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豨薟草的功效與作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豨薟草的功效與作用豨薟草為菊科植物豨薟、腺梗豨薟或毛梗豨薟的乾燥地上部分。我國大部分地區有產,以湖南、湖北、江蘇等地產量較大。夏、秋二季花開前及花期均可采割,除去雜質,曬乾。切段,生用或黃酒蒸製用。[1]

豨薟以葉多,莖粗,花未開放,灰綠色,無鬚根及雜質者為佳。

【拼音名】:Xī Xiān Cǎo,

【別名】:肥豬草、肥豬菜、粘蒼子、粘糊菜、黃花仔、粘不扎

【性狀】:本品莖略呈方柱形,多分枝,長30—110cm,直徑0.3—1cm;表面灰綠色、黃棕色或紫棕色,有縱溝及細縱紋,被灰色柔毛;節明顯,略膨大;質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或帶綠色,髓部寬廣,類白色,中空。葉對生,葉片多皺縮、捲曲,展平後呈卵圓形,灰綠色,邊緣有鈍鋸齒,兩面皆有白色柔毛,主脈3出。有的可見黃色頭狀花序,總苞片匙形。氣微,味微苦。

【炮製】:豨薟草:除去雜質,洗淨,稍潤,切段,乾燥。

【生境分布】:生於林緣、林下、荒野、路邊。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

【化學成份】:含豨薟四醇(pimar-8(14)-ene-6β-kauran-19-oic acid),尚含生物鹼、苦味質。

【酒豨薟草】:取淨豨薟草段,照酒蒸法(附錄ⅡD)蒸透。每100kg豨薟草,用黃酒20kg。

【用法用量】:9—12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備註】:用於風濕痹痛、筋骨不利等症,常與臭梧桐同用。本品性味苦寒,又有化濕熱作用,故痹痛偏於濕熱的病症尤為適宜。

功效與作用

功能主治

祛風濕,利筋骨,降血壓。治四肢麻痹,筋骨疼痛,腰膝無力,瘧疾,急性肝炎,高血壓病,疔瘡腫毒,外傷出血。

第1步《唐本草》:"主熱匿,煩滿不能食,生搗汁服三、四合。""主金瘡,止痛,斷血,生肉,除諸惡瘡,消浮腫,搗封之。湯漬、散敷並良。"

第2步《本草拾遺》:"主久瘧,痰飲,生搗絞汁服,得吐出痰;亦碎敷蜘蛛咬,蟲蠶咬,蠼螋溺瘡。"

第3步《開寶本草》:"療虎及狗咬瘡。"

第4步《本草圖經》:"治肝腎風氣,四肢麻痹,骨間疼,腰膝無力者。亦能行大腸氣。""服之補虛,安五臟,生毛髮。兼主風濕瘡,肌肉頑痹;婦人久冷,尤宜服用之。"

第5步《履巉岩本草》:"醫軟癱風疾,筋脈緩弱。為末,酒調服。"

第6步《滇南本草》:"治諸風、風濕症,內無六經形症,外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氣壅盛,手足麻木,痿痹不仁,筋骨疼痛,濕氣流痰,癱瘓痿軟,風濕痰火,赤白癜風,鬚眉脫落等症。"

第7步《本草經疏》:"祛風除濕,兼活血之要藥。"

第8步《分類草藥性》:"明目,黑髮,滋陰養血。"

第9步《貴州民間方藥集》:"潤肺止咳。"

第10步《廣西中藥志》:"其葉外敷蝦鉗瘡(生兩指隙間)。"

第11步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安神降壓,祛風止痛。治神經衰弱,失眠;高血壓;風濕痹痛;蛇蟲咬傷。"

第12步祛風除濕,通經活絡,本品走竄開泄,其性猛烈,祛風濕,調血脈,通經絡,利關節。可用於風濕痹痛,中風等證。

第13步截瘧《本草拾遺》:「主久瘧,痰飲。」此證多由瘧疾目久,氣血耗傷,加之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之源不足,故致倦怠乏力,短氣懶言,食少,面色萎黃,形體消瘦。遇勞則復發,寒熱時作,舌質淡,脈細無力。在瘧疾發作時,可用豨薟祛邪截瘧。

第14步退黃,黃疸是以身黃、目黃,小便黃為主症的病證。可因感受外邪,飲食所傷,脾胃虛寒以及積聚轉化而發病。若身目俱黃,兼頭重身困,胸脘痞滿,食慾減退,腹脹,舌苔厚膩微黃,脈弦滑或濡緩。可用稀薟宣利氣機而除濕退黃。

第15步平肝降壓,本證多由索體陽盛,肝陽上亢。或因長期憂鬱惱怒,氣鬱化火,肝陰暗耗,風陽升動,或腎陰素虧,以致肝陰不足,肝陽上亢,症見。眩暈耳鳴,頭痛且脹,每因煩勞或惱怒而頭暈,頭痛加劇,面時潮紅,急躁易怒,少寐多夢,口苦,舌質紅,苔黃,脈弦。可選用本品平肝安神降壓。

第16步療瘡腫毒,本品味苦,性寒。苦主泄下,寒能清熱,故可選用本品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新修本草》:「主金瘡,止痛、斷血,生肉,除諸惡症,消浮腫,搗封之。湯漬、散敷並良。」

第17步清利濕熱止瀉。

藥理作用

第1步免疫抑制。豨薟草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均有抑制作用。豨薟草水煎劑小鼠腹腔注射,連續7天,能使淋巴細胞值降低,Ea、Et花環形成率下降,抗體血清滴度降低,細胞內DNA和RNA吖啶橙熒光染色的陽性率減少。

對非特異性免疫功能也有抑制作用。豨薟草水煎劑對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有抑制作用,降低血清溶菌酶的活性,使胸腺和脾臟的重量減輕。

第2步抗炎。稀桐丸水煎劑大鼠灌服,能顯著抑制甲醛性和蛋清性關節炎腫脹。腺稀薟萜二醇酸、腺稀薟萜醇酸、腺稀薟萜二酸都具有抗炎作用。 腺梗稀薟梗中二萜類化合物大鼠灌服,能明顯抑制足跖腫脹。

擴血管和降壓。

本品有擴張血管的作用。提取液能使保留神經的兔耳血管明顯舒張,並阻斷刺激神經所引起的縮血管反應。

本品有降壓作用。水煎劑貓腹腔注射,10分鐘後血壓逐漸下降,可持續1·5小時。腺稀薟萜二醇酸等二萜類化合物為其有效成分。

改善微循環和抗栓。

豨薟草溶液對小鼠腸繫膜微循環的血流恢復有促進作用,與丹參注射液相當。 家兔靜注能明顯抑制血栓形成。明顯減輕血栓濕重。

其他。

(1)豨薟苷對大鼠有明顯的抗早孕作用。

(2)抗菌、抗瘧,體外試驗中稀薟草對白色念珠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水煎劑對鼠瘧原蟲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鑑別應用。

臭梧桐與本品均能治療風濕痹痛,風 疹濕疹,皮膚瘙癢。然豨薟、善祛筋骨間風濕,可治中風癱 瘓;而臭梧桐,又能平肝陽,治療肝陽眩暈頭痛。

豨薟草的性味歸經

【性味】 苦,寒。

①《唐本草》:"味苦,寒,有小毒。"

②《本經逢原》:"苦微辛,寒,有小毒。"

【歸經】 入肝、脾、腎經。

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肝、腎二經。"

②《本草匯言》:"入手、足少陽經。"

③《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經。"

豨薟草配伍應用

配海桐皮,功能祛風除濕,通利血脈,降低血壓。可治療風濕痹痛,筋骨不利,骨節疼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或小兒麻痹後遺症。

配威靈仙,功效更著。可治風濕筋骨疼痛、四肢麻木等。

配臭梧桐,祛風濕、活血功效加強。可治風濕痹痛麻木。

方劑製劑

豨薟散(《活人方匯編》) :豨薟草不拘多寡,去梗取葉,曬乾,陳酒拌透,蒸過曬乾,再拌再蒸,如法九次,曬燥,為細末,貯聽用,蜜丸,早空心溫酒吞服十二、十五克。治風、寒、濕三氣着而成痹,以致血昧凝澀,肢體麻木,腰膝酸痛,二便煤結,無論痛風,痛痹,濕痰,風熱,宜於久服,預防中風瘺痹之病。

豨桐丸(《養生經驗合集》) :地梧桐(花、葉、梗、子俱可.切碎曬乾,炒,磨末子)500克,豨薟草(炒,磨末子)240克。上二味,和勻,煉蜜丸,如桐子大。早晚以白滾湯送下l2克,或單用臭梧桐60克。煎湯飲,以酒過之,連服十劑,其痛即瘥,或煎湯洗手足亦可。忌食豬肝、羊血、番茄等物。治感受風濕,或嗜飲冒風,內濕外邪,傳於四肢脈絡,壅塞不舒。以致兩足軟酸疼痛,不能步履,或兩手牽絆,不能仰舉,凡辛勞之人,常患此症,狀似風癱。

治發背丁瘡方(《乾坤生意秘韞》) :豨薟草、五葉草(即五爪龍)、野紅花(即小薊)、大蒜等分。擂爛,入熱酒一碗,絞汁服,得汗效。

治癰疽腫毒,一切惡瘡方(《乾坤生意秘韞》)豨薟草(端午采者)30克、乳香30克、白礬(燒)15克。為末。每服6克,熱酒調下,毒重者連進三服,得汗妙。

火松丸(《世醫得效方》):火豐欠草,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治風氣行於腸胃泄瀉。

治翻胃及脾問諸疾。腹痛泄瀉方(《百一選方》): 皺面地蔥花(即火扶草花)不以多少,焙乾,為細末,蜜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自湯送下,不拘時候。

首烏延壽丹(《世補齋醫書》) :何首烏女貞子旱蓮草、豨薟草、菟絲子杜仲牛膝桑葉銀花、生地、桑 椹、金櫻子、黑脂麻。主治:陰虛血虛,腰膝酸軟,眩暈目 暗,耳鳴,失眠,鬚髮早白。

治腸風下血方(《方泳正宗》):本品,酒蒸為 末。煉蜜丸。每服9克,白湯下。

豨薟草附方

治風、寒、濕三氣着而成痹,以致血脈凝澀,肢體麻木,腰膝酸痛,二便燥結,無論痛風,痛痹,濕痰,風熱,宜於久服,預防中風痿痹之病:豨薟草不拘多寡,去梗取葉,曬乾,陳酒拌透,蒸過曬乾,再拌再蒸,如法九次。曬燥,為細末,貯聽用,蜜丸,早空心溫酒吞服四、五錢。(《活人方匯編》豨薟散)

治感受風濕,或嗜飲冒風,內濕外邪,傳於四肢脈絡,壅塞不舒,以致兩足軟酸疼痛,不能步履,或兩手牽絆,不能仰舉,凡辛勞之人,常患此症,狀似風癱:地梧桐(花、葉、梗、子俱可,切碎曬乾,炒,磨末子)一斤,豨薟草(炒,磨末子)八兩。上二味,和勻,煉蜜丸,如桐子大。早晚以白滾湯送下四錢,或單用臭梧桐二兩,煎湯飲,以酒過之,連服十劑,其痛即瘥,或煎湯洗手足亦可。忌食豬肝、羊血、番茄等物。(《養生經驗合集》豨桐丸)

治癘風腳弱:豨薟草(五月取赤莖者,陰乾,以淨葉蜜酒九蒸九曬)一斤,當歸、芍藥、熱地各一兩,川烏(黑豆制淨)六錢,羌活、防風各一兩。為末,蜜丸。每服二錢,空心溫酒下。(《張氏醫通》豨薟丸)

治中風口眼歪斜,手足不遂,語言蹇澀,口角流涎,筋骨攣強,腰腳無力等證:豨薟(酒蒸,曬九次)三斤,蘄蛇二條,人參、黃耆、枸杞子、川萆薢、於白朮、當歸身各八兩,蒼耳子、川芎、葳靈仙、半夏曲各四兩(以上諸藥,但用酒拌炒),沉香二兩(不見火)。共十三味,俱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早晚各服三錢,白湯送下。(《方脈正宗》)

治瘧疾:豨薟草(干品)一兩。每天一劑,兩次煎服,連服三天。(《全展選編·傳染病》)

治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黃花草五錢,山梔子一錢,鐵鏽釘二枚。按病情可加三叉槍(三葉鬼針草)適量。加水800毫升,煎成300毫升。每天一劑,兩次煎服。(《全展選編·傳染病》)

治發背丁瘡:豨薟草、五葉草(即五爪龍)、野紅花(即小薊)、大蒜等分。擂爛,入熱酒一碗,絞汁服,得汗效。(《乾坤生意秘韞》)

治癰疽腫毒,一切惡瘡:豨薟草(端午采者)一兩,乳香一兩,白礬(燒)半兩。為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毒重者連進三服,得汗妙。(《乾坤生意秘韞》)

治蜘蛛咬傷及狗咬、其它蟲咬:豨薟草,搗爛敷患處。(《貴州省中醫驗方秘方》)

治風氣行於腸胃泄瀉:火枚草,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世醫得效方》火坎丸)

治翻胃及脾間諸疾,腹痛泄瀉:皺面地蔥花(即火枚草花),不以多少,焙乾,為細末,蜜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送下,不拘時候。(《百一選方》)

鼻衄:豨薟草100克,仙鶴草50克,生地黃20克。水煎,早晚分兩次服,連服5天。

化膿性關節炎:豨薟草100克,白鮮皮50克,黃柏30克,牛膝20克。將上藥加水約2000毫升,煮沸20分鐘後,置患處熏洗一小時,每日兩次,每日一劑。

白癜風:豨薟草150克,研細末,蜂蜜為丸。每次9克,分兩次服,空腹黃酒或白開水送服。

類風濕性關節炎:豨薟草30克,海桐皮20克,忍冬藤30克。水煎,每日一劑。

急性黃疸性肝炎:豨薟草、茵陳各15克,梔子10克。每日一劑,水煎服。

四肢麻木:豨薟草15克,木15克,防風10克,五加皮10克,紅花3克。每日一劑,水煎服。

高血壓:豨薟草30克,天麻10克,鈎藤15克。水煎分兩次服。每日一劑, 30天為一療程。

前列腺炎:豨薟草30克,荔枝核20克,川芎牛膝各10克。將上藥放入藥罐中,加水適量,浸泡5—10分鐘,水煎取汁,倒入浴盆中坐浴。每日兩次,每次20—30分鐘,每日一劑,連續2—3個月。

肛門瘙癢:豨薟草、馬齒莧紫草魚腥草地膚子各12 克,蛇床子15克,白蘞9克,白礬10克。水煎取汁坐浴,每日兩次,每次20 分鐘,每日一劑。

豨薟草的副作用

【不良反應】

(一)傳統文獻

《本草綱目》:有小毒。[時珍日]「生搗汁服則令人吐。故云有小毒。九蒸九曝則補人去痹,故云無毒。生則性寒,熟則性溫。」

(二)毒理試驗

LD50:水煎醇沉液小鼠靜脈注射的LD50為45.54g/kg-+-1.44g/kg。小鼠腹腔注射的最大耐受量為人的400倍。

說明毒性很小。

(三)臨床觀察

無毒。在常規劑量內水煎服沒有明顯不適反應。劑量過大有噁心、便稀等反應。所謂小毒,李時珍已指出為劑量過大引起的消化道不適反應。所以大劑量使用時,宜多用和胃之藥以減少胃不適反應。

【注意】

陰血不足者忌服。

唐本草》:"多則令人吐。"

本草經疏》:"凡病人患四肢麻痹,骨間疼,腰膝無力,由於腫、腎兩虧,陰血不足,不因風濕所中而得者,不宜服之。"

《本草述》:"忌鐵。"

視頻

參考文獻

  1. 蘋果綠 > 中藥大全. 豨薟草的功效與作用. 2013-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