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重建之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重建之路(紀錄片)原圖鏈接來自 央視網 的圖片

重建之路》內容簡介:台灣,在地質上屬第三紀造山帶上,且為歐亞大陸板塊東南緣與菲律賓海板塊互相衝撞接觸處,是地質構造活躍地區,因此台灣的地震可謂由來已久。1999年9月21日,一場大地震席捲台灣中部地區,南投縣的集集鎮就是震中的所在地,如今,地震已經過去多年,集集鎮因為地震而聞名,成了熱門的旅遊觀光景點,走過地震的傷痛,重建之路艱辛而漫長,那麼台灣的災後重建又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思考和啟示呢?

分集劇情

《重建之路》第1集《回望921》

本期節目的主要內容有:1999年9月21日,一場大地震席捲台灣中部地區,南投縣的集集鎮就是震中的所在地,如今,地震已經過去了9年時間,集集鎮因為地震而聞名,成了熱門的旅遊觀光景點,走過地震的傷痛,重建之路艱辛而漫長,那麼台灣的災後重建又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思考和啟示呢?直到今天,在台灣人的記憶里,1999年的921大地震,仍然還是那麼觸目驚心、傷痕累累,921集集大地震波及台灣全島,一時間公路中斷,橋樑損毀,鐵路受阻,水庫崩潰,斷水斷電,生命財產的損失難以估量。作為這場地震的震中所在地,集集鎮不僅見證了那個黑暗的時刻,更見證了重建的艱難歷程和希望所在。921大地震,給台灣帶來了傷害,也帶來了許多思考,人們在反思,到底該從這場災難中吸取哪些教訓?到底該如何保留這些劫後的殘垣斷壁?社會各界人士不約而同地有了興建地震博物館、紀念館的倡議,希望以此來提醒政府和民眾重視防震減災,於是,在台灣921地震重建區,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地震紀念地。

《重建之路》第2集《走進石岡》

本期節目的主要內容有:石岡鄉處在台中縣的中部,面積只有18平方公里,人口僅有一萬六千多人,長期以來,這裡就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經濟來源,和四川512地震的許多鄉村有相似之處,921大地震的「車龍埔斷層帶」正好穿過石岡鄉,在這裡造成了高達8米的錯動,石岡鄉受到了無情的重創,地震過後人心低迷,要振奮人心就得振興經濟,作為傳統的農業社區,這裡除了農產品,並無更多的資源優勢,要振興經濟,該從哪裡下手呢?

《重建之路》第3集《美麗校園》

本期節目的主要內容有:台中縣東勢鎮中科國民小學--一座地震以後重建起來的學校,已經完全不同於它的過去,它的建築形態、環境氛圍、教學方式,一切都讓人感到新鮮……台灣921地震以後,類似的學校幾乎遍及了整個重建區,在災後重建眾多的項目中,校園重建稱得上是最具規模、最有成效、最受肯定的重建。台灣921校園重建,凝聚了全社會的愛心和力量,集合起最優秀的設計團隊,調動了學校、家長、孩子和社區的參與熱情,更為重要的是,因為新校園運動,教育得到了重新的定位,在多元化的學習環境中,孩子們的學習變得快樂而有趣,這一切,也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

紀錄片流派

紀錄片一詞是英國約翰·格里爾遜最早稱呼出來的[1]

紀錄片美學觀的奠基者:維爾托夫、弗拉哈迪。其中維爾托夫開創了「電影眼睛派[2]」,提倡鏡頭如同人眼一樣「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

50年代的紀錄電影運動:五十年代末開始的紀錄電影創作潮流實際上由兩大紀錄電影運動組成,他們分別是法國導演讓·盧什(《夏日紀事》 1961年)為代表的「真實電影」運動以及由美國梅索斯兄弟(《推銷員》 1969年)代表的「直接電影」運動。真實電影為參與式電影,允許導演介入到紀錄片的拍攝過程中,煽動其中一些劇情的發展。直接電影為觀察式電影,力求避免干涉事件的過程,要求導演採取嚴格的客觀立場,以免破壞對象的自然傾向[3]

視頻

重建之路 相關視頻

第20講 《夏日紀事》之生產過程
維爾托夫與《帶攝影機的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