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連昌宮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連昌宮詞》

作品名稱: 《連昌宮詞》

創作年代: 唐代詩人

文學體裁:詩

作者:元稹

《連昌宮詞》[2]唐代詩人元稹的作品。元稹,字微之,別字威明,唐洛陽人(今河南洛陽)。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並稱「元白」。他非常推崇杜詩,其詩學杜而能變杜,並於平淺明快中呈現麗絕華美,色彩濃烈,鋪敘曲折,細節刻畫真切動人,比興手法富於情趣。樂府詩在元詩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並序》「取其病時之尤急者」,啟發了白居易創作新樂府,且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缺點是主題不夠集中,形象不夠鮮明。和劉猛、李余《古樂府詩》的古題樂府19首,則能借古題而創新詞新義,主題深刻,描寫集中,表現有力。長篇敘事詩《連昌宮詞》,在元集中也列為樂府類,旨含諷諭,和《長恨歌》齊名。其鋪敘詳密,優美自然。元詩中最具特色的是艷詩和悼亡詩。他擅寫男女愛情,描述細緻生動,不同一般艷詩的泛描。悼亡詩為紀念其妻韋叢而作,《遣悲懷三首》流傳最廣。 在詩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韻相酬」的創始者。《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均依次重用白詩原韻,韻同而意殊。這種「次韻相酬」的做法,在當時影響很大,也很容易產生流弊。元稹在散文和傳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創以古文制誥,格高詞美,為人效仿。其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敘述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悲劇故事,文筆優美,刻畫細緻,為唐人傳奇中之名篇。後世戲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創作出許多戲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和元代王實甫西廂記》等。元稹曾自編其詩集、文集、與友人合集多種。其本集《元氏長慶集》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卷。[3]

全詩基本上可分為兩大段。

  第一段從「連昌宮中滿宮竹」至「夜夜狐狸上門屋」,寫宮邊老人訴說連昌宮今昔變遷。

  前四句是一段引子,先從連昌宮眼前亂竹叢生,落花滿地,一派幽深衰敗的景象下筆,引出宮邊老人。老人對作者的泣訴可分兩層意思。

  第一層從「小年進食曾因入」至「楊氏諸姨車鬥風」,寫連昌宮昔日的繁華盛況。

  寒食節,百姓禁煙,宮裡卻燈火輝煌。唐玄宗和楊貴妃在望仙樓上通宵行樂。琵琶專家賀懷智作壓場演奏,宦官高力士奉旨尋找著名歌女念奴進宮唱歌。邠王李承寧(二十五郎)吹管笛,笙歌響徹九霄。李謨傍靠宮牆按着笛子,偷學宮裡新制的樂曲。詩人在描繪了一幅宮中行樂圖後,又寫玄宗回駕時萬人夾道歌舞的盛況。

  第二層從「明年十月東都破」至「夜夜狐狸上門屋」,寫安祿山叛軍攻破東都洛陽,連昌宮從此荒廢。安史亂平後,連昌宮也長期關閉,玄宗以後的五位皇帝都不曾來過。直到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使者奉皇帝命來連昌宮砍竹子,在宮門開時老人跟着進去看了一會,只見荊榛灌木叢生,狐狸野兔恣縱奔馳,舞榭樓閣傾倒歪斜,一片衰敗荒涼。安史亂後,玄宗依然下榻連昌宮,晚景淒涼。宮殿成為蛇燕巢穴,香案腐朽,長出菌蕈來。當年楊貴妃住的端正樓,如今物是人非,再不見倩影了。

第二大段從「我聞此語心骨悲」至「努力廟謨休用兵」。通過作者與老人的一問一答,探討「太平誰致亂者誰」及朝政治亂的因由。

詩中稱讚姚崇宋璟作宰相秉公選賢任能,地方長官清平廉潔,因而出現了開元盛世。姚、宋死後,朝廷漸漸由楊貴妃操縱。安祿山在宮裡被貴妃養作義子,虢國夫人門庭若市。奸相楊國忠和李林甫專權誤國,終於給國家帶來了動亂和災難。接着詩筆轉而稱讚當時憲宗皇帝大力削平藩鎮叛亂,和平有望。結句,作者意味深長地點明主旨:祝願朝廷努力策劃好國家大計,安定社稷,結束內戰,不再用兵。

這首詩針砭唐代時政,反對藩鎮割據,批判奸相弄權誤國;提出所謂「聖君賢卿」的政治理想。它含蓄地揭露了玄宗及皇親驕奢淫佚的生活和外戚的飛揚跋扈,具有一定的歷史上的認識意義。前代詩評家多推崇這首詩「有監戒規諷之意」,「有風骨」,把它和白居易《長恨歌》並稱,同為膾炙人口的長篇敘事詩。

這首《連昌宮詞》在藝術構思和創作方法上,受到當時傳奇小說的影響。詩人既植根於現實生活和歷史,又不囿於具體的歷史事實,虛構一些情節並加以藝術的誇張,把歷史人物和社會生活事件集中在一個典型環境中來描繪,寫得異常鮮明生動,從而使主題具有典型意義。例如,有關唐玄宗和楊貴妃在連昌宮中的一段生活,元稹就不是以歷史家嚴格實錄的「史筆」,而是用小說家創造性的「詩筆」來描摹的。據陳寅恪的考證,唐玄宗和楊貴妃兩人沒有一起去過連昌宮。詩中所寫,不少地方是根據傳聞加以想象而虛擬。如連昌宮中的所謂望仙樓和端正樓,實際上是驪山上華清宮的樓名。李謨偷曲事發生在元宵節前夕東都洛陽的天津橋上,並不是在寒食節夜裡連昌宮牆旁。其他如念奴唱歌,二十五郎吹笛,百官隊仗避岐薛,楊氏諸姨車鬥風等,都不出現在壽安縣的連昌宮內或宮前。元稹充分發揮藝術的想象力,把發生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上的事件集中在連昌宮內來鋪敘,並且還虛構一些情節,用以渲染安史之亂前所謂太平繁華的景象,突出主題思想。從詩的自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對念奴唱歌、李謨偷曲等事所產生的歷史背景,並不是不知道的,他如此處理,實在是有意識地學習唐人傳奇所常用的典型化方法來創作。這樣一來,整首《連昌宮詞》在某些細節上雖不符合具體的歷史事實,但卻形象地反映了歷史和社會生活發展的某些本質方面,具有藝術的真實性。至於詩中說到平吳蜀、定淮西等歷史事件,則又具有歷史的真實性和濃烈的現實感。

這首詩的情節,寫得真真假假,假中有真,真假相襯,互相對照。正如陳寅恪所指出的那樣:「連昌宮詞實深受白樂天陳鴻長恨歌及傳之影響,合併融化唐代小說之史才詩筆議論為一體而成。」(《元白詩箋證稿》第三章)在我國敘事詩的發展史上,《連昌宮詞》有獨自的風格特色。

詩詞正文

譯文

連昌宮長滿了宮竹,年歲太久無人來管理,竹子長得高而密,枝葉糾結在一起。又有牆頭碧桃,紅色的花瓣被風紛紛吹落。

住在連昌宮旁的老人向我哭訴說:「少年時曾因向皇帝進貢食物而入到宮中,唐玄宗正在望仙樓,楊貴妃一起倚着欄杆而立。樓上樓前都是綴戴着珍珠、翡翠的宮女們,光彩鮮明閃爍照耀天地。歸來後如夢又如痴,哪裡能從容詳盡地訴說宮中之事。當時剛剛過了大寒食而到了小寒食,城裡的店舍都不見炊煙,只有宮邊的樹木翠綠如常。夜半月亮升得很高了,宮中傳出了琴弦的鳴聲,原來是賀懷志壓場的琵琶聲。高力士傳喚尋找名倡念奴,念奴潛伴皇帝的隨從侍衛人員過夜。片刻找到又接連催促,特別下令街上准許燃起燭火。睡在紅紗帳里的念奴滿眼春意,充滿嬌氣,用手整理一下頭髮很快就妝束好了。來到宮中剛剛歌唱一聲,邠王李承寧隨即吹管笛與之相和。急奏整套的涼州曲調末了,各種龜茲樂曲熱烈地連番演奏。吹笛少年李謨靠着宮牆,偷學了許多新曲子。天大亮的時候皇帝的車駕發往行宮,萬人歌舞在道路上。百官的儀仗隊避開歧王李范、薛王李業,楊貴妃的姐姐韓國夫人、虢國夫人、秦國夫人的車行輕快迅速。第二年十月洛陽被攻破,御用的道路還在,安祿山的軍隊經過。強迫供應食宿不敢有私藏,百姓們無聲暗暗流淚。西京長安和東京洛陽收復後六七年,卻尋家舍在行宮前。爾後相傳的六位皇帝不到離宮,宮門久閉。聽來來往往的少年說起長安,知道了玄武樓建成,花萼樓荒廢。去年使者奉皇命來連昌宮砍竹子,偶爾遇上門打開,我跟着進去了一會兒。雜草叢木像梳齒那樣密密地排列着填滿了池塘。狐狸、兔子膽大 ,見人並不逃逸,繞着樹木。舞榭傾斜(榭:台有屋叫榭),地基還在,雕有花紋的窗子幽深仍綠。塵土埋沒了粉壁,陳舊的金屬花片。鳥兒啄着掛在檐棱間的鈴鐸或金屬,發出碎玉般的聲音。玄宗皇帝偏愛靠近台階的花朵,依然將皇帝的坐具靠近台階斜坡。蛇出燕巢盤繞在斗栱之上,香案腐朽,長出菌蕈來,正在那天子所居的衙。寢殿相連的端正樓,楊貴妃在樓上梳洗。晨光未出,室內已有人在活動,至今反掛着珊瑚製成的簾鈎。我把宮中遺蹟指示給人看卻因此傷心痛哭,退出宮門時眼淚還不斷地流淌。自從此後宮門再也沒有打開過,每天晚上只有狐狸竄上門屋。」

我聽了老人的這番話後心裡也禁不住悲傷,問道:「是誰開創了太平盛世,又是誰招致這一混亂局面呢?」老人說:「鄉野老人哪能分辨得出呢?我就把耳聞目見的事情跟你說說吧。姚崇、宋璟作宰相時,勸諫皇帝李隆基言語懇切。宰相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糧食豐收,調和中外沒有戰爭殺伐之事。長官清正廉潔,太守傑出,人材的選用都說由於用人施政至為公正。開元末年姚崇宋璟相繼逝世,朝廷漸漸信任聽從楊貴妃。安祿山自請為楊貴妃養子,出入宮廷,無所禁忌。虢國夫人門前倚勢弄權,鑽營者不絕於門,如市上一樣熱鬧。當時弄權宰相名字記不得了,依稀記得是楊國忠李林甫。朝廷制定的國家大計顛倒,四海飄搖,安史之亂所留下的民生調敝的殘破混亂局面持續了五十年。當今皇帝聖明,丞相裴度賢明,詔書剛下,便平定了吳蜀兩地的藩鎮叛亂。官軍又攻克了叛亂藩鎮淮西節度使吳元濟,此賊又除,天下安寧。我年年耕種宮前道路旁的土地,現在亂世既平,為迎接皇帝出巡,今年就不叫子孫在宮前耕種了。」老人這樣做的意思是殷切地盼望皇帝前來,希望皇帝努力於國家大計,不要再起戰爭殺伐。

作者簡介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別字威明,河南府東都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唐朝著名詩人、文學家,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孫。元稹聰明機智過人,少時即有才名,與白居易同科及第,並結為終生詩友,二人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詩作號為「元和體」。但是元稹在政治上並不得意,雖然一度官至宰相,卻在覬覦相位的李逢吉的策劃下被貶往外地。晚年官至武昌節度使等職。死後追贈尚書右僕射。元稹的創作,以詩成就最大。其詩辭言淺意哀,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其樂府詩創作,多受張籍王建的影響,而其「新題樂府」則直接緣於李紳。代表作有傳奇《鶯鶯傳》《菊花》《離思五首》《遣悲懷三首》等。現存詩八百三十餘首,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長慶集》。[7]

元稹白居易是當時唐代齊名的大詩人,他們的詩歌理論觀點相近,共同提倡新樂府,結成了莫逆之交,世人將他們並稱為「元白」。兩人之間經常有詩歌唱和,即使兩人分處異地,也經常有書信往來,並發明了「郵筒傳詩」。一次,元稹出使到東川,白居易與好友李建同游慈恩寺,席間想念元稹,就寫下了《同李十一醉憶元九》:

  「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籌。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今日到梁州。」

  而此時正在梁州的元稹也在思念白居易,他在同一天晚上寫了一首《梁州夢》:

  「夢君同繞曲江頭,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馬,忽驚身在古梁州。」

後來兩人都先後遭貶,分別被放置外地做官。於是他們經常聯絡,互相鼓勵和慰藉。如白居易所說的那樣,兩人終其一生都是友情極其深厚的「文友詩敵」。白居易有詩寫道: 「君寫我詩盈寺壁,我題君句滿屏風;與君相遇知何處,兩葉浮萍大海中。」

白居易這樣評價元稹「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難」,並說他們之間的友誼是「一為同心友,三及芳歲闌。花下鞍馬游,雪中杯酒歡。衡門相逢迎,不具帶與冠。春風日高睡,秋月夜深看。不為同登科,不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無異端。」而元稹對白居易關心,更凝結成了千古名篇《聞樂天授江州司馬》。[8]

視頻

唐代最牛的10位詩人!

唐代情痴(元稹):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參考來源

  1. 唐代元稹《連昌宮詞》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搜狐網 [ 2019-08-23 ]
  2. 《連昌宮詞》賞析. 古詩文網
  3. 元稹. 古詩文網
  4. 正月初一登鳳凰山. 中華巴渠文化網[ 2008-02-08 ]
  5. 《連昌宮詞》詩詞正文. 古詩文網
  6. 元稹與白居易:一起當憤青,一起慘敗於現實.搜狐網 [2020-01-16]
  7. 元稹簡介.詩詞名句網
  8. 元稹與白居易.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