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古城紹興位於浙江中北部,東接寧波,西臨杭州,距上海232公里。[[紹興]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最佳中國魅力城市。

目錄

歷史文化

  1. 古城紹興歷史悠久,建城2500周年。7000多年前,紹興就有人類活動,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東巡到苗山,會集諸侯,計功行賞,將苗山更名為會稽山,大禹三過家門的故事廣為流傳。禹的葬地就在紹興的大禹陵,每年穀雨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禹大典。春秋戰國時,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復國興邦,范蠡督建都城,市內的府山就是原越國都城。秦漢時置會稽郡,隋朝稱越州,直至晚唐。南宋時越州兩次成為臨時都城。公元1130年,宋高宗趙構取「紹祚中興」之意,升越州為紹興府,並於次年改元為紹興元年,紹興由此得名。
  2. 市區古民居建築群保存完整,有倉橋直街歷史街區八字橋直街歷史街區西小河沿歷史街區魯迅故里歷史街區石門檻歷史街區書聖故里歷史街區是體驗紹興古越風情的絕佳去處。古城紹興歷史文化悠久,越鄉風情濃郁,素有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名士之鄉的美譽,吸引了眾多的海內外遊客。全市主要節會有中國水城風情節、蘭亭國際書法節、黃酒節、國際紡織博覽會等。

歷史名人

古城紹興歷史上名人輩出。如越王勾踐、王充王羲之謝安賀知章陸游王冕楊維楨王陽明徐渭陳洪綬任伯年章學誠、近現代徐錫麟秋瑾陶成章蔡元培魯迅周恩來范文瀾馬寅初竺可楨等。毛澤東盛讚紹興為"鑑湖越台名士鄉"。眾多的名人故居、古蹟、文保單位星羅棋布,紹興被譽為「沒有圍牆的博物館」。紹興素以"文化之邦"著稱於世,擁有越劇、紹劇、調腔、蓮花落等豐富多彩的地方戲曲劇種,其中越劇是全國第二大劇種。每晚在沈園之夜上演的堂會-《沈園情》受到了一片讚譽。

風景名勝

古城紹興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風光,四面環水,內河縱橫交錯,譽為「漂在水上的古城」,烏篷船是水上特色交通工具,就如威尼斯的剛果拉。史料記載,在清光緒年間紹興城內就有橋樑229座,紹興石橋之多,堪稱全國之最,著名的有八字橋廣寧橋寶珠橋謝公橋等等。歷史上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400多位著名詩人都留下了讚美稽山鑒水的絢麗詩篇。古城紹興的主要景區有魯迅故里東湖蘭亭大禹陵沈園中國黃酒城名人故居越王城等。[1]

紹蝦球

紹蝦球已有100多年歷史。初名「蝦肉打蛋」,為紹興城內雅堂酒店的看家菜餚之一。後經廚師改進,更名為「紹蝦球」。「紹蝦球」的蝦仁是用「蝦肉打蛋」法烹製,炒時一邊划動油,一邊從高處徐徐倒雞蛋蝦仁糊,此時火候要掌握好,這是關鍵。

主料

蝦仁750克

輔料

澱粉(蠶豆)20克、雞蛋150克。

調料

香菜15克、小蔥15克、甜麵醬15克、鹽1克豬油(煉製)50克、味精3克。

製作方法

  1. 將雞蛋磕在碗內,放入濕澱粉、精鹽、味精,打散後放入蝦仁,攪拌均勻;
  2. 炒鍋置旺火,下入熟豬油,燒至七成熱,一邊用長鐵筷在油鍋內順時針方向划動,一邊將雞蛋蝦仁糊從高處徐徐倒入油鍋;
  3. 炸至蛋絲酥脆時,迅速用漏勺撈起,瀝去油;
  4. 用筷子撥松裝盤,圍上洗淨焯熟的香菜葉,配蔥白段、甜麵醬一同上席,即成。

菜品特點

此菜製作關鍵在於掌握火候,蛋糊經油炸後形成細如蓑衣絲的蛋絲,包裹住蝦仁,色澤金黃油潤,質地香松酥脆,用蔥白段、甜麵醬一起蘸食,味道佳美。[2]

新昌芋餃

新昌芋餃是浙江省新昌縣著名的傳統小吃。主要用芋艿拌上番薯粉做成。芋餃不選用芋頭而用芋子,其質細膩、軟糯,嫩滑,濃稠,有粘性。做成後,芋餃肉餡非常鮮美,芋餃麵皮可以滴水不露地,完好地隔絕煮芋餃的湯汁,吃起來既糯又柔,滑溜可口。 芋餃是新昌人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一樣美食,既可以做為主食又還是菜餚,是每個離開新昌在外地工作、學習的孩子眼中最念念不忘的一道家鄉味!

用料

新昌芋艿N個(可以多煮幾個)、番薯粉500G、豬瘦肉餡適量。

做法

  1. 包芋餃必須要用新昌的本地芋艿,比較軟糯、有黏性,番薯粉是用番薯加工成的澱粉,也可用來做羹湯,
  2. 豬肉最好取瘦肉,剁碎,加少許料酒、美味鮮、糖、鹽、雞精拌勻,加點小蔥末,
  3. 將番薯粉倒入盆中,趁熱將煮熟的芋奶剝皮放入粉中用來替代水的作用,芋奶如果個頭大,放幾個就揉麵團,不可一次全放入,以免芋奶太多,番薯粉揉得太軟,
  4. 芋餃皮可以取一小塊麵團搓下,用手指捏成一個圓皮,芋餃皮記得要捏得中間厚四周薄,如果皮沒有粉沫感,比較光滑又有粘性不開裂,就可以包芋餃了
  5. 取適量肉餡放皮中,先捏一角,再捏另兩個角,每個芋餃大概為一節拇指多的大小,包好的芋餃可以放冰箱冷凍儲存,烹製芋餃最常見的是和青菜一起燒湯,也可以和新昌榨面青菜一起燒作為麵食。

小貼士

芋餃最關鍵的還是揉粉,每個新昌芋餃美食家製作芋餃粉團都是看手中揉的感覺來決定,因芋艿的粘性不同,無法標準說明多少番薯粉加多少芋艿。先做的芋餃開水下鍋,煮沸浮起即可;冰凍的芋餃沸水下鍋後加點冷水再煮沸,直至浮起。[3]

紹興香糕

紹興香糕是浙江省紹興地區的特色傳統糕點。用精白粳米磨成米粉,配上適量的中藥丁香、砂仁、白芷、豆蔻、大茴和研成粉末的食用香料,再拌以純白沙糖,和粉成型後,放到白炭火上烘焙,這樣焙制的香糕黃而不焦,硬而不堅,上口鬆脆香甜,並有解郁、和中、開胃、健脾之功能。紹興香糕品種多樣,以精製桂花香糕最佳。紹興香糕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以前做為貢品進貢朝廷,如今是紹興的特產之一。味道香甜,造型美觀,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歷史典故

紹興香糕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相傳第一批香糕是偶然製成的。當時紹興城內長橋附近,有一家叫「王金四房」的年糕店,生產印糕(潮糕),由於這家糕店,粉白糖足,加工講究,供不應求。 有一天,因氣候突變,這家糕店的印糕當天沒有售完。店主怕印糕隔夜變味,影響聲譽,便用火將它焙乾。誰知經過烘焙的印糕,其味香脆可口,遠比印糕為佳。第二天上市供應,被顧客搶購 一空。店主見有利可圖,以後就生產經過烘焙的印糕出售。不久,各年糕店也竟相仿製。因印糕經過烘焙,鬆脆香甜,後來就稱之為香糕了。

特點

香糕方方正正,白中透焦黃;質地細膩,入口酥散,香甜。

原料配方

甲級白粳米75.4千克、白砂糖24.1千克、糖桂花300克、香料150克。

製作方法

  1. 先把米淘洗乾淨,用適量水(約3~5%)浸泡10~16小時,使米粒含水量達26.8%左右,磨成細粉,用529目羅過篩,粗粉重磨;
  2. 將過篩的細米粉與砂糖拌和,燜2~5小時,使糖溶化,再用36目篩過細,以60~100℃的炭火烘烤。但不宜過干,以免飛散損失;
  3. 然後拌入香料,入模切成片,蒸30~40分鐘;
  4. 取出後用80~100℃的文火烘烤12~15分鐘,使水分蒸發,再以100~120℃的爐火烘烤6~8分鐘,翻轉再烘烤5~7分鐘即為成品。[4]

米海茶

米海茶是浙江新昌、嵊州一帶的傳統特色小吃,做法簡單,種類多種多樣,茶味香甜,解饑渴,老少皆宜。米海茶用糯米來製作。先把糯米漲飽,然後蒸至半熟,去機器上碾扁,拿出去曬,最後就是在鍋上炒胖。要吃的時候,放入杯中或碗裡,加些糖,用開水沖泡,即成所謂的米海茶。米海茶味香甜,解饑渴。當地人常用來招待客人。

主料

糯米隨意

製作方法

  1. 糯米浸泡水中脹開,我都泡過夜,第二天撈出瀝乾水份;瀝乾水分的糯米蒸熟,不要太透;
  2. 攤開太陽下曬至半干,就是完全硬了一顆顆的;用榔頭敲開敲散,繼續曬,曬至全乾;
  3. 抓一把米入鍋中小火炒,炒至發黃體積變大;放至完全涼後裝入密閉容器保存;
  4. 吃的時候抓一把,開水沖泡,加點糖和紅棗,葡萄乾什麼的,超級香。[5]

視頻

4分25秒!浙江紹興簡介(不看後悔系列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