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綸,字公信,宋代汝陰(今安徽阜陽)人。少倜儻任氣。舉進士不中,補三班奉職,遷右班殿直。

四川王均起義,朝廷遣軍鎮壓,張綸主張「曉諭召撫」,綸出任江淮制置鹽運副使,改革鹽稅舊制,增設鹽場,使鹽課扭虧為盈。

人物專題

基本信息

姓名    張綸  
字號    字公信      
民族    漢人      
官職    江淮制置鹽運副使  
出生地   南直隸宣城縣(今安徽宣城)
出生時間  1453年   
去世時間   1523年 
所處時代   宋代   
主要作品   《敬亭稿》    

人物生平

字公信,潁州汝陰(安徽阜陽)人。少倜儻任氣。舉進士不中,補三班奉職,遷右班殿直。

從雷有終討王均於蜀,有降寇數百據險叛,使綸擊之,綸馳報曰:「此窮寇,急之則生患,不如諭以向背。」

有終用其說,賊果棄兵來降。以功遷右侍禁、慶州兵馬監押,擢閣門祗候,益、彭、簡等州都巡檢使。

所部卒縱酒掠居民,綸斬首惡數人,眾乃定。

徙荊湖提點刑獄,遷東頭供奉官、提點開封府界縣鎮公事。

奉使靈夏還,會辰州溪峒彭氏蠻內寇,以知辰州。

綸至,築蓬山驛路,賊不得通,乃遁去。

徙知渭州。改內殿崇班、知鎮戎軍。奉使契丹,安撫使曹瑋表留之,不可。

蠻復入寇,為辰州、澧鼎等州緣邊五溪十峒巡檢安撫使,諭蠻酋禍福,購還所掠民,遣官與盟,刻石於境上。

久之,除江、淮制置發運副使。

時鹽課大虧,乃奏除通、泰、楚三州鹽戶宿負,官助其器用,鹽入優與之直,由是歲增課數十萬石。

復置鹽場於杭、秀、海三州,歲入課又百五十萬。

居二歲,增上供米八十萬。

疏五渠,導太湖入于海,復租米六十萬。

開長蘆西河以避覆舟之患,又築漕河堤二百里於高郵北,旁錮鉅石為十達,以泄橫流。

泰州有捍海堰,延袤百五十里,久廢不治,歲患海濤冒民田。

綸方議修復,論者難之,以為濤患息而畜潦之患興矣。

綸曰:「濤之患十九,而潦之患十一,獲多而亡少,豈不可邪?」表三請,願身自臨役。

命兼權知泰州,卒成堰,復逋戶二千六百,州民利之,為立生祠。

居淮南六年,累遷文思使、昭州刺史。

契丹隆緒死,為弔慰副使。

歷知秦、瀛二州,兩知滄州,再遷東上閣門使,真拜乾州刺史,徙知潁州(從五品),卒。

綸有材略,所至興利除害。

為人恕,喜施予,在江、淮,見漕卒凍餒道死者眾,嘆曰:「此有司之過,非所以體上仁也。」

推奉錢市絮襦千數,衣其不能自存者。

人物政績

  • 四川王均起義,朝廷遣軍鎮壓,張綸主張「曉諭召撫」,請官府與義軍會盟,立碑境上,多年相安。綸出任江淮制置鹽運副使,改革鹽稅舊制,增設鹽場,使鹽課扭虧為盈。
  • 後張綸代知泰州,三次上表,請修海堰,率民工修海堤75公里,使當地農業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受到百姓擁戴,為他建生祠以表敬重,張綸富有同情心,在江淮道上見到流離失所的騅民,他憤嘆曰:「此乃有司之過!」遂取奉銀置衣,發給受凍難民。

史料記載

  • 《宋史.張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