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蟾鬍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蟾鬍鯰胡鲶(學名:Clarias batrachus),台灣俗稱土虱土殺泰國土虱塘虱魚[1],是輻鰭魚綱(Actinopteri)鯰形目(Siluriformes)塘虱魚科(Clariidae)的其中一魚類。

分布

蟾鬍鯰原產亞洲湄公河湄南河流域及馬來半島印尼蘇門答臘婆羅洲爪哇島。並引入美國日本歐洲等地,但已造成部分地區的生態問題。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的入侵物種專家小組(ISSG)列為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

特徵

蟾鬍鯰 Froschwels - Clarias batrachus

蟾鬍鯰體修長。體色為灰色或淺灰色,體側帶有斑點。[2]腹鰭小,胸鰭上帶有毒棘,尤其是雄魚魚體上的毒棘很堅硬。背鰭軟條60至76枚;臀鰭軟條47至58枚。體長可達47公分。

蟾鬍鯰頭部扁平且寬,身體往尾部逐漸變細,就像是細長的蝌蚪的形狀。雖然開口不大,但嘴寬闊。具有厚肉質的唇,上唇又比下唇厚。蟾鬍鯰的眼睛非常小,其背鰭及臀鰭的基部延長,末端接近尾鰭,但不與尾鰭相連,而胸鰭的前端各具有一個類似硬棘的堅硬構造。蟾鬍鯰正是利用這個堅硬的胸棘,再配合身體左右的擺動,而使得牠們得以在陸地上進行雖然看似笨拙但有效的移動。蟾鬍鯰不具有脂鰭,能輕易地與北美的鯰魚區分(Robins)。雄魚的生殖突長且尖,而雌魚則粗厚、短且鈍[3]

棲所生態

蟾鬍鯰棲息於沼澤,河流、池塘,溝渠,稻田與河水泛濫區污濁又泥濘的水域。常群集於岸邊暗處或洞穴中,能長期間離開水域並靠著輔助器官呼吸在陸地上移動至其他水域,遷移能力強。為夜行的底層活動魚類,屬雜食性,不僅捕食小魚、蝦,也攝食腐敗的動植物碎屑。常以昆蟲蚯蚓貝類水生植物、腐肉等為食物。雄魚會築巢與護幼之行為[4]

經濟利用

在當地為重要的食用魚。

食用

在泰國,這種魚又稱ปลาดุกด้าน,是一種常見的廉價食用魚,可用各種方法料理,常見的有燒烤和油炸。

在印度卡納塔克邦沿海以卡拉納語稱之為ಮುಗುಡು,也被當作是一種美味。

病原研究

從患「弔頭病」鬍子鯰( Clarias fuocus) 的肝、腸和腹水分離出病原菌,用浸泡法和投餵法進行感染試驗,兩種方法的死亡率都在80%以上。通過細菌學和應用全自動化微生物鑑定系統( VITEK-120) 鑑定,結果表明,魯氏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 lwoffii) 是鬍子鯰「弔頭病」的病原菌。用25種抗生素進行敏感試驗表明,魯氏不動桿菌對其中大部分藥物敏感,如普樂健、鏈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等,但對四環素、紅黴素、苯唑青黴素、頭孢他定不敏感。

參考文獻

相關條目

注釋

  1. 蟾鬍鯰Clarias batrachus土殺、泰國土虱、塘虱魚蟾鬍鯰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 聯合目錄
  2. Robins, Robert H. Florid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Ichthyology Department: Walking Catfish. Florid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Ichthyology Department. [2008-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9). 
  3. Clarias batrachus (魚類) 蟾鬍鯰,中央研究院
  4. 蟾鬍鯰Clarias batrachus,臺灣魚類資料庫

延伸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