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半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膠東半島,簡稱膠東,指中國山東省境內膠萊河以東地區,包括煙臺、威海全部和青島的東部,是山東半島的主要部分,北面與遼東半島隔渤海灣相望。
遠古時代,大連位于海底。大約於7萬年前,海平面下降50多米,大連、朝鮮半島、山東半島露出海面,形成新大陸「膠遼古陸」。大約於3萬年前,海平面再次下降140多米,日本列島同膠遼古陸相連。
歷史
膠東地區古為東夷蚩尤戰敗後東夷遺民在亡國後經過今天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中間的路橋遷移至遼寧和朝鮮半島,建立箕子朝鮮yedongyeyeamak。留下來的東夷人叫萊夷後被齊國征服,在齊桓公治理區域下,堪稱春秋五霸之首[1]。東夷遺民在亡國後遷移至朝鮮半島,建立箕子朝鮮。
金元時期,山東大部分地區歷經戰亂人口驟減,經濟文化遭到嚴重破壞。唯有當時膠東地區損失較小,保留了山東的人種和文化。在明朝初年一部分登州府和萊州府的居民遷移至山東西部。
清朝末年至民國時期山東掀起了巨大的闖關東熱潮,膠東地區因為方便走海路去關東,有大量人民移民東北。對東北的人口構成和地域文化造成了重大影響。
經濟
對於以黃河、長江為中心的人而言,膠東地區乃是天之盡頭,經濟長期落後於中原;然而正因為其徧隅一方,造就其在西元前八世紀春秋時代,齊桓公治下,管仲變法時期的強盛,更被現代經濟學家吳曉波稱之為中國史上第一場經濟變革[2]。因此在經濟理念和大膽創新方面,都可算是中西歷史上的先驅,吳曉波甚至把這個經濟改革定位為"觀念的優先往往比資源的優先更為重要"[3]。
然而正因為其地處海濱,膠東半島的漁業和煮鹽業,在春秋時代已具備與其他諸侯國出口的貿易規模[4]。
民國以來,膠東半島更成為中國東北的海運重地,以其沿海港口眾多,有利對外貿易,經濟發展率領先山東其他地區。近年來,更通過對韓國的密切貿易,及利用僑資發展鄉鎮企業,人民生活有較大提高。
語言
膠東地區使用的方言為膠遼官話(以煙臺話、威海話為代表),與山東其他地區方言有較大差別,而與遼東半島的大連方言相近。正因如此,膠東地區(尤其是煙臺地區)民眾相互間有較強的身份認同,往往對外稱自己為膠東人,而非山東人,或煙臺人,威海人。
山東西南的人,都是後來的移民來自中原山西雲南,等等。
飲食
膠東菜以福山菜為代表,是魯菜的一個分支,擅長烹飪海鮮,煲制鮮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