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璟
出生 1447年1月20日
國籍 中國
知名於 為官清正廉潔

王璟,字廷采,號東皋山東省莒南縣板泉鎮大白常村人。正德六年(1511年),起用任山西巡撫,後累遷右都御史。不久改左都御史。之後進太子太保[1][2]

原圖鏈接王璟故里。

基本情況

原圖鏈接王璟故里。

成化八年(1472年)中進士,先任登封縣知縣,又任兩京御史。弘治十四年(1501年)以南京鴻臚卿右僉都御史,處理兩浙鹽運,弘治十七年(1504年)任保定巡撫正德元年(1506年),因病致仕。正德三年(1508年),因事連坐被奪官閒住。[3]

原圖鏈接王璟故里。

正德六年(1511年),起用任山西巡撫,後累遷右都御史。不久改左都御史。之後進太子太保。到朱厚熜即位,嚴嵩專權,王璟看到皇帝昏庸,國勢日衰,便辭官回到故里,不久病故於1533年,享年87歲,卒贈「少保」,諡「恭靖」。王璟一生為官清正廉潔,明史給予很高的評價。[4]

原圖鏈接王璟:1952年在王璟墓中出土的28枚圖章,其中有兩枚圖章兩端都有刻字。這是研究王璟生前書法、為官辦事的重要資源。

人物生平

王璟生在封建社會後期的明正統十二年(1447)正月二十日,卒於嘉靖十二年(1533)九月二七日。一生歷經英宗正統、代宗景泰、英宗天順、憲宗成化、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七個年代。

他於成化八年中進士,在朝為官50餘年,輔佐過憲宗、孝宗、武宗和世宗四代皇帝,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卒後贈少保。他一生勤政為民,政績卓著。特別是他耿介忠直為政清廉的氣節,在當時和以後的歷史上被人奉為楷模,清名傳誦至今。[5]

個人品德

王璟在上層士大夫群體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又能讓山野草莽中的農夫野老、販夫走卒眾口夸賞,不能是沒有原因的。王璟有八方面可貴之處。

忠心報國

熱愛祖國,忠心耿耿,時時處處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最高追求,視保衛國家利益為至高無上的神聖事業。幼時即秉持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願,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道德信條,為官兢兢業業,躬親政事,孜孜不倦。雖然仕途屢遇坎坷,多次受到打擊、委屈,仍舊無怨無尤,忠貞不二,不動搖、不投機、不發牢騷,這一點恐怕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關心群眾

熟讀四書五經的王璟深信《尚書》中的倡導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古訓和孟子的民本主義思想,加之他自己出生於鄉村民間,和草民百姓有着天然的聯繫,對於民間的疾苦甚為了解,所以入仕後以保國安民為宗旨,關心民瘼,關注民生,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儘可能多為老百姓辦實事。真正履行了封建時代標榜的「愛民如子」的「父母官」職責。

所以,當他在任河南登村縣令離任時,百姓「候送於道者數里不絕」,這與後來民國初年臨沂縣范築先離任時,民眾傾城相送,至有慟哭昏絕者。范公與百姓握手話別,竟至日落方得出城;再如共產黨的好書記焦裕祿,畢生獻給蘭考人民,去世時全縣人民無不痛哭失聲,數萬人附棺送葬的情景有些相似,可見人民心中自有一桿秤。自古以來,清官、循吏愛民、利民,做人民的好兒子的優良傳統是一以貫之的。

守正不阿

堅持原則,堅持正義,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歷來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彰顯正人君子健全人格的基本要求;這也正是魯迅先生所肯定的「為民請命」的「中國的脊樑」。大家知道,有明一代,閹官專權,禍國殃民,最後終於把威加蠻夷、撫有四海、國力強盛、民生富裕的大明帝國蠹食殆盡。使大明帝國大廈,轟然倒塌,釀成了一場中華民族的千古悲劇。事實證明:倒行逆施,蠹國害民的閹黨之流為害之烈當不可小覷。

王璟生當大閹巨孽王振之後,魏忠賢之前的劉瑾時期,宦官跋扈,勢焰薰天。他們假借王命,橫行不法;他們任意圈地占田,敲詐勒索,妄加稅賦,大肆逮捕,並武力鎮壓無力交納各種「雜派」的窮苦百姓,弄得百姓「冤號遍道路」。

而朝內很多達官貴人,為了自身利益「靡然附之」,甚至賄賂獻媚,賣身投靠,爭相趨之。在這種情況下,王璟作為一個正直的官員,不諂不媚,不向權奸低頭。仗義執言,「抗疏切諫」,終於說服皇帝,罷除了閹黨把持的「皇莊」,使這一地區百姓「得免侵漁」。要知道,王璟當時行為是要冒生命危險的,沒有置自己身家性命於不顧的凜然之氣是斷乎做不出來的。王璟幾百年來,一直受到人民的愛敬,與他剛正不阿,不附焰趨勢,不怕犧牲,敢於保國護民的高尚風格是分不開的。

清正廉潔

王璟身居高居而清貧自守,自甘淡泊,不慕榮利。不恃勢妄為,不象某些小人,得志便猖狂,盛氣凌人,暴虐為樂,明代閹官肆惡,「大臣靡然附之」,而王璟「獨守故操」,不為所動。在受到排擠傾軋的日子裡能秉持節操,不為利誘,不為威折,高節可風。在群小用事,官場烏煙瘴氣的情況下,王璟清操獨持,不入濁流。終因得罪大閹劉瑾谷大用一夥,而被「矯詔罷官」。這時候王璟不找門子、不託關係,無怨無悔,「唯閉門課子讀書」。直至劉瑾罪行敗露伏誅後方得起用。

正德末年,宦官亂政,朝廷官員多結黨營私,賄絡公行。值此頹風漫延之際,王璟「門下不受私謁,澹然如布衣時,家無僮僕之奉,田園之適,唯讀書課子孫而已」,其高風亮節於此可見。王璟多年擔任負責鹽務、賑荒、田賦、理稅、科考,及考核官員政績的官職,按今天的話說都是很有油水的職務,但王璟從來兩袖清風,從不謀私營利,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

更令人感動的是,在一九五二年王璟墓搬遷時,打開墓穴後,發現王璟夫婦墓中只有自用的二十八顆石印章和夫人劉氏隨身戴的兩個小耳墜、一對手鐲和一個銅質發罩,除此以外,竟然連一件貴重殉葬品也沒有,甚至連棺材也是平常木料,早已朽爛。一代高官如此清貧,令在場的人無不欷歔感嘆。

為政勤敏

王璟起家,不是靠舊社會所謂的走黃門(金錢賄賂)、紅門(女色、裙帶)、黑門(幫派、後台),不是靠投機鑽營,而是靠實力。所謂實力,一是實學,二是實幹。

實學,指靠勤學獲得的淵博學識,通過科學考試躋身高層。王璟自幼勤奮致學,關於王璟深夜苦讀、廁讀、映雪讀、炎夏讀,甚至鬼為舉燈、掌扇的傳說頗多,從中可以窺其力學情景之一斑。古時候沒有空調、電扇,條件比現在差得多。在那樣簡陋的情況下,一個鄉村農家孩子從考秀才、中舉人、登進士一路走來,經過無數次激烈的競爭,終於從千百萬人中脫穎而出,登上全國科舉的巔峰,沒有吃苦的精神,沒有學貫經史、筆下生花的學識學力功底是無法做到的。

實幹,就是從政後,為實現有志知識分子安邦定國的理想,而付出終生的努力和實踐。王璟青年入仕,一生擔任過各種地方官、朝廷官員。也經歷了仕途波折。但他勤政愛民,兢兢業業,恪盡職守,政績卓著。工作中不計個人利害,唯以國家人民為念,施政大刀闊斧,「發奸擿伏,丰采炳著」。

特別是他在防守邊疆,整頓鹽務中都表現了卓越的才幹,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吏部連年考核,名列前茅,連續升遷,有時一年升一級,上下左右人等都為之折服。這些都是王璟勤政敬業,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所取得的結果。王璟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的政績都是可圈可點的。從書齋中走出來的一介書生,在複雜的社會活動中鍛煉成為一個經邦濟世的傑出領導人,一個精通管理經濟、軍事、政務的全才、實幹家,這確是難得可貴的。

重視教育

教育是立國之本。王璟深知不學無以明理,不學無以興國。除督課子孫讀書外,任官一地,所到之處,必首重教育,大力興學,不遺餘力,培養造就人才不計其數。儒家傳統文化歷來以尊師重教,興學育人為己任,以崇義施仁,克盡忠孝,秉禮守信為宗旨。王璟就是這一優秀文化傳統的傳承者、踐行者。對於家鄉臨沂沂水費縣學校的重修建造給予了大力支持,並親自為紀念沂州學府建成專門寫了一篇《沂州學記》,流傳至今。

王璟在任左都御史時,由朝廷選為考試閱卷官,秉公衡文,為國家選拔了許多人才。王璟對教育的貢獻功不可沒。而他自己率先垂範,重視對子孫後代的教育,親自督課子孫讀書。在他的後代中,很多人考中進士、舉人、秀才,便是王璟重教育的有力證明。

經世致用

自古以來,有些知識分子自恃讀了一些書,往往大言不慚,誇誇其談,口若懸河,下筆千言,可是一接觸實際,則束手無策,百無一能,誤人誤國,前車可鑑。如魏晉崇尚清談,甚至有幾日夜不倦,結果引來了五胡亂華,國破家亡。宋代重文輕武,大講理學,結果積弱亡國,導致異族入主中原。近世如陳獨秀王明李漢俊等,形勢好時慷慨激昂,形勢不利時或妥協變節、或迷茫困惑,了無主張,幾陷革命於覆舟之災。

五百年前的王璟卻能做到知行統一,以經邦濟世為務,研究現實,講究實際,注重實效,在實踐中鍛煉,可謂干一行學一行,干一行專一行。很快完成了從知到行,從書生到實幹家,從知識分子到實業家的角色轉換。因政績卓著而被多次提拔,被各界視為公認的能員、幹員。

林俊寫的《送王中丞董理鹺政序》一文中可以看到,作為國家主要稅收來源的鹽稅,由於貪官污吏營私舞弊,損公肥私,使國庫嚴重虧空。國家財政部(戶部)官員無奈,只得奏請皇帝「選舉風力大臣董其事」。王璟膺此重任,結果不負朝廷期望,撥亂反正,很快就整頓好了公私鹽業市場,恢復了經濟秩序,增加了國庫收入,表現了他非凡的經濟手段。

另外,王璟在山西守邊禦敵時,屢次克敵制勝。體現了優秀的軍事才能。王璟在罷除皇莊的過程中,弭變亂於萌芽狀態,表現了很高的政治水平。王璟在江西浙東賑荒,措施得力,工作有條有理,表現了高超的領導藝術和才能。這些都不是一般空言虛浮的知識分子所能做到的。這些事實說明了王璟是一個有魄力、有才幹的腳踏實地的實幹家,是一個強幹、務實、穩重的領導者。

寬宏大度

俗語說:「宰相肚裡能撐船」。說明宰輔之才,必須有相才、相器、相量。大臣要有雍容大度,寵辱不驚,胸藏萬壑,海納百川,高深莫測,喜怒不形於色,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氣量、修養和素質。而明代這樣的相才並不多,有的心胸狹窄,有的承顏希色,有的模稜圓滑,有的優柔寡斷,還有的陽奉陰違,結黨營私,居心叵測,圖謀不軌。而王璟卻一直坦坦蕩蕩,正直無私,雷厲風行,任勞任怨,眾口皆碑。與皇上,與朝中大臣和各級下屬都能和諧、融洽相處,雖曾有閹黨營私而排擠他,但無人猜忌他。這種人格的形成是從小培養成的。

如在學生時有個人謀刺他,他一直不聲張。三十年後,那人有難,王璟還給了他幫助,並教育他說:「當年害死我,今天誰救你?今後千萬勿害人。」使那人慚服。另外,王璟在處理與內宮皇妃等人的關係時也十分謹慎得體,表現了堂堂君子之氣和大臣風度,使人無懈可擊,只能欽服而已。

正因為王璟有以上種種過人之處和高尚的道德風範,所以名節自重,芳名遠播,成為讓人欽敬、被人懷念的歷史人物,且歷經五百餘年仍留在人們的心中,應該說是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的,有其存而不滅的道理的。也說明在王璟那裡,仍有適合今天的人學習、效法的東西。

當然,王璟作為五百年前的一個封建官吏,不可避免地會有他的歷史和時代局限性,不能不切實際地溢美,或任意拔高。我們也不是無原則地吹捧古人,而是要實事求是地、客觀公正地評價歷史人物,從中汲取值得借鑑的經驗教訓,以利於我們今天和今後社會文明的發展。我們要辯證地、歷史地去評價、看待歷史人物,也不必用今天的標準去苛求於古人。

故里

王璟的祖塋在大白常村前,有本人的衣冠冢。明正皇帝親賜御祭九壇。該墓區占地40餘畝,有四座龍首龜趺碑,大型石雕四對八件,即石人(翁仲)、石馬、石獅、石羊各一對。還有石牌坊(墓誌門)一座,望柱(華表)一對,大型石供桌和石桌、香爐各一個,另有祠堂三間,巨柏千餘株,圍牆約700米。清乾隆二年又修建墓門門廳三間,門前大戲台一座等。

王璟的實墓在今臨沂市解放路東首路北,明嘉靖皇帝賜御祭九壇,占地40餘畝,塋內有御封碑兩座,大型石雕一套,石牌坊墓廳,望柱、石供桌、石香爐等,後遷至北王莊村前、村西。2001年又遷至大白常村原御封塋東側。

王璟墓塋,歷經四百七十多年的歲月,由於歷史和自然的原因,該墓塋遭受了五次大破壞。第一次是在1668年(清康熙七年)山東大地震時,震倒了西塋區的六座御封碑,以及石牌坊墓門,望柱、祠堂、圍牆等。第二次是1948年淮海戰役期間,為搶修沭河大橋而伐光了該塋區的一千多棵巨柏。第三次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為建大白常小學而拆了墓門門廳三間及塋前戲台。第四次是在文革期間,砸碎了北王莊塋區的所有碑碣及石雕。第五次是最近的三次搬遷,使所有文物破壞殆盡。

近幾年來,大白常村發動社會各屆人士,籌資對該墓塋進行了修復。建祠堂十一間,門樓一座,立御封碑六座,刻大型石雕一套(四對八件),門前石獅一對,華表一對,亭子兩個,另建有花壇、魚池等,修圍牆600餘米。

王璟墓塋氣勢雄偉,規模宏大,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莒南縣規劃的三個旅遊景點之一。2005年被縣委宣傳部授予科普教育示範基地,具有較高的歷史和人文價值。

圖章

1952年在王璟墓中出土的28枚圖章,其中有兩枚圖章兩端都有刻字。這是研究王璟生前書法、為官辦事的重要資源。

箴言

王璟1522年授其孫太僕寺主簿王宗賢座右銘:清,慎,勤。

1523年在《創修外城記》中:夫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肆為國家設牧民之官者,蓋欲俾之勞其心,以為國之經營;民供仕者之祿也,以傭仕者之心。倘德不稱,則為屍位;受小民之傭而不竭心力以償之,則為竊祿。故小民之跡雖微,而所系則重。

史書記載

明史 卷186》(李祥琨 校點詮注)

王璟,字廷采,沂人,成化成化,明憲宗(朱見深)年號。成化八年即公元1472年。八年進士,為登封知縣,歷兩京御史。弘治弘治,明孝宗朱祐樘年號。弘治十四年即公元1501年。十四年,以南京鴻臚卿拜右僉都御史,理兩淮鹽政,振荒振荒,賑濟災荒。「振」通「賑」。浙江,奏行荒政十事,多所全活。十七年冬,巡撫保定。

武宗武宗,明武宗朱厚照,年號正德,1506年立。立,太監夏綬乞於真定諸府歲加葦場稅;少監傅琢請履畝核履……田,丈量田地。畝核,核實地畝面積(準備加收地租)。靜海永清隆平諸縣田;太監張峻欲稅寧晉小河往來客貨;詔皆許之。又以莊田故,遣緹騎緹綺,原指漢代京城中負責治安,逮捕人犯的馬隊,衣丹黃色。這裡指明代專事偵查捕人的禁衛人員。逮民魯堂等二百餘人,畿內騷動。璟抗疏切諫,尚書韓文等力持之,管莊內臣管莊內臣,為皇族管理皇莊(即皇室莊園、莊田)的太監。當時皇莊租稅收入不入國庫,而歸皇族私家。王璟和尚書韓文上書請革除皇莊,撤回管莊太監,由國家政府按每畝三分租銀收繳入國庫。稍得召還。

正德元年四月,引疾致仕引疾致仕,稱病卸任(即退職)。命馳傳歸。

三年,坐累坐累,被案件牽連而被判罪。奪官,閒住。六年,起撫山西,制火槍萬餘,槍藏箭六,皆傅傅,塗,抹。毒藥,用以禦寇,寇不敢西。累遷累遷,多次提升。右都御史。已遷左,以張綸為右都御史代之。後陳金以太子太保左都御史入院,位王璟上,人號璟中都御史焉。時群小用事,大臣靡然附之;璟獨守故操,再進太子太保。

世宗世宗,明世宗朱厚熜,年號嘉靖,1522年立。立,致仕,卒贈少保,諡諡,古代帝王、貴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被加的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恭靖。

初,璟自保定巡撫歸,其後兵科給事中高淓勘勘,調查。滄州鹽山牧地,彈劾,向朝廷揭發某大臣罪狀。六十一人,及彈劾牽聯到……璟與前朝巡撫、都御史高銓——銓即淓父也——詔去職者勿問,璟銓竝竝,「並」異體字,意為「一起」、「一同」。獲免。銓,江都人,累官南京戶部尚書正德二年,廷推左都御史,瑾瑾,指宦官劉瑾,為當時巨奸。勒令致仕。尋坐事逮尋,不久。坐事,因事被判罪。逮,被逮捕。下獄,復坐隆平侯家襲爵事除名,罰米五百石。後瑾益事操切,每遣使勘核,多務苛急。承瑾意,淓遂並銓在劾中。

淓後官至光祿少卿,以劾父不齒於人。瑾誅,銓復官致仕,卒贈太子少保。

關於本文涉及明朝官職的說明:

鴻臚寺,鴻,聲也;臚,傳也。傳聲贊導,故曰鴻臚,掌贊導相禮,又稱理藩院,主管外藩事務。最高長官為鴻臚寺卿(正四品)屬中央官署九卿之一。

都察院,中央最高監察、彈劾機關。最高長官為左、右都御史(從一品),下設副都御史(正三品)、僉都御史。又分十三道,設監察御史(正七品),巡按州縣,考察官吏。

巡撫,為省級地方政府長官,總攬一省的軍事、吏治、刑獄、鹽漕等,為從二品,明初始設,由京官任;宣德間始專設。

太子太保(從一品)、少保(正二品),為輔導太子的官,太保次於太傅。

光祿寺,唐以前掌宮廷宿衛及侍從,唐後始專司膳。最高長官光祿寺卿為從三品,少卿為正五品。

給事中,明初沿前代設給事中,洪武六年(1408年)始分吏、戶、禮、兵、刑、工六科給事中,輔助皇帝處理政務,並監察六部,糾彈官吏。後至清雍正元年(1723年)併入都察院,同時撤僉都御史。[6]

譯文

王璟,字廷采,沂州人。成化八年(1472年)考中進士,做了(河南省)登封縣知縣。後又歷任南京和北京的御史。弘治十四年(1501年)以南京鴻臚寺卿的職位被提拔為右僉都御史,負責整頓兩淮地區的鹽業政務,又負責賑濟當時浙江發生的災荒。他向皇帝提出十條救災的措施,使很多人活了下來。弘治十七年(1504年)的冬天,受皇帝派遣去保定地區視察。

武宗皇帝朱厚照即位以後,太監夏綬請求在真定府等各地每年增加蘆葦場地的稅收;少監付琢又請求按土地畝數收稅,並重新丈量、核查靜海縣、永清縣、隆平縣等地的田地;太監張俊又要求對寧晉小河裡來往的客船和貨船收取稅費。皇帝下詔都答覆了。因為皇莊土地的事(窮人因受不了繁重賦稅而反抗),宦官又派京城衛兵逮捕了以魯堂為首的二百多農民。引起了北京南郊地區的騷亂。王璟對這些行為提出反對的建議並懇切地提出諫言,規勸罷除皇莊,得到戶部尚書韓文等人的大力支持。管理皇莊的太監才漸漸地被召回來。

正德元年(1506年)四月,以有病為由辭職,皇上親自批示讓他乘坐國家驛站公車,專車送回家養病。[7]

正德三年(1508年),因受大奸臣劉瑾迫害連累而被罷官,回家閒住。正德六年(1511年)被重新起用擔任山西巡撫,他製造了火槍一萬多支,每支槍里裝着六支箭,箭頭上都抹着毒藥。用這種槍來抵禦賊寇,賊寇便不敢再進犯山西境內了。後經多次提拔做了右都御史,不久又被調任左都御史。任命張綸為右都御史來代替他的職務。後來陳金以太子太保左都御史的身份進入都察院,地位在王璟以上,人們都戲稱王璟為「中都御史」。

當時,有一群壞人掌權,那些大官們都像野草被大風颳倒似的歸附於那些閹黨權貴。唯獨王璟堅守着原來那種清正無私廉潔奉公的操守,不拍馬溜須,又一次晉升為太子太保。世宗皇帝朱厚熜即位後,就退休了。死後被追封為少保,諡號為「恭靖」。[8]

生平傳記,後人評價

獨持清操昭後人

——記明代廉吏王璟

李祥琨

王璟系今山東省莒南縣板泉鎮大白常村人,出生於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正月二十日,卒於嘉靖十二年(1533年)九月二十七日。一生歷經英宗正統、代宗景泰、英宗天順、憲宗成化、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七個年代。他於成化八年(1472年)中進士,在朝為官五十餘年,輔佐過憲宗、孝宗、武宗和世宗四代皇帝,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卒贈太保。他一生勤政為民,政績卓著。特別是他耿介忠直為政清廉的氣節,在當時和以後的歷史上被後人奉為楷模,清名傳頌至今。

王璟生在封建社會的後期,正是朱明王朝由盛而衰的階段,宦官專權,社會風氣日漸污濁,社會矛盾日趨尖銳。高額的租稅盤剝,加之戰亂頻仍,內憂外患不絕,勞動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王璟自幼生活在農村,對勞動人民的疾苦有着深切的體會。相傳他在幼年求學期間就萌發了同情勞苦大眾的思想感情,每與同窗友好談及時政輒嗟嘆不己,憂國憂民之情溢於言表,這成為他以後成為廉吏的基礎。

成化八年,王璟以進士資格任河南登封知縣,有了施展自己抱負的機會。他在任職期間,採取了許多有利於人民群眾的措施,「以清節聞」《沂州名獻志》。成化十五年(1479年),當他離開登封赴南道御史任的時候,百姓「候送於道者,數里不絕。」

弘治年間鹽法屢遭破壞,主要原因是權奸勢要從中作祟,大發不義之財,鬧得「商屯撤業,菽粟翔貴,邊儲日虛」。《明史·食貨四·鹽法》明朝的鹽業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工業部門,素有「鹽法邊計,相輔而行」《明史·食貨四·鹽法》的說法。弘治十四年,王璟奉命去全國最大的兩淮鹽場督理鹽法。他到任後「通變革奸」《沂州名獻志》,着重打擊權奸勢要的不法行為,「優恤灶戶」採取了有利於灶戶生產的措施。不久「私販屏跡」《沂州名獻志》,保護了鹽業生產,增加了國家收入。

弘治十六年九月,「浙東大飢」,王璟奉命去浙江賑災。他到任後根據災情具疏「奏行荒政十事」,「省杭湖軍糧三十餘萬石」,《沂州名獻志》「全活40萬人」。

由於王璟處事以大局為重,秉忠為國,不謀私利,所以所到之處政績斐然,在當時是十分引人注目的。[9]

正德初年,閹宦把持朝政,加緊了對勞動人民的掠奪。太監夏綬、少監傅琢,紛紛要求增稅,「詔皆許之」(《明史·王璟傳》),與此同時,劉瑾又「奏置皇莊」,皇莊急劇膨脹起來,最快的時候竟至於「一個月增加七處」《明清歷料》。不久,便由弘治年間的五處漸增至三百餘處,「畿內大亂」(《明史·劉瑾傳》)。皇莊實行的是一種「佃奴制」,由宦官管理,收入歸皇家自用,代表的是一種落後的生產關係。皇莊靠收取實物地租來榨取勞動人民,每畝二斗、三斗、五斗以至一石以上。正租之外還有「雜派」,「雜派」之外,還有隨心所欲的「無名之徵」,最後還有勞役和管莊內臣的敲詐勒索。有時折交租銀,每畝竟高達一錢左右,是政府收取田賦規定標準的三至四倍《明清歷料》。

對這種殘酷的剝削和壓榨,莊佃稍有反抗,輒施以政治迫害。當時武宗為建皇莊派人去直隸南宮等地占田,遭到人民的反抗,宦官把持的朝廷竟瘋狂地進行武力鎮壓,派「緹騎逮民魯堂等二百餘人」,鬧得「畿南騷動」《明史·王璟傳》,眼看就要激起民變,引發社會大亂。

面對宦官這一倒行逆施行為,朝廷大臣敢怒不敢言。為了挽救危局,當時作為巡撫御史的王璟,挺身而出,冒着生命的危險「抗疏切諫」,提出把皇莊土地交「有司代管,召人耕種,畝征銀三分解部,輸內府進用,管莊內監悉召還,庶地方得免侵漁之害」(《明清歷料》)的有名奏章。

首先,按照這一主張召還作威作福,欺壓百姓的內官,以「有司」代管,並以「畝征銀三分」的定租製取代皇莊對勞動人民的層層高額盤剝,這就沉重地打擊了宦官橫行霸道的囂張氣焰,大大減輕了勞動人民的經濟負擔。

其次把土地從宦官手中奪過來,交「有司代管」,改實物地租為貨幣地租,這實質上是把皇莊的「佃奴制」改為「佃農制」,取消了人民群眾對「莊頭」的人身隸屬關係,這在客觀上起到了推動社會前進的作用。最後,把收入「由皇族自用」改為「輸內府進用」,把私人侵吞變成國家收入,相應地也使皇莊的歸屬性質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王璟的這一意在使人民群眾「得免侵漁之害」的有名奏章,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在閹黨橫行,「冤號遍道路」《明史·劉瑾傳》的白色恐怖籠罩朝廷的情況下,如果沒有清正廉潔的大無畏氣節,沒有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提出這一奏章是不可能的。

正值王璟持重有為的時期,劉瑾谷大用等權奸結成死黨,時人稱之為「八虎」,他們結黨營私,捕風捉影,頻興大獄,瘋狂地迫害耿介正直的官吏。他們經常派遣特務四出抓人,一時鬧得烏煙瘴氣,「道路惶懼」。據不完全統計,在這次閹禍之中受到各種迫害的,包括死亡、下獄、杖責、罷官、降職、流放的官吏有數百人之多!正德二年劉瑾召群臣跪在金水橋南一次就「宣示」53人為「奸黨」。

正德三年夏,因御道上的一封揭露劉瑾罪行的匿名信,劉瑾氣急敗壞地召百官跪在奉天門下責罵,當場有四人中暑而死,最後竟將五品以下官員三百多人全部下獄。同年劉瑾同黨大學士焦芳令全國巡撫入京受敕,藉以為劉瑾納賄。延綏巡撫劉宇不聽,立即逮捕下獄,更有甚者因無錢行賄,被迫自殺。都給事中許天錫「欲劾瑾,懼弗克,懷疏自殺」《明史·劉瑾傳》。當時閹黨肆虐,可見一斑!

這時王璟作為監察御史「以言為責」,且「方正不阿,彈劾不避權貴」(《沂州名獻志》),因此深為劉瑾所忌。正德五年,終於因事「坐累」,被劉瑾「矯詔罷官」。直至劉瑾被殺之後,正德六年(1511年)方「起撫山西」。

此後又有錢宇起而作祟,他們「口銜天憲,威福在手,天下士大夫靡然從風。」《明史·佞悻》小序當時官員賄賂獻媚,爭相趨之。更有甚者,竟至有「高淓劾父以媚瑾(《明史·劉瑾傳》)」。面對這一官場腐敗烏煙瘴氣的現實,王璟仍然大膽直言進諫,不屈不撓地和那些宵小之徒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當時同僚們莫不為之擔心,「人皆危言撼公,公不為所動」,王璟墓誌文表現了一個正直朝廷大臣應有的大無畏的氣節。《明史·王璟傳》在寫到這一歷史事件時說「時群小用事,士大夫靡然附之,璟獨持故操」。縱觀王璟一生,這一讚譽實屬確當之言。

王璟不僅為官清廉,還經常教育子孫後代清正為懷。嘉靖元年王璟乞休回鄉,這時他的長孫王宗賢已官至奉議大夫。為了教育宗賢繼承祖風,他親書「清、慎、勤」三字誡勉。要王宗賢帶在身邊作為座右銘。王宗賢佩帶終身,並取字「效先」,表示決心一生恪守祖訓,無愧於乃祖的教誨。其次孫保定知府王宗性去世時,妻孫氏悲痛至極,以至自縊而死。[10][11]

死前將留在身邊的次子王應龍叫到床前教誨說:「爾祖官至太保,功績著於當世,爾伯父官至大尹,皆有清名。爾與爾兄當苦志讀書。以繼祖、父之志……聽我言,不失為忠臣之後。」一個決意自殺的人,死前仍念念不忘一家幾代人清正忠直的名聲,並要求兒子矢志繼承這一傳統,不愧為忠臣之後。可見王璟對自己的要求和對子孫後代的教育是多麼嚴格,數代後而仍能恪守不渝,足見其人格影響之巨、之深、之遠![12]

時間已經過去了四百多年,社會也早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作為一種具有繼承性的精神現象,王璟忠貞為國,清正廉潔,無私無畏的操守,仍然值得今人和後人敬仰學習,對今天的社會發展、文明建設仍然是有借鑑作用的。[13]

(寫於1993年5月10日)[14][15][16]

參考文獻

  1. 王璟_莒南縣明代人物專題 2017年7月29日 - 王璟(1446~1533) 字廷采,號東皋,板泉鎮大白常村人。明成化七年(1471)中...·明朝狀元介紹,明朝歷科狀元名單·明初淮西二十四將 明代相關影視劇·電影...博雅文化旅遊網
  2. 王璟的史書記載_百度知道 2016年5月10日 - 回答:《明史 卷186》(李祥琨 校點詮注)王璟,字廷采,沂人,成化成化,明憲宗(朱見深)年號。成化八年即公元1472年。八年進士,為登封知縣,歷兩京御史。弘...
  3. 明代重臣王璟(一版一印)_李祥琨_孔夫子舊書網 2019年2月14日 - 明代重臣王璟(剛正不阿,清正廉潔,一代名臣)前有彩色插圖10頁(新書95品.大32開.一版一印) 作者: 李祥琨、王悅振 出版社: 黃河出版社 版次: 一版一...
  4. [沂蒙人物明代大臣王璟:剛正不阿為民謀利;檔案_琅琊網沂蒙文化 2011年10月25日 - 嚴州府沂州(今莒南縣)人王璟是明代朝廷重臣,1472年中進士,開始擔任登封知縣,繼而出任兩京御史。 1501年,王璟擔任南京鴻臚寺卿兼任右僉都御使,管理... 琅琊網]
  5. 莒南史話(內有明朝左都御史王璟、清末進士莊陔蘭、..._孔夫子舊書網 作者:王悅振 出版社:黃河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04-00 印刷時間:0000-00-00 頁數:223 版次:一版一印 ,購買莒南史話(內有明朝左都御史王璟、清末進士莊陔蘭、...
  6. 【孔夫子舊書網】明代重臣王璟。作者:李祥琨,出版社:黃河出版社,售價:50,出版人:黃河出版社,年代:2009,
  7. 莒南史話(內有明朝左都御史王璟、清末進士莊陔蘭、數學家莊圻泰、中科院院士莊孝僡、民國中將莊明遠、開國中將劉興元、著名軍旅作曲家莊映、一級戰鬥英雄特等功臣曹玉海等人傳略) 作者: 王悅振 出版社: 黃河出版社出版時間: 2016-04
  8. 明代忠臣王璟_李祥琨_孔夫子舊書網 作者:李祥琨 出版社:黃河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06-00
  9. 【明莒州進士】王璟:明代重臣,累遷山西巡撫、右都御史、左都御史... 來自:余岩類別:莒州志士先賢 日期:2018-04-12
  10. 王璟研究集錦(八) - 莒南人物 - 莒南新聞 - 莒南網 2014年8月1日 - 他們邢家老林中有一通石碑,上面刻有一篇王璟撰寫的文章,名為《邢門顯...據邢如元老師講,邢家河疃村邢氏祖籍青州,與明代援朝抗倭英雄邢玠(官至...
  11. 王璟研究集錦(三) 莒南縱覽 - 莒南歷史 - 莒南新聞 - 莒南網 2013年5月24日 - 正德十四年冬天,陳金與王璟同掌院事。嘉靖元年王璟致仕,金獻民為左都御史。明朝實行「兩京」制度,北京南京均設都察院,但南京都察院只設右都...
  12. 王璟作品_王璟簡介_王璟作品大全-當當網 當當網> 圖書> 王璟 全部相關分類 展開 熱賣圖書作者排行榜1鄭淵潔 2辛夷塢 3桐華 4崔玉濤 5南懷瑾 6安妮寶貝 7郭敬明 8幾米 9嚴歌苓 10張愛玲...
  13. 王璟研究(二) 莒南縱覽 - 莒南歷史 - 莒南新聞 - 莒南網 2013年4月27日 - 而我家始祖,是明朝中期從長山縣(今鄒平縣的一部分)遷來莒南的。至於五百年前,他與王璟是什麼關係,我就不得而知了。 說起對王璟...
  14. 《明史》卷186。
  15. 王璟研究集錦_三元閣---商通_新浪博客 2013年10月14日 - 同年六月王璟遷左都御史,右都御史為刑部侍郎張倫代之。正德十四年冬天,陳金與王璟同掌院事。嘉靖元年王璟致仕,金獻民為左都御史。明朝實行「兩京」制...
  16. 《明史》王璟傳——文言文_名人那些事 2018年11月26日 - 王璟,字廷采,沂人。成化八年進士。為登封知縣。歷兩京御史。 弘治十四年,以...明朝皇帝 元朝皇帝 宋朝皇帝 唐朝皇帝 隋朝皇帝 晉朝皇帝 漢朝皇帝 秦朝...名人那些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