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總祿境下土地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總祿境下土地廟
圖片來自xuite

總祿境下土地廟位於臺灣臺南市北區,是主祀福德正神的廟宇。該廟與官建的鎮轅境頂土地廟相對,護佑著崇安街(總爺街),是典型「路頭路尾土地公」的例子,兩廟也是清末府城聯境「十八境」的成員。該廟相傳是位在總爺街「蜈蚣穴」的尾部。

沿革

關於總祿境下土地廟的建廟年代有數種說法,一說是早在明鄭時期或更久之前先民來到禾寮港過坑仔時,便已搭建簡易茅房供奉福德正神。而後清康熙年間設總鎮署,總祿境也在此時改成較正式的廟宇形式。另一說則是乾隆十三年(1748年),跟鎮轅境同時興建。該廟與鎮轅境均是總爺街的土地廟,但是鎮轅境是官建廟宇,總祿境則是軍民集資合建。該廟於《重修臺灣縣志》(1752年)有提,時稱「總爺街福德祠」,並寫說府城的土地祠當時在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八月十五都會演戲,有「春祈秋報」之意。

該廟在同治十年(1871年)由總爺街信眾發起重修,光緒年間再修。日昭和六年(1931年),總爺街集應道壇道長曾賜發起重修。二次大戰後,民國47年(1958年)再次整修。

民國72年(1983年)開闢忠義路三段,總祿境廟地被徵收,於次年(1984年)於現址重建,並在民國79年(1990年)舉行三朝慶成祈安建醮大典。

民國82年(1993年)因為府城迎媽祖遶境,該廟與南廠武英殿、小北太帥宮、首二境萬福庵、玉泉文衡殿共抽一支公籤連番排在一起,之後五間廟因緣際會下組成了「五盟境」。

傳說

傳說太子太保王得祿從軍前常會夜宿總祿境,之後得到土地公神示將來從軍大有可為。後來王得祿從軍立功後,為感念土地公恩澤,奏請加封土地公宰相,並塑造金身一尊。

另外有說法認為總祿境土地公左右是招財、進寶童子,庇祐求取利祿者,而鎮轅境土地公左右是文、武判官,庇祐求取功名者。又有一說是因為總祿境地勢較低,可擋住財富,而有「求官上土地,求財下土地」的說法。

土地祠

土地廟,又稱土地公廟福德廟伯公廟,為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廟宇),多於民間自發建立的小型建築,屬於分佈最廣的祭祀的建築,鄉村各地均有分佈。在1949年以前,凡有漢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廟。

土地廟在中國大陸曾由於「文革」作為「四舊」大部分被搗毀。隨著「改革開放」和開始信仰自由[1] 以後,自1980年前後有蒸蒸日上的恢復民間信仰和社會的逐漸發展,便有一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這些土地廟多由農民自發組織建設的信仰中心,屬於微型建築,高度從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積大小小則幾平方米,大則十幾平方米。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陸官方和媒體一直密切關注這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就以當時農村小學基礎教育設施落後為藉口和理由,來呼籲鄉民多關注鄉村基礎教育,集中精力投資建學校,不要熱衷於「迷信」,但仍舊無法破壞民間信仰的力量。部分地區官方就以破除迷信為藉口而進行強行拆除,這股土地廟信仰復興的熱潮最終還是被大陸官方鎮壓了。然而實際上至2000年以後,幾乎每鄉至少有一處或多處,其數量分佈因地而異。台灣因為擁有宗教信仰自由所以有相當多的土地廟;據官方的調查,其數量超過1300所以上。

與農村地區的土地廟相對的,是供奉城市守護神的城隍廟

土地神

土地神又稱「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公伯」、「土地伯公」、「土地爺」,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一般稱為「大伯公」。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眾之一,流行於漢族地區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少數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屬於中國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在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漢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現象。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也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

土地廟的造型

土地廟因神格不高,且為基層信仰,多半造型簡單,簡陋者於樹下或路旁,以兩塊石頭為壁,一塊為頂,即可成為土地廟,俗稱「磊」型土地廟。也有簡單以水泥或磚塊砌成,現今台灣甚至有工廠開模以水泥灌製大量生產,也有土地廟因香火鼎盛,逐漸中大型化者。

中國大陸土地廟

潮汕土地廟

土地神在潮汕俗稱為伯公。土地廟亦稱伯公廟或寫作福德老爺廟、福德古廟。每家每戶家中都會有伯公神位,商鋪也不例外。伯公廟規模通常不大,但分布最為普遍,田野、山嶺、村口、街衢,在在皆有。福德老爺身旁通常伴有福德老爺夫人,是和藹可親的形象。

參考文獻

  1. 信仰自由,reli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