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科學技術新詞工作委員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科學技術新詞工作委員會2009年4月23日,全國科技名詞委新詞工作委員會成立會暨第一次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新詞工作委員會由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杜祥琬院士擔任主任,國家地震局陳運泰院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沈家煊學部委員,教育部王鐵琨教授,全國科技名詞委潘書祥編審擔任副主任。

相關資訊

新詞工作委員會發布試用首批科技新詞

2014年6月25日,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新詞工作委員會正式通過光明網、《中國科技術語》2014年第3期對外發布試用204條科技新詞。這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新詞工作委員會集中審定公布的首批科學技術新詞,一方面旨在及時回應社會熱點關注(如PM2.5、3D打印、114號元素、116號元素等),對科技名詞使用混亂的現象早發現、早規範,另一方面旨在引導公眾通過科技名詞關注科技進展。

此次發布試用的科技新詞涉及基礎科學、工程技術[1]醫學、社會科學等領域,分為「熱點名詞」和「專業新詞」兩部分。其中,「熱點名詞」共計42條,主要是普通公眾可以關注和了解的部分學科領域的科學技術熱點、焦點詞。「專業新詞」共計162條,主要是相應學科審定工作尚未涵蓋,但有必要及時向各學科專業人員推薦相關概念中文定名的科技新詞。這些科技新詞大都是21世紀以來才在我國出現,有些科技概念已經逐步進入了公眾的日常生活,它們代表了科學技術領域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新工藝等,還包括部分新物質、新材料、新儀器、新裝置等。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路甬祥曾指出:「當前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新科技概念、新名詞術語不斷湧現,新詞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及時進行引導和規範,避免因名詞術語混亂給科研和教學,以及經濟、文化和民生帶來不利影響。新詞工作又是名詞審定工作的難點之一,其收集和界定都有一定難度,因此與有關部門緊密合作、集思廣益,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採用現代信息技術收集新詞,通過網絡開展討論研究等,都是很好的路子。」

首批科技新詞的收集、審定工作歷時一年半時間,前後有50多個學科的100多位專家參與了科技新詞的推薦和審查,其中有多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2]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專家們有的直接推薦詞條,有的參與詞條定名,有的為詞條撰寫介紹,有的參與詞條解釋的審查,貢獻出了寶貴的智慧力量和心血。

此次發布的204條新詞,是從260萬篇科技文獻、11萬餘條備選詞條中產生,通過在中國知網學術出版總庫和谷歌學術搜索總庫中進行中文詞、英文詞的詞頻統計和年度關注度分析,進行細緻篩選,後經各學科專家多輪人工判定和甄選,最終確定入選詞條。

同時,熱點詞條的簡要解釋也綜合運用了技術手段,從各類科技語料中提取相關概念的核心特徵,提供給相應學科專家參考。在此過程中,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邀請了《光明日報》、《科技導報》、《中國科技術語》等多家科技媒體參與了此次科技新詞語料的收集整理,同方知網(CNKI)為此次科技新詞的抽取和語料查詢提供了技術支持。首批204條新詞中有近15%的詞條是運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結合自動抽取和人工審查獲得的。

此次科技新詞的審定工作遵循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原則及方法,對在不同科學技術領域均有使用的科技概念,在最大限度上進行了跨學科的協調,內容包括新詞的中文推薦名、英文推薦名和所屬學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