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背飛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背飛蝨雌成蟲
原圖鏈接  
白背飛蝨危害狀
2原圖鏈接  


白背飛蝨 ,學名: 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英文名: White backed planthopper。屬同翅目稻蝨科,分布於臺灣中國大陸各水稻栽植區,蘇聯(Maritime Ter.)、蒙古日本韓國菲律賓印尼澳洲斐濟馬紹爾群島所羅門中南半島斯里蘭卡印度巴基斯坦等地。[1] 白貝飛蝨俗名白背跳仔跳仔水稻為最喜好之寄主,其他可讓白背飛蝨一齡若蟲發育至成蟲之植物有稗草野稗狗尾草蟋蟀草野古草看麥娘、李氏禾、大麥小麥玉米高梁等。[2]

白背飛蝨在臺灣於1910年即被列為水稻重要害蟲之一,曾分別於 1916 、 1930 、1938、1941、1958年在臺灣造成猖獗危害。1960年後褐飛蝨亦造成嚴重危害,這二種飛蝨便經常混合發生危害。白背飛蝨亦屬長距離遷移害蟲之一,1980年代後受東南亞及中國大陸地區廣栽白背飛蝨感蟲稻種之影響而導致其族群上升,臺灣地區白背飛蝨之遷入量亦逐年上升,在二期稻水稻被害有明顯增加之勢。

生態習性

成蟲產卵於稻株中上部之葉鞘組織內,數粒至10餘粒產於一處,每雌蟲產卵300粒左右。孵化後之若蟲與成蟲混棲於稻株中上部危害,抽穗後危害穗部。其經濟危害基準與褐飛蝨同。白背飛蝨與褐飛蝨皆為長距離遷移性之昆蟲,其遷移距離往往可長達一千公里以上。台灣每年之發生之蟲源除在本地越冬之族群外,大部個體於每年春、夏兩季隨旺盛之南方氣流侵入者。除直接危害外,尚無媒介水稻病害的報導。[3]

防治方法

  • 農業防治:

在稻飛虱發生期內,採用乾乾濕濕灌水方法比長期保水田蟲量明顯減少。水可調節肥料的供應,影響水稻長勢,從而影響稻飛虱發生程度。③降低種植密度,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性,降低田間濕度。④合理輪作可減少田間蟲口基數,惡化稻田稻飛虱生長環境,是建立良好的稻田生態系的基礎,如稻蔗輪作,早稻與晚薯輪作等。

  • 藥劑防治

藥劑防治指標為,雙季早稻每百叢1000~1500頭,晚稻1500~2000頭,黃熟期2500~3000頭。藥劑可選用0.36%苦參鹼水劑1000倍液,或25%優佳安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0%葉蟬散可濕性粉劑300倍液,或20%稻虱凈乳油500倍液,或25%優樂得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25%速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混滅威乳劑500倍液,或25%撲虱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4]

參考來源

  1. 白背飛蝨 (PDF). 行政院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植物保護圖鑑 (中文). 
  2. 白背飛蝨. 作物優質生產整合資訊平台 (中文). 
  3. 白背飛蝨. 行政院農業委會 農業試驗所 (中文). 
  4. 水稻飛虱之白背飛虱,該如何預防?. 每日頭條. 2017-05-20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