- C. d. erythropygia (Sykes, 1832) – 印度,從旁遮普邦E到西孟加拉邦和S;印度和斯里蘭卡越冬。
- C. d. daurica (Laxmann, 1769) – 哈薩克斯坦東北部至俄羅斯東南部(阿穆蘭西部)和內蒙古北部,南至南中國大陸(南至雲南);冬季南亞和東南亞。
- C. d. japonica (Temminck & Schlegel, 1845) – 東北地區的E Amurland,E&S中國,韓國和日本;冬季從東南亞到北澳大利亞。
- C. d. mayri (B. P. Hall, 1953) – 孟加拉國東北部,印度東北部,緬甸北部和中國西南(雲南西南);N,E和S緬甸,西北泰國和越南(E Tonkin,南安南)。
- C. d. stanfordi (Mayr, 1941) – 緬甸北部,東部和南部,泰國西北部和東北部,老撾,柬埔寨,安南(C&S)和科欽察。
- C. d. vernayi (Kinnear, 1924) – 緬甸南(T Tenasserim N)和泰國W。
- C. d. striolata (Schlegel, 1844) – 台灣,菲律賓,大聖達達和小聖達達E至Wetar和帝汶。
- C. d. badia Cassin, 1853 – Rufous-bellied Swallow – 馬來半島。
- C. d. domicella (Heuglin, 1869) – 非洲,從塞內岡比亞和幾內亞東至蘇丹西南部,西南蘇丹西南部和埃塞俄比亞西南部。
- C. d. melanocrissus Rüppell, 1845 – African Red-rumped Swallow – 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里亞的高地。
- C. d. kumboensis (Bannerman, 1923) –塞拉利昂(Birwa高原)和W喀麥隆(Bamenda高地)。
- C. d. emini (Reichenow, 1892) – 南蘇丹東南部,烏干達和肯尼亞南部至贊比亞和馬拉維。[1]
參考書目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視頻
參考文獻
- ↑ Striated Swallow,taieo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