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察·普魯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理查德·普魯姆(Richard Prum),在美國佛蒙特州南部鄉下長大,善於分辨鳥鳴聲。經常和當地園藝俱樂部的成員一起去觀鳥。
為美國鳥類學學家、生態學家及進化生物學學家,耶魯大學皮博迪自然史博物館脊椎動物學館館長,對鳥類生物學有著廣泛興趣的進化鳥類學家。對不同的主題進行了研究,包括鳥類系統發育學、行為進化、羽毛進化和發育、性選擇和配偶選擇、性衝突、審美進化、鳥類色覺、結構顏色、類胡蘿蔔素色素沉著、鳥類羽毛顏色的進化、歷史生物地理學 、鳥類擬態和鳥類的獸腳亞目恐龍起源,曾在整個新熱帶地區和馬達加斯加進行過實地考察,並在中國研究過獸腳亞目化石。[1]
目前擔任耶魯大學皮博迪自然歷史博物館鳥類學館長和脊椎動物學首席館長。[2]
經歷
四年級的時候,開始戴眼鏡;在美國佛蒙特州曼徹斯特鎮的約翰尼蘋果核書店裡,看到了《彼得森野外鳥類觀察指南》。過生日的時候,母親送給他一本鳥類指南。[3] 1974年11月17日,七年級的理查德·普魯姆第一次到海上觀察鳥類。[3] 整個高中階段,普魯姆都以為自己會成為一名公園護林員。[3]
1982年哈佛大學畢業。大一時,上過雷·佩恩特(Ray Paynter)的研討課——《南美洲鳥類生物地理學》後,開始關注生態學,大二那年,注意力轉向演化生物學。
20世紀80年代,普魯姆從哈佛畢業後,先在蘇里南工作了6個月,然後開始到南美洲的其它地方研究侏儒鳥的求偶炫耀行為,隨後在密歇根大學讀研究生,1989年獲得學位,在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鳥類學系查普曼研究員(Chapman Fellow)。
1991-1997年:堪薩斯州勞倫斯市堪薩斯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生態與進化生物學系助理教授 、1997-2003年擔任副教授和2003年為教授兼鳥類學館長。
在堪薩斯大學期間,普魯姆一隻耳朵因病毒感染突發性耳聾,另一耳朵又得了梅尼埃病,造成耳蝸內積水,耳蝸毛細胞逐步被損壞。
到上世紀90年代末,實際上已雙耳失聰,聽不見振動頻率超過2,000赫茲的聲音。失去聽力讓普魯姆再也無法去野外觀察和研究鳥類,於是他選擇研究鳥類顏色,改變了學界對 「羽毛究竟起何種作用」及「交配儀式如何推動鳥類演化」等基礎問題的理解。[4][5]
榮譽
研究涉及發育生物學、古生物學、系統發生學及性選擇等內容。於1998年提出羽毛演化理論,於2009年獲得麥克阿瑟獎。[3][4]
耶魯大學教職
- 2004年至今:生態與進化生物學系鳥類學 Coe 教授。
- 2004年至今:皮博迪自然歷史博物館(Peabody Museum}鳥類學館長和脊椎動物學首席館長。
- 2008年至2011年:生態與進化生物學系主任
- 2012年至今:擔任弗蘭卡科學與人文項目的主任(Franke Program in Science and the Humanities)。弗蘭卡計劃贊助了跨越大學主要傳統部門的講座、活動、講習班和課程。
- 2014年秋季:擔任耶魯大學的William Clyde DeVane 教授。教授了一門面向所有耶魯學生和公眾開放的跨學科課程,題為「美麗的進化:從鶯到沃霍爾」(「The Evolution of Beauty: From Warblers to Warhol」)。
主要成就
1998年,理查德·普魯姆提出羽毛演化理論[4] 2000年,中國遼寧省出土一塊伶盜龍化石,其中恐龍的身體和前肢都包裹着羽毛印痕。理查德·普魯姆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合作,證實了這種伶盜龍全身長滿現代結構的羽毛,並證實了恐龍演化出羽毛要早于飛行的出現,也早於鳥類的起源。 2001年,將這項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6]
![]() 圖片來自Amazon |
榮譽
- 2018年:普利茲獎:一般非小說類提名作品決賽入圍者(Pulitzer Prize Finalist in General Nonfiction)
- 2010-2014年:麥克阿瑟獎學金(MacArthur Fellowship)
- 2001-2002年:富布賴特學者獎(Fulbright Scholar Award)
獎項
視頻
參考文獻
- ↑ Daily Jstor- Richard Prum: How Does Beauty Evolve?,Daily Jastor,August 31, 2019
- ↑ Richard O. Prum's profile, Yal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cology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 Last updated 2003 [7 July 2010]
- ↑ 3.0 3.1 3.2 3.3 恐龍羽毛:源自對飛翔的渴望,還是對美的追求?,果殼網。
- ↑ 4.0 4.1 4.2 恐龍沒有滅絕,我們常常看到,譯言網。
- ↑ Prum, Richard O, Are current critiques of the theropod origin of birds science? Rebuttal to Feduccia (2002) (PDF), The Auk, April 2003, 120 (2): 550–561 [7 July 2010][See also BNet version
- ↑ Xu, Xing, Wu, Xiao-Chun. (2001). "Cranial morphology of Sinornithosaurus millenii Xu et al. 1999 (Dinosauria:Theropoda:Dromaeosauridae) from the Yixian Formation of Liaoning, China".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38:1739-1752 (2001)
外部連結
- The New York Times -Challenging Mainstream Thought About Beauty’s Big Hand in Evolution
- Daily Jstor- Richard Prum: How Does Beauty Evolve?-August 31, 2019
- Prum Lab-Richard O. Prum
- "The nature of genius", Yale Daily News, Vivian Yee, Esther Zuckerman, October 9, 2009
- The Yale University-Department of Ecology & Evolutionary Biology
- The Yale University-The bird-filled world of Richard P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