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瑞典帝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瑞典帝國(瑞典語:svenska stormaktstiden)是1611年至1721年期間存在的一個帝國。這一時期瑞典曾晉身歐洲列強之一,在近代史上又稱為帝國時代(瑞典語:stormaktstiden)。

瑞典的崛起

瑞典在十七世紀期間曾崛起為一個歐洲強國。原先瑞典只是北歐一個貧困、人口稀疏的國家,缺乏任何國際影響力或重要性。她的國力得以迅速在歐洲提升至領導地位,很大程度上是歸功於國王古斯塔夫二世及首相亞塞爾·奧辛斯達拿的努力。由於成功介入三十年戰爭,以及在俄羅斯波蘭-立陶宛奪取不少領土[1],瑞典儼然成為歐洲新教國家的領導者。

三十年戰爭期間,瑞典曾一度征服了神聖羅馬帝國約一半的領土。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曾希望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這個夢想隨着國王古斯塔夫二世在呂岑會戰的陣亡而破滅。戰爭長年拉鋸,直到法國正式與瑞典同盟,戰況才轉而對瑞典有利。三十年戰爭對於德意志地區造成嚴重的破壞,由於德意志是主要戰場,三分之一的人口在戰亂中喪生,經濟也遭到極大破壞,戰後法國、瑞典及新教諸侯又各割地盤,瑞士、荷蘭及北意大利諸國皆正式獨立,神聖羅馬帝國從此名存實亡。

斯科訥戰爭

1675年,瑞典應法王路易十四的要求出兵勃蘭登堡。同時由於荷蘭在法荷戰爭遭到法國攻擊,荷蘭的盟友丹麥-挪威也在1676年入侵斯科訥。

雖然這場戰爭沒有明確的勝利,但瑞典帝國的地位開始動搖:丹麥在斯科訥被瑞典擊敗,但其艦隊消滅了瑞典海軍勃蘭登堡則在北德意志擊敗瑞典,波美拉尼亞不來梅則遭到勃蘭登堡、奧地利及丹麥聯軍占領。

由於卡爾十一世在本土的軍事勝利與路易十四的外交調解,1677年開始和約的談判。1679年的《奈梅亨條約》恢復了瑞典在北德意志的失土;瑞典付出慘重的代價,但路易十四卻完全主導了和約的進行,這使得卡爾十一世個人對法王表達了反感,並發展出反法情緒。

卡爾十一世

卡爾十一世的剩餘統治時期標誌着改革,以及瑞典政府轉變為半絕對君主制。在戰爭中成長的他相信:如果瑞典要維持強國的地位,就必須徹底的改革經濟,並限制貴族的權力[2]

卡爾十一世在位的剩餘20年也是瑞典帝國最長的和平時期。

視頻

瑞典帝國 相關視頻

古斯塔夫二世帶領下的瑞典一度成為帝國,自己還是拿破崙的偶像
永久中立國瑞典,軍事實力到底有多強,你知道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