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糖人[1]  [2],是以熬化的蔗糖麥芽糖做成的各種造型,有人物動物花草等。據說宋代即有糖人,當時多是平面造型,如同今天的糖畫,時稱戲劇糖果,後來也被稱作稠糖葫蘆吹糖麻婆子打鞦韆稠飴糖宜娘糖官人糖寶塔糖龜兒等。

目錄

發展由來

吹糖人技藝的普遍發展始於明末清初,製作時把糖稀熬好,用一根麥秸桿挑上一點糖稀,在對這麥秸桿吹氣,糖稀隨即像氣球一樣鼓起,在通過捏、轉等手法配合吹起塑成各種造型。最後用竹籤挑下,冷卻後成型。吹糖人以動物造型居多,體態豐滿,常見的是以十二生肖為內容。

糖人製作是一種民間手工藝,手藝人多挑一個擔子,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另一頭是糖料和工具。糖料由蔗糖和麥芽糖加熱調製而成,本色為棕黃色,也有的因加入顏料色素而呈紅色或綠色。使用時火候的控制是關鍵,過熱則太稀易變形,偏冷又會太硬無法塑形。使用的工具很簡單,多為勺形鏟形

糖人不易保存,過去甜品短缺時,在把玩過後會吃掉糖人。如今出於衛生考慮,人們購買糖人更多地出於觀賞目的而非食用,任其久置變黑變質

過去的工藝人多打着銅鑼沿街叫賣,有的還帶着一個畫着花鳥獸蟲圓盤,交過錢後可以轉動盤指針,指在哪兒就做什麼,以此來吸引孩子。

以前糖人很便宜,在不富裕的時候是兒童很喜愛的玩物;在1980年代初,幾分錢或幾個牙膏皮就可換一個糖人。如今兒童的玩物多了,糖人不再是單純哄孩子的東西了,已經被作為一項民間藝術受到重視。現在沿街製做糖人的藝人少了,在北京年節廟會上還可見到,糖人價格從幾元到十幾元不等。

糖畫的題材小說戲曲人物、吉祥花果飛禽走獸、文字等的內容,以人物和動物的造型最為有趣,若是側面的形象,便以線造型;若是正面的形象,則用糖料將其頭部堆成浮雕狀。由於糖料的流動性,即使相同的形象,亦不會出現雷同的造型。

製作工藝

糖人按照其製作工藝的不同,可分為三種:吹、畫和塑三種型態,即吹糖人、畫糖人和塑糖人。。

吹糖人

吹糖人是把糖料吹製成各種造型。據說吹糖人技藝始於初,製作時把糖稀熬好,用一根麥秸杆挑上一點糖稀,在對這麥秸杆吹氣,糖稀隨即像氣球一樣鼓起,在通過捏、轉等手法配合吹起塑成各種造型。最後用竹籤跳下,冷卻後成型。吹糖人以動物造型居多,體態豐滿,常見的是以十二生肖為內容。吹出的糖人質地很薄,易碎。

也有一說,吹糖人的祖師爺劉伯溫。傳說朱元璋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傳下去,就造「功臣閣」火燒功臣。劉伯溫僥倖逃脫,被一個挑糖兒擔子的老人救下,兩人調換服裝,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天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後製作各種糖人兒,有小雞小狗什麼的,煞是可愛,小孩子爭先購買。在路上,許多人向劉伯溫請教學吹糖人兒,劉伯溫一一教會了他們。於是,這門手藝就一傳十、十傳百,傳到現在據說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畫糖人

畫糖人是在石板或銅板上用糖漿畫出者。石板多用光滑冰涼的大理石,用時在上面塗一層防粘的。糖稀熬好後,用小勺舀起,在石板上澆出線條,組成圖案。因糖稀在石板上很快就冷卻了,所以要一氣呵成,製作過程很是精彩。待造型完成後,用小鏟刀將糖畫鏟起,粘上竹籤,稍候凝結即成。

畫糖人多流傳於四川各地,以自貢地區的品種最多。糖畫的內容多時鳥獸花蟲,也有些高手製作複雜的戲劇人物,很是精妙。

做糖畫的人是沒有底稿的,畫稿全在他的頭腦里。做糖畫必須胸有成竹,要趁熱一氣呵成,他們汲取了傳統皮影製作的特徵及雕刻技法,十二生肖喊來就來,張飛趙雲、花鳥魚蟲、飛禽走獸,隨著縷縷糖絲的飄灑,便栩栩如生地呈現在你面前,再趁熱粘上一根竹籤,便大功告成。

塑糖人

塑糖人是用模具塑造造型。

參考資料

  1. 糖人-記憶裡的古早味,文化銀行
  2. 畫糖人,中華傳統民俗技藝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