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褐背鶲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褐背鶲鵙(學名:Hemipus picatu):小型鳥類,體長13-15厘米。上體頭和頭側黑色具藍色金屬光澤。背黑褐色,腰白色。翅黑褐色,中覆羽、最內側大覆羽和內側飛羽外緣均為白色在翅上形成特有的白斑尾黑色具白色端斑。下體頦、頰下方及頸側白色,其餘下體淡葡萄褐色。

多棲息於海拔2100米以下的開闊次生林、針闊混交林中,也見於林緣、公路邊或壩區的樹叢間以及雨林。喜群棲,常與其他種類混群,於樹間活動。仔細查找藏匿的或驚起的昆蟲,然後似伯勞猛撲上去。分布於自印度斯里蘭卡、向東沿喜馬拉雅山脈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以及中國大陸的雲南、貴州、廣西等地。

分布範圍

原產地:孟加拉國、不丹、文萊達魯薩蘭國、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斯里蘭卡、泰國、越南。[1]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在海拔2100米以下的山地次生闊葉林、雨林、季雨林、常綠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也見於林緣疏林和稀樹灌叢草坡,尤其是繁殖季節多棲息在茂密的山地森林內,冬季則多在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的疏林地帶活動,有時也出沒在路邊樹叢和農田地邊樹上。

形態特徵

雄鳥上體自額、頭頂、枕、後頸和頭側黑色具藍色金屬光澤。背、肩、腰污褐色或黑褐色,下背和腰羽具寬的白色端斑,從而使腰部顯為白色。尾上覆羽黑色,尾亦為黑色,外側尾羽具白色端斑,越往外白色端斑越大。兩翅黑褐色中覆羽先端子白色,內側大覆羽和內側飛羽外緣亦均為白色,共同在翅上形成的特有的白色翅斑。頦、頰下方及頸側和肩前白色,形成一半環狀,其餘下體半葡萄褐色或煙褐色,至尾下覆羽轉白色。

雌鳥和雄鳥大致相似,但額、頭頂、枕、後頸不為黑色而與背同為暗褐色或污褐色,兩翅和尾亦為暗褐色,較少黑色,下體亦較雄鳥稍淡。

虹膜棕色或棕紅色,嘴、腳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7-13克,♀7-14克;體長♂132-148毫米,♀136-152毫米;嘴峰♂11-13毫米,♀11-13毫米;翅♂59-67毫米,♀60-67毫米;尾♂58-69毫米,♀61-69毫米;跗蹠♂13-15毫米,♀13-14毫米。(註:♂雄性;♀雌性)

生活習性

在中國為留鳥,不遷徙。除繁殖期間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常成群活動。多活動在喬木樹冠層,有時也到小喬木和灌木上活動。覓食在樹冠層枝葉間,多通過飛行捕食,偶爾也到地上覓食。

主要以昆蟲為食,食物主要為甲蟲、蝽象、蜂類、蛾類、蜻蜓、蠅類、葉蟬等鞘翅目、半翅目、膜翅目、鱗翅目蜻蜓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

繁殖方式

褐背鶲鵙主要繁殖在海拔800-2100米的山地森林中,繁殖期3-6月。營巢於喬木樹上,通常置巢於樹冠層水平枝上外端,巢用細枝、草葉、草莖和草根組成,外層還有蛛絲、苔蘚和地衣。巢呈淺杯狀,結構較為精緻結實。巢距地高3-10米,每窩產2-3枚卵。卵的顏色有兩種,一種為淡綠白色、被有黑褐色斑,另一種類型為粉白色、被有黑褐色和紅褐色斑。卵的大小為15-17毫米×12.4-13.7毫米。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