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虛擬助理(語音搜索)原圖鏈接來自 雷鋒網 的圖片

虛擬助理(virtual assistant)是一種能替個人執行任務或服務的軟件代理(software agent)。有時候「聊天機器人」泛指虛擬助理,亦或專指網絡聊天使用的軟件機器人(有時候更專指娛樂而非實用的網絡聊天)。但也可以指一種職業,或者企業組織,其乃是透過網絡執行遠端服務。

至2017年,隨着新產品進入市場,虛擬助理的功能與運用正快速擴張。一項2017年5月的線上調查顯示,美國的市占率依次為蘋果 Siri(34%)、Google個人助理(19%)、Amazon Alexa(6%)及微軟Cortana(4%)。搭載這些助理的智慧揚聲器也有着巨大的變化;蘋果直到2017年6月才宣布其智慧揚聲器[1]。臉書的 M虛擬助理 預計2017年在 Facebook Messenger 上會有數億的用量。 大量的智能手機用戶安裝了蘋果和 Google的助理,微軟則是在視窗的PC上 (Cortana 也可安裝於手機和智慧揚聲器);Amazon Alexa 則是首先具備線上訂購的功能。

目錄

歷史

最早具備數位語音識別功能的工具是 IBM Shoebox,在1962年西雅圖世界博覽會向民眾發表。這個早年的電腦開發比IBM個人電腦早20年,能夠識別16個字以及數字0到9。語音識別的下一個里程碑出現於1970年代的卡內基美隆大學,受到美國國防部及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DARPA)大力支持。其工具「Harpy」能夠駕馭約一千字——三歲兒童的字彙。大約十年後,同一個科研團隊,利用隱馬爾可夫模型開發了不但能分析單一的字而且是連串詞的系統。 因此早期運用語言識別的虛擬助理是自動總機與醫療數位答錄軟件。 1990年代,數位語音識別技術成為微軟、IBM、飛利浦等個人電腦廠商爭取消費者的一個賣點。之後市場於1994年推出第一個智能手機IBM Simon,為我們現在認知的智能虛擬助理奠下基礎。 第一個安裝於智能手機上的現代數位虛擬助理是Siri——iPhone 4S 2011年10月4日引進的新功能。 蘋果公司在2010併購Siri公司後開發Siri[2]。Siri公司是美國國防部及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出資成立的SRI International旗下的衍生公司。

互動方式

虛擬助理的作業媒介:

  • 文字(網絡聊天),尤其是即時通訊等的應用程序。
  • 語音,例如 Amazon Echo上的Alexa 或是iPhone上的Siri 。
  • 利用照相或上傳圖像,例如三星 Galaxy S8 上的 Bixby。

有些虛擬助理的使用方式多樣,例如Google智能助理在Google Allo app 用文字,Google Home 智慧揚聲器則用語音。

虛擬助理利用自然語言處理(NLP)從使用者的文字、語音輸入,找到相應的可執行指令。許多助理利用人工智能的技巧,包括機器學習,不斷學習。

用語音啟動虛擬助理,可能需要用到「喚醒詞」(wake word),這是一個或一組詞,例如 Alexa 或者 OK Google。

視頻

虛擬助理 相關視頻

虛擬個人助理是啥,ta將無處不在
虛擬個人助理背後有哪些技術?

參考文獻

  1. 要來了?蘋果將於6月5日正式發布Siri智能音箱,環球網,2017-06-01
  2. 淺談Siri,知乎專欄 , 2016-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