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邢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邢玠
官至兵部尚書
出生 益都(今青州)
國籍 中國
職業 明後期大臣

邢玠(生卒年不詳),字搢伯,亦字昆田,明後期大臣,官至兵部尚書,益都(今青州)人。1571年(隆慶五年)進士,授密雲知縣。繼為御史、巡撫,後升至南京兵部侍郎。處置南方土司叛亂,處置得宜。他後升任兵部尚書。卒後贈太子太保。著有《東征奏議》、《崇儉錄》等。[1]

背景

16世紀末葉,日本關白(宰相)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全國後,企圖先吞併朝鮮,次征服中國。1592年(萬曆二十年),悍然發動侵朝戰爭。他派出水陸軍20萬,僅兩個月時間,幾乎占領朝鮮全部國土,直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朝鮮李氏王朝火急向中國求援。明王朝鑑於兩國唇齒相依,同意發兵。中朝聯軍同仇敵愾,並肩作戰,收復大部失地,迫使日本侵略者龜縮釜山一隅,乞求和談。明王朝以兵部尚書石星為首的主和派勢力抬頭,輕易允諾豐臣秀吉的「乞和」要求,致使一場有可能一氣將日軍趕出朝鮮的戰爭拖延下來,使日本侵略者贏得時間。 [2]

抗倭

1597年(萬曆二十五年)6月,豐臣秀吉又調集14萬陸軍和數萬水軍,海陸並進,卷土重犯。明王朝再次發兵,委任邢玠為兵部尚書兼薊遼總督,統率雄師數萬,橫跨鴨綠江,援朝抗倭。[3] 他受命危難之時,深感責任重大,立即趕赴朝鮮前線。他當機立斷,首先剪除內奸沈惟敬,使敵方失去耳目。又揭發石星通敵誤國,使朝廷把他下獄論死。然後登壇誓師:「必破倭,有死無二」。

他揮兵衝殺,連挫倭寇,獲稷山、青山大捷,迅速扭轉被動局面。又授計部將陳璘,前後夾擊,斬首5000餘級。11月,他指揮蔚山一戰,以輕騎誘敵入伏,出奇制勝。後因缺乏水師支援,在島山失利。

他接受教訓,大量招募水兵。第二年,他「摽劍登壇」,大會諸將,兵分三路,水路與朝鮮名將李舜臣的水師密切配合,將敵人壓縮在蔚山、泗水、順天3個地區,使其陷入困境。恰在此時,豐臣秀吉的死訊傳來,倭寇更加恐慌。 11月,敵人調集戰船500艘,企圖掩護逃竄。中朝聯軍立即發動強大攻勢,在露梁一帶海面聚殲逃敵。中朝戰船闖入敵陣,炮矢俱發,敵船着火,煙焰張天。

中朝戰士躍上敵船,奮力拚殺,敵人紛紛落海。露梁一仗,大獲全勝,擊沉敵艦900艘,幾乎在朝鮮南海海面全殲日本水軍。日本陸軍完全孤立,倉皇逃竄回國。

凱旋

1599年(萬曆二十七年)春,邢玠率明朝援軍凱旋迴國,朝鮮戰友揮淚言別,父老鄉親擁途相送。朝鮮廷臣盧稷等揮筆題詩,寄託深情:

秉錢青丘春凱旋, 龍旌西拂鴨江煙。

提封依舊三千里, 社稷重新二百年。

遺澤在人緘骨髓, 典刑留畫儼神仙。

擁途無計攀星駕, 父老懷恩凗迸泉。

魚符龍節總東師, 秉羽威風懾海夷。

星隕赤芒沉絕塞, 關浮紫氣壓歸旗。

功高上國山河裂, 名動藩邦草木知。

聽取謳謠聲載路, 金戈包虎凱還時。

朝鮮人民的紀念

為表彰邢玠抗倭援朝,朝鮮人民特鑄銅柱紀功,並在釜山建祠繪像,以志紀念,他當年用過的盔甲和朝鮮摺扇以及上述詩稿原件等,現分別存放在山東省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

史料記載

邢玠,字搢伯,別號昆田,祖籍為河間望族,後遷居青州益都城南。邢玠幼年喪父,家境貧寒,「所居近山,比屋懸釜」,僅有「瘠田數畝」。為官後在青州城裡建有住宅,即今邢玠巷、將軍巷處。

邢玠於隆慶五年(1571年)舉進士,授密雲縣知縣。萬曆五年(1577年),韃靼俺答汗別有用心要去青海,邢玠上書,陳述利害關係,受到皇帝賞識。不久,重用提拔為御史,巡按甘肅。再任山西右布政使,又任右僉都御史,巡撫大同。

後因屢立戰功,提升為南京兵部右侍郎。平定播州宣撫史楊應龍叛變後,提升為右都御史。後累官光祿大夫,柱國少保兼太子太保,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

萬曆二十年(1592年),日軍15萬大舉進犯朝鮮,攻陷了釜山、王京(漢城)、開城、平壤等重要城鎮,危及大明疆域的安全。朝鮮王逃至義州,遣使向明朝皇帝求援。

明政府命宋應昌為經略、李如松為征東提督,帶領明軍入朝作戰,協助朝鮮軍民共同抗擊倭寇。經過長期艱苦奮戰,接連收復平壤、開城,日軍敗退釜山,退居南部沿海一帶。

日本侵略軍遭受慘敗後,妄圖以求和作為緩兵之計,假意要求談判。明朝兵部尚書石星信同意停戰,派嘉興人沈維敬與倭寇密謀講和,給殘敵以喘息休整的機會。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1月,倭寇利用明朝軍隊大部回國,前線兵力薄弱的時機,委派加藤清正、小西行長為首領,率兵14萬、戰船數百艘,水陸兩軍並進,再次侵犯朝鮮國土,窺伺大明帝國。

敵軍長驅直入,侵占了大片朝鮮領土,嚴重威脅明朝安全,形勢萬分危急。值此千鈞一髮之際,明神宗朱翊鈞當機立斷,下令將不戰主和的兵部尚書石星信、通倭奸細沈維敬等撤職入獄,任命邢玠為兵部尚書,總督全軍,任命麻貴為提督,楊鎬為主將,率軍再次入朝作戰。

邢玠受命以後,日夜兼程,趕赴前線。他決心抗敵,以身報國,在全體將士誓師時莊嚴宣誓:「必破倭,有死無二」。為了加強抗敵的兵力,邢玠調集了川浙兵,繼而又調集了薊遼、山西和陝西一帶的步兵,福建、吳淞的水軍,動員了全國的精兵強將,投入抗倭戰爭。

8月,日倭軍隊進犯全羅道,逼近朝鮮王京漢城。當時明軍兵少,大部隊尚未趕到,初戰不利,提督麻貴請求放棄漢城。邢玠不允,並親自趕赴漢城,坐鎮指揮,以安定民心。

11月,各路援軍先後調來漢城,明朝廷發放帑金犒賞援軍,賜邢玠佩尚方寶劍,以御史陳效為監軍。

邢玠大會諸將,制定作戰計劃,決定分兵三路,對日軍發動總攻:楊鎬同麻貴分別率領左、右兩軍,自忠州、烏嶺向東安進發,到慶州會合,專攻日軍精銳加藤清正部;

中路軍隊屯兵宜城,東援慶州,西扼全羅,以為策應;以余兵會同朝鮮軍隊,對順天等處實施佯攻,以牽制日軍小西行長部,防止它東援。

12月,左、右兩軍在慶州會合,麻貴派遣部下黃慶向日軍主帥加藤清正送禮,假裝談判議和,麻痹日軍。而自率大兵突然發起攻擊,焚燒敵營。日軍敗退,斬倭寇首級400餘,焚死者無數,擒其勇將,拔其兩柵。又趁勝進軍,接連收復了開城等主要城鎮,殲敵數萬人。

日軍殘敵由加藤清正帶領逃歸釜山,在島山構築工事,堅壁不出,困守待援。楊鎬、麻貴分兵圍困日軍10餘天。日倭無食飢甚,假裝要投降,拖延時間。不久,小西行長的援兵趕到,襲擊明軍後營。楊鎬來不及下令應戰,策馬西奔,明軍退兵,日軍遂解圍。

為了爭取喘息補充的時間,以圖東山再起,加藤清正再次求和,要求停戰。邢玠識破敵人詭計,斷然拒絕。為徹底消滅敵人據點,爭取全勝,邢玠請求朝廷添募江南水兵增援。

不久,由陳磷帶領的廣東援軍和老將鄧子龍率領的江浙援軍很快開進朝鮮。邢玠見時機成熟,便「摽劍登壇」,大會諸將,兵分三路,對敵發動總攻。明軍水路與朝鮮名將李舜臣的水師密切配合,將日軍壓縮在蔚山、泗水、順天三個狹小區域,陷敵於困境。

恰在此時,日本新軍閥首領豐臣秀吉的死訊傳來,日軍無心戀戰,調集戰船500餘艘,企圖掩護逃竄。中朝聯軍立即發動強大攻勢,重創敵人陸軍;隨之在露梁一帶海面聚殲逃敵。

中朝戰船闖入敵陣,炮矢俱發,敵船着火,煙焰張天。日軍海軍幾乎全被殲滅,900艘敵船被焚毀沉沒,倭寇燒死、溺海者無數,只少數殘敵逃回日本國。至此,抗倭援朝戰爭獲得最終勝利。

邢玠奉命班師回國,萬曆皇帝親自登樓接受獻俘,對全體出國參戰將士倍加獎賞。這次偉大的抗倭援朝戰爭,不但挽救了朝鮮的危亡,也保衛了大明帝國的安全,在抗擊外來侵略的戰鬥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朝鮮人民為了表彰邢玠的豐功偉績,在釜山建造紀念銅柱,並立祠繪像常年祭祀。

參考來源

  1. 邢玠 ,名人簡歷網
  2. 邢玠 ,名人簡歷網
  3. 羅續 ,青州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