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迪達 |
---|
個人資料 |
全名 Nélson de Jesus Silva 出生日期 身高 1.95米(6英尺5英寸) 位置 門將 |
內爾森·德·赫蘇斯·席爾瓦(Nélson de Jesus Silva ,通常被稱作迪達,1973年10月7日-),前巴西國家足球隊成員,司職門將,曾經以正選身份長期效力意甲俱樂部AC米蘭達10年之久,是球隊兩次捧起歐洲聯賽冠軍盃冠軍的功臣之一,2002年世界盃冠軍隊成員。巴西足球最佳守門員之一。
在國際足球歷史及統計協會(IFFHS)評選的二十一世紀(2001年-2012年)世界最佳門將中,他是21世紀南美最佳門將[1]。
職業生平
迪達於1992年展開自己的職業球員生涯,他首間加盟的球會是巴西的維多利亞,在球會的首年中,迪達未有在聯賽上上陣的機會,及後的一年,迪達在聯賽上上陣24場,當時他只不過是20歲,年紀輕輕的他在後來的一年得到欣賞,轉會至巴西甲組聯賽的大球會—高士路,在新球會的第一年就成為了正選球員,整季共上陣了23場的聯場。
在高士路這間球會中效力的第三年,迪達協助球會以3:2擊敗彭美拉斯,這個冠軍是迪達首個的職業錦標,翌年,迪達於南美自由盃以1:0戰勝秘魯的士砵亭水晶。1998年,是迪達於球會中的最後的一個球季,及後,迪達的表現得到了AC米蘭的應同,並成為了該意大利球會的一份子。
但迪達在這間球會的初年仕途並不順利,先後因為在歐聯中對列斯聯時出現了「低級犯錯」,令列斯聯與AC米蘭言和1:1,失去了取得3分的機會外,也失去了出線的資格,結果,迪達被外借至瑞士的盧根奴和巴西班霸哥連泰斯長達3年。在迪達於哥連泰斯的兩年多中,就先後贏得聯賽冠軍和世界冠軍球會盃,當中,迪達在世界冠軍球會盃中成功撲出一記十二碼,最終於互射點球中以4:3奪冠。
2000年至2001年的球季,迪達重返AC米蘭,但只曾於11月1日的一場聯賽上陣,當時的對手是帕爾瑪。在這一場聯賽之後,迪達再沒有於聯賽上陣過,1年後又被外借至哥連泰斯,只上陣過8場的聯賽。
2002年至2003年的球季,迪達得到重生,意大利球會本來只是有意把迪達為正選門將艾比亞迪的副手,但不幸地,克里斯蒂安·阿比亞蒂於熱身賽中受傷,迪達臨危受命,取代艾比亞迪,成為球會的正選門將,有出人意表的表現。迪達於歐聯的決賽中撲出祖雲達斯的三記十二碼,成為了贏得歐聯冠軍的最大功臣之一。同年,迪達又助AC米蘭奪得意大利盃冠軍。取得雙冠軍的一季後,迪達在全季只失24的情況下令球會贏得第17次的聯賽冠軍。 2004年至2005年的球季中,迪達於聯賽中未能助球會蟬聯冠軍,又於歐聯不敵利物浦,只得到一個意大利超級盃。
在國家隊方面,迪達於1995年7月7日對厄瓜多爾時首次穿起巴西的戰衣正選上陣,1996年,迪達於奧運中取得男子足球項目的銅牌,翌年,迪達於國家隊中贏得了於沙烏地阿拉伯舉行的洲際國家杯冠軍。雖然如忘此,但迪達卻未能入選1998年世界盃決賽周的成員之一。
及後在1999年,迪達在美洲國家杯再度成為正選門將,並贏得冠軍,而在墨西哥的洲際國家杯中,巴西最終以3:4不敵主辦國。兩年後的洲際杯,巴西又再名落孫山。2002年世界盃決賽周,迪達成為了國家隊的二號門將。世界盃後,迪達在德國洲際杯中擊敗阿根廷,贏得冠軍;並以正選門將巴西出席2006年世界盃,該屆八強敗於法國後宣佈退出國家隊。
2006年至2007年的球季,迪達與AC米蘭於2007年歐洲聯賽冠軍盃決賽擊敗利物浦。2007年11月,他成為第一個兩次獲得世界冠軍球會盃冠軍的球員。
2009年至2010年的球季,斯托拉里受傷後,迪達再次成為AC米蘭的臨時門將。 2010年5月15日,聯賽收官戰對陣祖雲達斯,第87分鐘,他被艾比亞迪象徵性換下,聖西路球場的60,000名球迷鼓掌歡送迪達。 2010年6月30日,他與米蘭的合同到期,成為自由球員。
榮譽
高士路:
哥連泰斯:
- 巴西足球甲級聯賽冠軍:1999
- 聖保羅州足球甲級聯賽冠軍:1999
- zh-cn:世界俱乐部杯;zh-hk:世界冠軍球會盃;冠軍:2000
- 巴西杯:2002
AC米蘭:
- zh-cn:冠军联赛;zh-hk:歐洲聯賽冠軍盃;冠軍:2002-03,2006-07
- 歐洲超級杯冠軍:2003,2007
- zh-cn:世界俱乐部杯;zh-hk:世界冠軍球會盃;冠軍:2007
- 意甲聯賽冠軍:2003-04
- 意大利杯冠軍:2002-03
- 意大利超級盃冠軍:2004
巴西國家隊:
- 世界盃冠軍:2002
- U20世界盃足球賽冠軍:1993
- 199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足球比賽:銅牌
- 美洲國家盃冠軍:1999
- 洲際國家盃冠軍:1997, 2005
個人:
- 國際職業足球員協會最佳門將:2005
參考資料
- ↑ The World『s best Goalkeeper of the 21st Century. [2013-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