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秋樹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秋樹村
[ 原圖鏈接 圖片來源於呢圖網]

中文名: 秋樹村

外文名: Autumn tree village

行政區類別: 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大新鄉

所屬地區: 綿陽市

地理位置: 綿陽市梓潼縣城東南面

政府駐地: 梓潼縣大新鄉

郵政區碼: 0816

著名景點: 九龍廟

車牌代碼: 川B

海 拔: 704.05 m

年平均氣溫: 14.00 ℃

秋樹村是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大新鄉下轄村。[1]

村落簡介

秋樹村,距綿陽梓潼縣城東南面30多公里,秋樹村屬於丘陵地帶,有9個生產隊。主產小麥、玉米、水稻、紅心紅薯,副產花生、黃豆、油菜、高粱,是四川綿陽市梓潼縣蠶桑生產基地。

特產藥材有桔梗柴胡何首烏等。

秋樹村有一美麗旅遊景點,這就是久負盛名的寺廟——九龍廟。九龍廟周圍漫山遍野都是柏樹,山清水秀,風景迷人。

站在九龍廟側的前頭嶺「觀望台」上,遙望遠處,群山起伏,象大海的波濤翻湧,盡收眼底,那種優美、誘人、美不勝收的感覺,讓人心曠神怡。

領導分工

張仁斌書記:管秋樹村村黨支部全體黨員,負者秋樹村全面工作。

羅建明主任:負者秋樹村農耕等各項工作。

楊曉慧主任:負者秋樹村婦女工作。

旅遊景點

秋樹村旅遊景點九龍廟,距綿陽市梓潼縣城東南面30多公里,在仁和鎮烈火村與大新鄉秋樹村交界處,有一美麗旅遊景點,這就是久負盛名的寺廟--九龍廟。九龍廟周圍漫山遍野都是柏樹,山清水秀,風景迷人,參見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學子士人膜拜者-中華文昌Wenchang worship by Chinese scholar-officials》書中圖4.57所示。

站在九龍廟側的前頭嶺「觀望台」上,遙望遠處,群山起伏,象大海的波濤翻湧,盡收眼底,那種優美、誘人、美不勝收的感覺,讓人心曠神怡。

1 .千百年香火旺盛的九龍廟

九龍廟山腳下的老人們說,先輩們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兩個遊方高人行至九龍廟(後來所建)所在的山腳下突然止步,非常驚訝的駐足觀望、環顧四周良久後,指着面對的山說,這座山的走向是一條龍,山下壓着九條龍。當地人們受此點化,就把這座山稱為九龍山,把後來在山上建的廟稱為九龍廟。參見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學子士人膜拜者-中華文昌》書中圖4.58至圖4.62所示。

據《可愛的大新》(又稱《大新鄉志》)記載:「九龍山,源於劍門山南延,原名回龍山。唐宋以來,禪堂佛殿,屢有修建,構成四台兩院,內設一十八殿,殿閣輝煌,塑像精湛,四時祭祀,香火不絕。黨的政策開放,現已基本恢復舊觀。山色秀美,風光旖旎,四鄉群眾,登山賞景,讚嘆道:壯麗景色入眼帘,碧空翡翠滿人間。九龍廟,位於大新秋樹與仁和烈火兩村交界的九龍山埡上。歷史悠久,初建於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有會靈殿3間,塑東嶽、城隍等神像。清雍正八年(1730年)至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增修前殿及兩廊,塑文武帝君、三霄聖母等神像,殿宇增至32間,內設18殿,殿閣輝煌,四時祭祀不絕。解放後曾有毀敗,現已恢復至45間,創10殿,為九龍山一娛樂中心。」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築」,位於九龍山的九龍廟,就是一首空靈之歌。唐代以來,九龍廟傳燈續焰,常住興盛,法脈綿長,宗風遠播。千百年香火旺盛,佛聲嘹亮,晨鐘暮鼓響徹數十里。寺廟所在位置極佳,周圍幾十里可見。廟宇寺院深深,排列錯落有致,鱗次櫛比,規模恢宏,遠近聞名。每逢春、秋廟會,香客如雲,演戲說書、打拳射箭,熱鬧非凡。

九龍廟左側200米處一塊約600平方米的平地上,原有梓潼大興、仁和、文興和鹽亭柏梓等地同姓同宗的張姓先祖們修建的張氏宗族祠堂,與九龍廟相映生輝。祠堂為立木雙料宮殿古建築,斗拱結構,正面三間加左右轉角兩側各一間,開間、縱深、高度均很大氣,占地約300平方米。祠堂雕樑畫棟,結構精美,正面全為木板落地裝飾,透格窗戶,大門和兩道側門上,繪製着關公、鍾馗等門神,右邊靠北牆壁,全用條石碼砌,周圍古柏掩映,後面石岩聳立,前面青山腳下是始祖顯龍墓地。祠堂堂屋正中,呈寶塔形供奉着張姓列祖列宗的牌位,最上面一個是始祖靈牌。堂屋兩邊的橫樑上,寫着張姓先祖中名門望族的名字。祠堂位處山腰,氣勢宏偉,視野遼闊,居高望遠,一覽眾山小,人們無不讚嘆那裡是個風水寶地。

1951年,九龍廟最後一位主持釋樂法師(出家前姓王,當地人稱王和尚)圓寂,世壽78歲,僧臘46載。他善根深厚,慧根通利,青少年時就傾心向道,終看破紅塵,半路出家。他和先師們一樣,悲心殷重,處事圓融,廣結善緣,普度眾生,在法務活動、僧才培養、文化傳播、社會慈善、教化民眾等方面,皆能以超常、圓通的智慧處之,對待尊長恭敬有加,對待後學熱情關懷,對待施主不失本分,對待信眾平易近人。他誓願宏深,起衰繼絕,殫精竭慮,為法忘軀,廣受僧俗愛戴。在1966年開始後的「文化大革命」中,釋樂法師墓碑被毀,墳地尚存。

1953年,政府拆了九龍廟,用所卸瓦、木,修建了大興鄉小學校。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九龍廟附近秋樹、烈火、金觀、兩河、里仁、天樂等六七個村張、梁、楊、周、王等姓的村民們自籌資金,重建了九龍廟。參見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學子士人膜拜者-中華文昌》書中圖4.63所示。

1961年,社集體組織拆除了張氏宗族祠堂里的張姓列祖列宗靈牌,用於建造農用水車。

1971年,梓潼縣革命委員會以售價1000元、稅金60元的價格,將張氏宗族祠堂賣給了九龍山下老家坪一戶人口多房子少的張姓人家居住。1980年,該戶人家拆除所買房屋,擇址另建了住宅。至此,原張氏宗族祠堂祠毀基存。有些傳統的東西,失去了頗覺可惜,上面有一代代的文化記憶,那是地方文化的根脈。

九龍山下張家岩年近八旬的退休教師張洪載老人,小時候曾在九龍廟學堂讀私塾六年,現保存着一本當年從九龍廟的廟宇、石碑、戲台、學堂牆壁和與張氏宗族祠堂抄錄的雲遊僧人、過往文人學士、當地名人題寫和敬錄的古人詩詞、楹聯,其中部分詩詞、楹聯如下:

其一,《梓潼峰景》:

七曲文光射鬥牛,鳳凰展膀蓋兜鍪。青龍銅鼓雲相接,白塔潼江水自流。園子潭邊漁吹浪,長鄉宮下雪消秋。豬羊一處頭頭對,梓邑從來帝子游。

其二,《劍門讀碑》:

李白詩碑雖未殘,苔侵蘇蝕不能看。可知蘇蝕非無意,免得人詠蜀道難。

其三,《石馬》:

石馬生來在劍州,乾坤留下幾千秋。風吹片片無毛動,雨灑飄飄有汗流。芳草成堆未入口,金鞭任打不回頭。槽官猛力難牽轉,天地為欄夜不收。

其四,《劍門關》:

飛棧連雲接劍山,馬蹄直踏白雲間。摩空雙鍔高千丈,雄鎖巴西第一關。

其五,《負佳人過江》:

二八佳人阻溪流,書生踐作渡人舟。兩隻玉手攀花手,一個龍頭對鳳頭。三寸金蓮浮水面,十分春意惹人愁。輕輕放在河岸上,不言不語各自休。

其六,《嘉慶王求賢》:

學生孺子未變蛟,苦讀寒窗日夜熬。假若稍得僥倖處,聯科級第把名摽。那時才飲鹿鳴宴,頭戴烏紗換紫袍。文質彬彬朝王駕,加官進祿保皇朝。

其七,《宋真宗勵學》:圖4.64所示。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其八,《李部堂示民》:

煮飯無如煮粥強,大家耐過這時光。一食權作兩食用,三日勻為六日糧。貴客臨門茶當酒,良朋到舍菜和湯。莫言本部堂詩俗,唯願吾民歲月長。

其九,《戒淫詞》:

風月場,煙花界,茫茫孽海噫吁嘻,危乎殆哉。讀書人,需要想昌榮後代;讀書人,需要想為官作宰。切莫學,浪子風流,公爺氣概。趁祖宗,田園尚在;趁自家,青春少愛。今日花街,明日花街,把富貴功名丟在天涯路外。細思想,該與不該?祖宗錢財,該由他幾世掙來;祖宗陰德,該由他幾世修來。只為你,好飄流,盡把風流賣;只為你,好頑皮,盡把田莊賣。落得個,浪子聲名,風流過惡,終生沒益。細思想,該與不該?說什麼,花心柳眼;說什麼,杏面桃腮;說什麼,容裝煥采;說什麼,好好真真,才華絕代。無非是,裝的妖痴,演的聲容,描的粉黛;無非是,一種情魔,一具孤客,一般的妖和怪。花盡錢財,買得個面狐豬八戒。細思想,該與不該?

其十,戲台楹聯:

裝誰像誰誰像誰誰又像誰,是我非我我非我我亦非我。

2 .遠近聞名的九龍山

九龍廟所在的九龍山,從東、西兩個方向看,都酷似一條龍,參見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學子士人膜拜者-中華文昌》書中圖4.65所示。

站在九龍廟向東看,蜿蜒起伏十多公里,盤據在大興秋樹、金觀、兩河村。龍頭是秋樹二社前頭嶺,龍頭與龍項之間呈現自然的拋物線形,龍身起自大樑上、尖峰嶺、吼獅埡,經秋樹九社元堡子,山脊左彎經金觀村周家灣天堂山、秋樹三社五房灣到兩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以前稱青龍)村六、七社山腳河流名叫小龍灘,即龍頭自秋樹村二社起,龍身自然彎曲經秋樹村五、六、八、九、七、四、三、一社,連接兩河村六、七社,山形自然變低成龍尾,山腳連接兩河有一、二、三、七社的小龍灘,酷似龍由小龍灘躍出,龍頭昂首在秋樹前頭嶺,龍尾浸在兩河小龍灘。站在九龍廟東側,可觀賞到龍身大部。在九龍廟下的張家岩,即可觀賞到龍的全身。

站在九龍廟向西看,連綿不斷近二十公里,雄踞在仁和烈火(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以前稱西坪)、天樂村,鹽亭茶亭鄉龍前村二郎山兩岔灘,到茶亭鄉場河邊,龍頭是烈火八社前頭嶺,龍頭與龍項之間呈現自然的拋物線形,龍身起自大樑上、尖峰嶺、二廟埡,山脊右彎經烈火六社獅谷山、四社元柏樹,天樂村,到鹽亭茶亭鄉龍前村兩岔灘,即龍頭自仁和烈火村八、九、六、四、三社,三廟場,天樂村四、三、二、一社,至鹽亭茶亭鄉龍前村二郎山(龍灘廟),山形自然變低成龍尾,山腳連接兩岔灘,一直到茶亭鄉場邊的蓮花湖。站在九龍廟西側,亦可觀賞到龍身大部。

風水之學,得水為上,藏風次之。九龍山,站在前頭嶺東西方向看都是一條龍,龍尾都與河水相連,且是同一條河流,上游是小龍灘,順流而下匯入兩岔灘。九龍山麓有前頭嶺、小龍灘、兩岔灘、蓮花湖和純淨的空氣,茂密的柏樹林,與古人「水藏青龍、山臥白虎、林育朱雀、土含玄武」不謀而合。梓潼張崇榮有詩為證:「九龍本奇山,如龍蜿而蜒。龍首前頭嶺,龍尾伸天邊。古剎名四方,香火旺千年。人傑地亦靈,美哉一洞天。」

九龍山林木蓊鬱,土地肥沃,自有人類居住以來,被滋潤哺育的人們,認為九龍山真正像一條龍,相信九龍山很靈驗。說也奇怪,一百多年前,確實有個姓張名天相的人,生了9個兒子1個女兒,人們暗暗稱奇,這九龍山真有奇人生出了九個兒子,方圓百十里沒聽說過有第二個,被人們稱為九龍一鳳。兒子們長大成人後,當地方圓百十里大戶人家的千金小姐,都爭先恐後地搶着要嫁給這9個瀟灑、英俊的小伙子。後來大兒子錫卿娶了大戶人家的千金蒙氏;二兒子錫寬娶了大戶人家的千金獨女梁氏,三兒子錫山娶了大戶人家的千金範氏,四兒子錫甲娶了大戶人家的千金梁氏,五兒子錫愷娶了大戶人家的千金梁氏,六兒子錫政娶了大戶人家的千金梁氏,七兒子錫銳娶了大戶人家的千金獨女趙氏,八兒子錫胤娶了大戶人家的千金張氏,九兒子錫揆娶了大戶人家的千金梁氏;女兒烈芳嫁給了當地一大戶梁姓人家。到現在,這9兒1女的兒孫已繁衍到數百人,遍及全國各地。

民國22年(1933年)夏天漲大水,天相老人帶着他的兒孫們在堂屋後頭九龍山腳挖土壘沿溝,挖出了白色「龍骨」(實為遠古動物化石),一下轟動鄉里,人們深信九龍山真正有龍了。直到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還在那裡挖出過「龍骨」,並且一直珍藏在家裡,誰有肌肉創傷,就從「龍骨」上刮下粉末,敷於傷處,既止血,康復得也快。

據秋樹村張姓老人們說,始祖張伯通明洪武24年(1391年)高中進士,從江南松江府華亭縣集賢鄉(今上海市金山區集賢街道辦事處)送仙橋民籍遊宦入蜀,作為朝廷命官,先後被明朝皇帝授任南部、鹽亭兩縣縣令,後居家鹽亭城郊水南灞,傳十餘世,後裔張漢傑於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年)自鹽亭水南灞分支,移居劍閣(現梓潼)大新九龍山下老家坪。十七世紀後期,張漢傑的重孫張顯龍率兒子張芝棟張芝禎張芝祥及十多個子孫在九龍山、秋樹嶺和金觀村張家灣連續數年大規模栽植柏樹幾萬株,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合抱不交的大柏樹漫山遍野。從1958年開始,「爭上游,放衛星,跑步實現共產主義」,大辦鋼鐵運動和瞎指揮、浮誇風,鋪天蓋地砍伐古柏,用於修鐵路鋪枕木,作柴禾「煉鋼鐵」、「熬烤焦」,以及大隊、生產隊燒窯取炭,六十年代後期修建大隊辦公場所和生產隊保管室,十餘年間古柏林蕩然無存。令人欣慰的是,現在,張家岩張家灣尚存幾人合抱不交的「大柏樹」、「五杈樹」等幾株古柏。張家岩有一棵「大柏樹」,該樹高大挺拔,枝繁葉茂,見證着景區數百年來特有的愜意和閒適、平靜與安詳,參見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學子士人膜拜者-中華文昌》書中圖4.66所示。

3 .世外桃源般的九龍廟柏樹森林公園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國家提倡退耕還林,鼓勵老百姓植樹造林。九龍山景區老百姓踴躍積極植樹護樹,經過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基本恢復了九龍山昔日的風采,九龍廟景區更加迷人,當地人稱九龍山景區是天然氧吧—九龍廟柏樹森林公園,參見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學子士人膜拜者-中華文昌》書中圖4.67至圖4.74所示。

景區內,還有明末清初至十九世紀中期張顯龍及他的第六、七、九世孫張文勛(老家坪)、張國劍(大灣頭)、張正現(老家坪)帶領子孫和鄉親們,為防禦、抵抗兵匪、盜賊襲擊訓練、演武、防禦的 「操場觜」、「寨子山」、「觀望台」等遺址、遺蹟。遊覽此地,遙想當年,追溯歷史,似覺那裡迴蕩着唐代以來民間香煙鼎盛的喧囂聲,幾百年間老百姓栽植柏樹、歡快勞動的笑語聲,人們演武揮鞭的馬蹄聲,當地村民保護生命財產與歹人搏鬥的刀劍碰擊聲。

漫步景區小道,撫今思昔,興之所至,恍惚間便有俯仰天地、思接千載之意味。

每年春節和農曆二月十五、八月十五,到九龍廟趕會,到九龍山景區遊玩的人絡繹不絕。

九龍山景區遠離城市喧囂,擁有青山,溪水,藍天,白雲,風景優美,空氣清新,氣候宜人。置身景區,呼吸一口氣神清氣爽,喝一口山泉水沁人心脾,吃一頓農家飯味美可口,令你心曠神怡,樂不思歸,流連忘返。

從梓潼縣城長途汽車站向東出發,在通大新公路上趨車四五十分鐘,行至仁和鎮與大新鄉交界處的吼獅埡,走右邊通仁和鎮烈火村公路兩公里,就到九龍廟景區了。

朋友,一起去吧!

參考文獻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