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籍(約767年—約830年),唐朝詩人。字文昌,又稱「詩腸」。原籍吳郡(今江蘇蘇州),後遷居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

生平

唐德宗貞元十四年(798年)北遊,經孟郊介紹,在汴州(今河南開封)認識韓愈。貞元十五年進士。歷任太常寺太祝,因患目疾,自稱「草色遙看近卻無」,孟郊稱他為「窮瞎張太祝」。元和十一年(816年),轉任國子監助教,目疾稍愈。遷秘書郎。藩鎮李師道仰慕張籍的學識,想網羅入幕,張籍婉拒,寫了一首〈節婦吟〉[1]寄給了李司徒[2]

長慶元年(821年),韓愈薦為國子博士,歷任水部員外郎、主客郎中,終國子司業。時稱「張水部」或「張司業」。因其出身貧寒,官職低微,能較多地接觸社會底層的民眾,故其所作樂府詩多批判社會,同情百姓的遭遇,頗為白居易等人所推崇,白居易稱讚為「尤工樂府詩,舉代少其倫」[3]。與王建齊名,號稱「張王樂府」。《彥周詩話》論道:「張籍,樂府、宮辭皆傑出」。其與白居易,孟郊等所作的詩歌被稱為「元和體」。著有《張司業集》,編為五卷。南唐張洎收集其詩400多首編為《木鐸集》12卷。明代嘉靖萬曆間刻本《唐張司業詩集》8卷,收詩450多首。

逸事

  • 張水部,為人所熟知,很多因為一首《近試上張水部》(又名《閨意獻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這首詩經常被用作,考生考前或男女友見家長時,因而甚流行。傳為唐代越州(今浙江紹興)士子朱慶餘獻給張籍,作為參加進士考試的「通榜」,增加中進士的機會。張籍答覆《酬朱慶餘》:「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人間貴,一曲菱歌敵萬金。」前者載於《全唐詩》卷五百一十五。
  • 據云仙散錄記載,張籍因為迷戀杜甫詩歌,把杜甫的詩集燒成灰燼,然後將燒完的紙灰拌上蜂蜜,一天早上吃三匙。一天,張籍的朋友來拜訪他,看到張籍正在拌紙灰,很不解,就問:「張籍,你為什麼把杜甫的詩燒掉,又拌上蜂蜜吃了呢?」張籍說:「吃了杜甫的詩後,我就能寫出和杜甫一樣的好詩了!」好友哈哈大笑。[4]

詩詞

  《秋思》

【原文】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譯文】 一年一度的秋風,又吹到了洛陽城中,身居洛陽城內的遊子,不知家鄉的親人怎麼樣了;寫封家書問候平安,要說的話太多了,又不知從何說起。 信寫好了,又擔心匆匆中沒有把自己想要說的話寫完;當捎信人出發時,又拆開信封,再還給他。

【注釋】 ⑴意萬重:極言心思之多; ⑵復恐:又恐怕; ⑶行人:指捎信的人; ⑷臨發:將出發; ⑸開封:拆開已經封好的家書。

【賞析】 這是鄉愁詩。通過敘述寫信前後的心情,表達鄉愁之深。第一句交代「作家書」的原因(「見秋風」),以下三句是描寫作書前、作書後的心理活動。作書前是「意萬重」,作書後是「復恐說不盡」。「臨發開封」這個細節把「復恐說不盡」的心態表現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寫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卻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鄉,見秋風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臨走時怕遺漏了什麼,又連忙打開看了幾遍。事本子平,而一經入詩,特別是一經張籍這樣的高手入詩,便臻妙境。這在詩壇上並不是常有的。 當然以家書為題材的作品,在唐詩中也不乏佳作。像岑參的《逢入京使》:「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寫作者戎馬倥傯,路遇使者,托傳口信以慰家人。杜甫的《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寫作者身陷安祿山占領下的長安,不知戰亂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來書以慰遠情。他們都用獨特的技巧表達了思家的心情。這首詩與眾不同的是寄深沉於淺淡,寓曲折於平緩,乍看起來,寥寥數語,細細吟味,卻有無窮意味。 [5]


參考文獻

  1. <節婦吟>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繫在紅羅繻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淚雙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2. 洪邁《容齋隨筆》曰:「張籍在他鎮幕府,鄆帥李師古又以書幣闢之,籍卻而不納,作《節婦吟》一章寄之。」
  3. 《讀張籍古樂府》
  4. 此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俱未載。且《雲仙散錄》,不足信者甚多,未詳其真偽。
  5. 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秋思譯文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