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鄧小平理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鄧小平理論是以鄧小平為主要創立者、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主題的理論。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大理論成果,是中國共產黨獲得的與蘇聯模式不同的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理論總結。

  • 中文名:鄧小平理論
  • 提出者:鄧小平
  • 提出時間: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
  • 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政治理論
  • 性 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 意 義: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理論提出

根據中國共產黨的官方定義,鄧小平理論是以鄧小平為主要創立者、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主題的理論。鄧小平理論被中國共產黨看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大理論成果,是中國共產黨獲得的與蘇聯模式不同的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理論總結。

這一理論主要體現在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鄧小平的各種講話、報告與會議決議之中。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直接稱為「鄧小平理論」,由此得名。該會議上鄧小平理論被寫入黨章中,成為其指導思想之一。[1]

理論實質

鄧小平理論是一場以「實事求是」為精神實質的思想解放運動過程中產生或引用的旨在打破精神桎梏,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系列指導思想的總匯。鄧小平理論與中國在80年代施行的改革開放政策密不可分。

不過鄧小平理論被一些過「左」[思想]]或教條主義的認識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國家稱為修正主義理論,他們指責鄧小平理論的其政策是剝削無產階級,使資產階級興起。問題在於改革純「公有制」的生產關係融入「私有制」,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進而達到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的目的。這正是鄧小平理論的根本。當然也要保證公有制的生產關係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意識形態必須自始至終占有統治地位。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保證國家不會和平演變成資本主義,要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及其思想。[2]

主要內容

內容概述

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這個理論之所以能夠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是因為:

  1. 鄧小平理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新的實踐基礎上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
  2. 鄧小平理論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基本成果,抓住「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深刻地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
  3. 鄧小平理論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對當今時代特徵和總體國際形勢,對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成敗,發展中國家謀求發展的得失,發達國家發展的態勢和矛盾,進行正確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學判斷。
  4. 總起來說,鄧小平理論形成了新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

鄧小平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指導我們黨制定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它是貫通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涵蓋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軍事、外交、統一戰線、黨的建設等方面比較完備的科學體系,又是需要從各方面進一步豐富發展的科學體系。

政治理論

鄧小平認為為了完善體制,需要做到黨政分開。

長期以來中國對於「執政黨」理念的誤解是造成黨政長期不分的原因。舉美國的例子,共和黨在美國執政,但這並不表示共和黨中央機關可以干預聯邦政府的運作,政府和黨負擔的是不同的職能。由於長期以來黨政不分使得中國各級政府、黨委運行效率低下,政府職能不明確等弊病。 鄧小平認為應該適當擴大社會主義民主。

經濟理論

鄧小平關於經濟的理論,概括起來講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鄧小平主張恢復市場的功能。鄧小平認為,計劃經濟不利於調動人民勞動的積極性,同時統購統銷的方法不是按照需求,而往往是按照平均主義的方式進行分配。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非常重要的上遊資源產品的價格總是被壓低,以便使下游產業獲取利潤,而在市場定價下面,這種情況將會得到改觀。

鄧小平認為市場經濟或者計劃經濟並不是區別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主要標誌。鄧小平說,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大蕭條時期不少資本主義國家都加強了經濟的計劃性。鄧小平認為在本質上區別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是是否存在剝削。因而鄧小平堅持公有制占主導,凡是國有企業、國有控股企業以及集體企業都屬於公有製成分。同時鄧小平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些人成了私營業主,鄧小平認為他們屬於剝削階級。此外鄧小平允許外資投資中國,鄧小平在經濟理論方面的另外一大貢獻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鄧小平認為計劃經濟的企業管理制度使企業喪失了自主性,對人才以及資源的不合理運用造成了企業效率低下,利潤率難以提高,科技含量也始終很低,因此鄧小平希望建立和現在世界上發達國家相似的股份制企業制度。

軍隊建設理論

鄧小平在繼承前人軍事思想的基礎上,根據新的歷史時期的具體國情、軍情創建了新時期軍隊建設理論,這一理論是鄧小平軍隊建設思想體系的核心內容。包括: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新時期軍隊建設要以現代化為中心,注重質量建軍,走精兵強國之路,加強和改進軍隊政治工作,提高後勤保障能力。這一理論對中國新時期軍隊建設起着決定性影響。

十四大

1992年,江澤民中共十四大報告中,會議提出必須用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明確改革的下一步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高中歷史必修3)。並且把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概括為:[3] 第一,在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問題上,強調走自己的路,不把書本當教條,不照搬外國模式,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第二,在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問題上,作出了中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強調這是一個至少上百年的很長的歷史階段,制定一切方針政策都必須以這個基本國情為依據,不能脫離實際,超越階段。

第三,在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問題上,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強調現階段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必須把發展生產力擺在首要位置,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判斷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歸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標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

第四,在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問題上,強調改革也是一場革命,也是解放生產力,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經之路,僵化停滯是沒有出路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堅持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經濟成分和分配方式為補充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為主要內容,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同經濟、政治的改革和發展相適應,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為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第五,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外部條件問題上,指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強調實行對外開放是改革和建設必不可少的,應當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來發展社會主義,封閉只能導致落後。

第六,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保證問題上,強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健康發展的保證,又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獲得新的時代內容。

第七,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步驟問題上,提出基本實現現代化分三步走。在現代化建設的長過程中要抓住時機,爭取出現若干個發展速度比較快、效益又比較好的階段,每隔幾年上一個台階。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須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以帶動越來越多的地區和人們逐步達到共同富裕。

第八,在社會主義的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問題上,強調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的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必須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不斷改善和加強對各方面工作的領導,改善和加強自身建設。執政黨的黨風,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繫,是關係黨生死存亡的問題。必須依靠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必須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團結,必須依靠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是社會主義祖國的保衛者和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力量。

第九,在祖國統一的問題上,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一國兩制創造性構想。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台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按照這個原則來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完成。

上述九條是一個完整的體系,相互關聯,不可分割,要掌握其完整體系和內在邏輯。第一條是思想基礎,是這一理論的精髓,貫穿於全部。第二條是這一理論的前提和立論基點。第三、四、五、六、七條着重論述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是這一理論在黨的路線上的集中表現。其中又突出講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核心內容;還突出講了生產力標準,這是這一理論的哲學基礎。第八條專門論述了運用這一理論,實現黨的路線的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第九條講「一國兩制」,用這種方式來解決祖國統一問題,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這些都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可缺少的部分。

當然,鄧小平理論還有其他許多內容,還要在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在實踐檢驗中繼續豐富、完善和發展。

歷史背景

一種科學理論的誕生,是有其歷史背景和時代條件的。鄧小平理論所以能夠出現在當代中國,也是有着深刻原因的。 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和其他老一輩革命家,早就發現蘇聯模式的某些弊端,他們在尋找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曾經做出過許多努力,提出過許多好的思想。鄧小平理論繼承了這些思想和觀點,逐步形成了理論體系。

馬克思主義產生於19世紀40年代,是資本主義矛盾激化和工人運動發展的產物。以《共產黨宣言》的問世為標誌。它吸收和改造了人類思想文化的一切優秀成果,特別是18世紀中葉和19世紀上半葉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論來源是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空想社會主義。此外,法國啟蒙學者的思想和法國復辟時期歷史學家的階級鬥爭學說,也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資料。19世紀科學技術的新成果,特別是細胞學說的確立,能量守恆和轉化規律的發現、進化論的新發展為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

鄧小平理論是黨在繼承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實踐的時代特徵提出來的理論觀點。 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鄧小平理論「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並借鑑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這是對鄧小平理論形成與發展的高度概括。

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發生世界大戰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不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不論是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都在謀求更快的發展。這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制度的競賽;也是一個國家能否在世界上站穩腳跟,處於有利位置的競賽。在這種歷史條件下,我們這樣一個經濟文化都比較落後的社會主義大國,必須儘快發展起來。這就要求有一種能夠指引我們更快更好地發展,不斷走向勝利的理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不斷創造出許多新經驗和新事物,這些,就是產生鄧小平理論的源泉。可以說,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就不可能形成鄧小平理論。

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以及其他國家社會主義興衰成敗的歷史經驗,也為鄧小平理論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借鑑,它使我們從正反兩個方面加深了對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這種認識是付出了很大代價換來的,對於形成正確的理論是十分珍貴的。

指導意義

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科學認識鄧小平理論堅持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它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新的實踐基礎上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它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科學指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理論指引我們進行撥亂反正和全面改革,逐步實現了從「以階級鬥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封閉半封閉到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一系列重大轉變,使我國實現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了一個大台階,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道路。 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今天我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仍然要繼續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緊緊抓住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不斷推進思想的解放;緊緊抓住和深入領會「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針,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貫徹執行「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緊緊抓住和領會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努力完成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任務等等。這些根本性的指針,關係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命運和前途,我們不能有任何動搖。

形成過程

中國共產黨將該理論的形成分為四個階段:

1978-1982年為基本理論命題提出的階段;

1982-1987年為理論形成基本輪廓的時期;

1987-1992年為理論走向成熟,確立體系的時期;

1992-1997年為理論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的時期。[4] 鄧小平理論從形成到發展,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

  • 理論的準備和初步提出的階段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二大前夕,是這一理論的準備和初步提出的階段。

1976年粉碎「四人幫」的勝利,把我們黨和國家從危難中拯救出來。但是,「文化大革命」帶來的政治、思想文化、經濟方面的後遺症還很嚴重,國家的社會政治經濟生活還未走上正確的軌道,百廢待興。為了清除「左」的思想影響,黨領導和支持了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討論。通過這場討論,我們黨從「兩個凡是」的束縛中擺脫出來。

十一屆三中全會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召開的。這次會議衝破了教條主義和個人崇拜的嚴重束縛,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的需要,提出了在黨和國家工作的各個方面進行改革的任務;並針對撥亂反正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思潮。旗幟鮮明地強調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思想開始形成,奠定了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的基礎。

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作出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標誌着黨在指導思想上撥亂反正的勝利完成。決議在系統總結三十二年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適合我國情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確道路的十點經驗。這十點經驗,成為鄧小平理論的雛形。

  • 理論初步形成的階段

黨的十二大到十三大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第一次提出和使用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科學概念。黨的十二大報告系統概括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並從中國國情出發,確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現代化」、「高度民主」、「高度文明三位一體,經濟、政治、思想文化三大建設一起抓的總路線和總任務。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同時,改革開放在全國蓬勃發展起來,成為黨和國家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和基本國策。黨的十二大以後,鄧小平理論的基本框架逐步形成。

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第一次提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觀點,突破了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發展。 1986年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突出強調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徵,強調實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的方針,從而使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含義更加全面。

1987年黨的十三大系統闡述了鄧小平理論的基本輪廓,明確提出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概括和全面闡述了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確定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六條具有長遠意義的指導方針,並明確提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目標。至此,我們黨已經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有了比較充分的論述,標誌着鄧小平

  • 理論的初步形成。

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和豐富的階段 黨的十三大到十四大,是這一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和豐富的階段。

1990年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中,首次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實踐概括了十二條原則,系統地闡明了這一理論的主要內容。這十二條原則表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認識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1991年江澤民同志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又在十二條原則的基本建設中包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特別是鄧小平同志1992年初視察南方的重要談話,科學地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基本實踐經驗,鮮明地回答了經常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思想理論問題,從而使鄧小平理論的主線和輪廓更加清晰。這個談話是對社會主義認識的新飛躍,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新發展。在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重要談話精神的指導下,黨的十四大報告從更寬廣的視野和更高的理論層次,對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進一步作出科學的概括。

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這個決定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原則加以系統化、具體化,提出了清晰的基本框架和實現的總體規劃,不僅使我們有了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行動綱領,而且對進一步豐富鄧小平理論做出了重大貢獻。

  • 理論正式確立命名的階段

黨的十五大是鄧小平理論正式確立命名的階段。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和使用了鄧小平理論的科學概念,進一步闡明了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並且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明確寫進了黨章。這標誌着鄧小平理論的正式確立和命名。

從以上的歷史回顧可以看出,我們黨能夠形成鄧小平理論,是來之不易的,它是我們黨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指引下,領導億萬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是引導我國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的行動指南,我們必須倍加珍惜。

香港回歸對祖國統一大業的重要意義何在

香港回歸對祖國統一大業的意義是:

  1. 標誌着中國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國恥,開創了香港和祖國內地共同發展的新紀元;
  2. 標誌着中國人民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3. 標誌着中國人民為世界和平、發展與進步事業作出了新的貢獻;
  4. 香港回歸,對解決澳門,台灣問題具有率先示範的作用;
  5. 香港回歸作為"一國兩制"構想的成功實踐,將永遠彪炳史冊。 [5]

怎樣認識和處理和平統一和武力統一的關係

在祖國統一問題上我們對和平統一和武力統一的基本態度是:力爭用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我們黨始終堅持和平統一的方針。實現和平統一,符合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也有利於亞洲和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在兩岸關係向着和平統一的方向發展的同時,台灣島內的分裂勢力也在發展,同時外國反華勢力也在進一步利用台灣問題對中國進行牽制與遏制。有鑑於此,我們決不放棄使用武力的權力。在台灣問題的解決上,我們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決不是針對台灣同胞,而是針對外國勢力干涉中國統一和"台灣獨立"的陰謀。從根本上說,不放棄使用武力,有利於促進和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相反,如果不以武力為後盾,放棄使用武力,和平統一祖國就可能化為泡影。 [6]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