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番薯崎小南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番薯崎小南天
圖片來自onemorestep11

番薯崎小南天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是主祀福德正神的廟宇。該廟名稱由來據說是明寧靖王朱術桂遊覽番薯崎一帶,見風景優美微南天勝境,故而將此祠命名為小南天,並題字懸額,但該匾已不存。

沿革

相傳明永曆廿年(1666年)明寧靖王到蕃薯崎一帶遊覽,見風景優美,為南天勝境,故而將廟名取做「小南天」。此外據說寧靖王還手書「小南天」匾額,但該匾現已不存,目前的「小南天」匾額是嘉慶廿四年(1819年)之作,出自林朝英之手。

清康熙廿三年(1684年)重建。雍正初年,巡道吳昌祚修建此廟。乾隆五十八年(1792年)巡道金溶與地方人士再修,而後嘉慶十九年(1814年)信徒們再次修廟並於嘉慶廿三年(1818年)獻匾「德厚聿隆」。日大正三年(1914年)董事曾敏卿、許拔臣又發起重修。二次大戰後,民國45年(1956年)董事白惠文、蕭魁等人募款重修,並迎開基武廟關帝爺合祀。民國74年(1985年)再修,於民國76年(1987年)安座,民國78年(1989)舉行落成大典。

民國105年(2016年)左右再次整修。民國106年(2017年)舉行「丁酉年三朝慶成祈安建醮」儀式。

其他

小南天牆壁上掛有「二十八星宿籤詩板」,是嘉慶廿五年(1820年)的文物。而小南天求取籤詩的方式有別於其他廟宇,不是先抽籤再擲筊,而是直接連擲三筊,在根據結果去找對應的籤詩。

另外據說清同治年間,臺灣鎮總兵曾元福在府城太平街建公館,所以該廟的土地公因有中央級高官在之故而「加官進爵」,戴官帽,披官袍。

土地祠

土地廟,又稱土地公廟福德廟伯公廟,為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廟宇),多於民間自發建立的小型建築,屬於分佈最廣的祭祀的建築,鄉村各地均有分佈。在1949年以前,凡有漢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廟。

土地廟在中國大陸曾由於「文革」作為「四舊」大部分被搗毀。隨著「改革開放」和開始信仰自由[1] 以後,自1980年前後有蒸蒸日上的恢復民間信仰和社會的逐漸發展,便有一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這些土地廟多由農民自發組織建設的信仰中心,屬於微型建築,高度從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積大小小則幾平方米,大則十幾平方米。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陸官方和媒體一直密切關注這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就以當時農村小學基礎教育設施落後為藉口和理由,來呼籲鄉民多關注鄉村基礎教育,集中精力投資建學校,不要熱衷於「迷信」,但仍舊無法破壞民間信仰的力量。部分地區官方就以破除迷信為藉口而進行強行拆除,這股土地廟信仰復興的熱潮最終還是被大陸官方鎮壓了。然而實際上至2000年以後,幾乎每鄉至少有一處或多處,其數量分佈因地而異。台灣因為擁有宗教信仰自由所以有相當多的土地廟;據官方的調查,其數量超過1300所以上。

與農村地區的土地廟相對的,是供奉城市守護神的城隍廟

土地神

土地神又稱「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公伯」、「土地伯公」、「土地爺」,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一般稱為「大伯公」。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眾之一,流行於漢族地區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少數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屬於中國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在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漢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現象。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也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

土地廟的造型

土地廟因神格不高,且為基層信仰,多半造型簡單,簡陋者於樹下或路旁,以兩塊石頭為壁,一塊為頂,即可成為土地廟,俗稱「磊」型土地廟。也有簡單以水泥或磚塊砌成,現今台灣甚至有工廠開模以水泥灌製大量生產,也有土地廟因香火鼎盛,逐漸中大型化者。

中國大陸土地廟

潮汕土地廟

土地神在潮汕俗稱為伯公。土地廟亦稱伯公廟或寫作福德老爺廟、福德古廟。每家每戶家中都會有伯公神位,商鋪也不例外。伯公廟規模通常不大,但分布最為普遍,田野、山嶺、村口、街衢,在在皆有。福德老爺身旁通常伴有福德老爺夫人,是和藹可親的形象。

參考文獻

  1. 信仰自由,reli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