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英商嘉士洋行倉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英商嘉士洋行倉庫
圖片來自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英商嘉士洋行倉庫座落在台灣新北市淡水區鼻頭街22號,捷運淡水站出口東側,佔地面積約近3000,內有四座大型磚造倉庫、三座小型庫房鐵道月台等歷史建築。區內倉庫均建於日本明治30年(西元1897年),以二厚磚牆做為內部隔間承重牆,磚材為閩南扁平方磚。窗台、門框架使用泉州隴石(即花崗岩)打造;內部均有向內對開的傳統木栓門,外側有厚實的鐵窗。屋頂架構承載當時西式建築中偏好的大跨距木桁架、樑下以石板柱頭的方形磚柱承重。

原有的碼頭區早已被水上人家使用,形成淡水地區的特殊景觀;油槽部分在二次世界大戰時遭到美軍轟炸[1],僅存一處殘蹟;鐵道支線也因捷運淡水線拆除停用。

歷史

清領時代

西元1858年(清咸豐8年)清朝與英國法國簽訂天津條約,開放滬尾(今淡水區)為通商口岸。

西元1862年(清同治元年)正式設關徵稅後,淡水成為北台灣第一大港,以茶葉樟腦為出口大宗,佔全台貿易量六成以上。

西元1894年(清光緒20年)11月,著名的茶葉外銷洋行「嘉士洋行」的英籍商人范嘉士透過中間人向滬尾草寮莊外鼻仔頭居民紀化三,以「盡斷根永遠出租田園山埔地段字」的名義承租約一甲的土地,興建倉庫並經營茶葉貿易。

日本時代

西元1878年(清光緒4年;日本明治11年)英商殼牌公司創辦人馬可仕.薩姆爾兄弟,分別在倫敦日本橫濱成立公司,與在台的英商嘉士洋行合作,引進煤油外銷遠東地區。 西元1897年(日本明治30年)殼牌公司買下嘉士洋行倉庫後並增建兩座倉庫及三座油槽。區內更鋪設鐵軌臺鐵亞細亞支線接通臺鐵淡水線 的鐵軌,透過鐵路淡水線,使其成為全球業務的一環,大規模買賣台灣的煤油。因各種汽油、煤油產生濃厚油臭味,所以淡水居民以<臭油錢>倉庫稱呼之。

太平洋戰爭爆發,臺灣總督府認定殼牌倉庫隸屬敵對的同盟國國家,強制徵收。西元1944年(日本昭和19年)10月12日,美軍沿淡水河轟炸台北盆地,倉庫油槽中彈起火,歷經三天三夜才撲滅,即是淡水人口耳相傳的「火燒臭油棧」,此後殼牌倉庫逐漸沒落,僅做備用倉庫使用。

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
圖片來自典藏台灣

戰後國民政府時期

戰後,殼牌倉庫為日本政府名下財產,土地與建築物所有權由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成為國有財產,從此殼牌母公司─英商亞細亞火油公司與國有財產局,開始數十年土地產權的纏訟。

西元1997年(民國86年) 交通部推動「淡水河北側沿河快速道路」計畫,殼牌倉庫處於計畫路線面臨被徵收拆除之危機。淡水文史團體、在地文化工作者和環保團體於同年12月中旬發起成立「搶救淡水河行動聯盟[2],串連全國各地進行搶救運動。 西元1998年(民國87年)行動聯盟向台北縣政府提出指定殼牌倉庫等多處古蹟為古蹟的申請,並與殼牌集團進行遊說接觸。 西元2000年(民國89年)6月27日台北縣政府正式公告殼牌倉庫等為縣定古蹟。

西元2000年(民國89年)12月,殼牌集團將倉庫物權贈予搶救聯盟的代表淡水文化基金會[3],倚重基金會的管理,確實活化其空間、推展再利用。隔年,基金會承辦「永續就業工程計劃」,經由上百位接受就業輔助中高齡人士,進行環境的整理,加以利用,包括社區大學的籌備。 西元2011年(民國100年)8月淡水社區大學終於在殼牌倉庫正式掛牌運作,成為台灣第一所在百年古蹟辦學社區大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