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承 (晉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承:安期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王湛子。晉朝官員,曾擔任司馬越的幕僚屬官和東海太守,後因避亂南渡江東。在南渡的名臣中名居第一,比協助司馬睿坐鎮江南的王導更高。

王承(?-?),安期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王湛子。晉朝官員,曾擔任司馬越的幕僚屬官和東海太守,後因避亂南渡江東[1]

生平

王承清靜虛無,少有私慾,沒有特意提高修養。和人論辯時亦只指明要點而沒有引以文辭修飾,於是有識之士都佩服他的簡約通達。二十歲時就已知名,被王衍賞識並與樂廣比擬。

東晉名士:魏晉名士的曠達風流曾為一時美談,令歷代文人心馳神往。他們身上,有一種不流於世俗的氣質。而自然之色,山水之形,對於魏晉風度的形成有着深遠的影響。

永寧元年(301年),王承任驃騎將軍司馬乂參軍。但當時諸王衝突激烈,連司馬乂都圖謀推翻主政的司馬冏,王承於是南下避難。後遷任司空司馬越從事中郎

光熙元年(306年)因參與自長安晉惠帝洛陽的行動而封藍田縣侯。同年司馬越出鎮許昌,王承改任記室參軍,並受司馬越看重,更命世子司馬毗以王承為師。在職數年後,王承見朝政日衰,於是以母親年老為由請辭,但不被司馬越所允許。

後來,王承遷任東海太守。王承為政崇尚清淨,不會計較細微之事,好像曾經發生了小吏偷取池中的魚和有人因專注學習而夜歸,違反禁止夜行的命令,王承都寬恕其罪。

不久,王承棄官南渡長江,雖然道路阻塞,人心都危懼,但王承仍處之泰然。到琅琊司馬睿駐鎮的建業後,被其任命為鎮東府從事中郎,受到優厚禮待。王承有很高的聲譽,而且真心待人,多以寬恕待人,故此眾人都親近他,在南渡的名臣中名居第一,比協助司馬睿坐鎮江南的王導更高。

王承於四十六歲時逝世,朝野都十分痛惜。[2]

史籍記載

承字安期。清虛寡慾,無所修尚。言理辯物,但明其指要而不飾文辭,有識者服其約而能通。弱冠知名。太尉王衍雅貴異之,比南陽樂廣焉。

永寧初,為驃騎參軍。值天下將亂,乃避難南下。遷司空從事中郎。豫迎大駕,賜爵藍田縣侯。遷尚書郎,不就。東海王越鎮許,以為記室參軍。雅相知重,敕其子毗曰:「夫學之所益者淺,體之所安者深。閒習禮度,不如式瞻儀形;諷味遺言,不若親承音旨。王參軍人倫之表,汝其師之。」在府數年,見朝政漸替,辭以母老,求出。越不許。久之,遷東海太守,政尚清淨,不為細察。小吏有盜池不魚者,綱紀推之,承曰:「文王之囿與眾共之,池魚復何足惜耶!」有犯夜者,為吏所拘,承問其故,答曰:「從師受書,不覺日暮。」承曰:「鞭撻寧越以立威名,非政化之本。」使吏送,令歸家。其從容寬恕若此。

尋去官,東渡江。是時道路梗澀,人懷危懼,承每遇艱險,處之夷然,雖家人近習,不見其憂喜之色。既至下邳,登山北望,嘆曰:「人言愁,我始欲愁矣。」及至建鄴,為元帝鎮東府從事中郎,甚見優禮。承少有重譽,而推誠接物,盡弘恕之理,故眾咸親愛焉。渡江名臣王導衛玠周顗庾亮之徒皆出其下,為中興第一。年四十六卒,朝野痛惜之。自昶至承,世有高名,論者以為祖不及孫,孫不及父。子述嗣。[3]

子女

參考資料

  • 《晉書·王承傳》

參考文獻

  1. 房玄齡.《晉書·王湛傳附》:中華書局,1974:》:「(王)承字安期。清虛寡慾,無所修尚。言理辯物,但明其指要而不飾文辭,有識者服其約而能通。弱冠知名。太尉王衍雅貴異之,比南陽樂廣焉。永寧初,為驃騎參軍。值天下將亂,乃避難南下。遷司空從事中郎。豫迎大駕,賜爵藍田縣侯。遷尚書郎,不就。東海王越鎮許,以為記室參軍,雅相知重。敕其子毗曰:『夫學之所益者淺,體之所安者深。閒習禮度,不如式瞻儀形;諷味遺言,不若親承音旨。王參軍人倫之表,汝其師之。』在府數年,見朝政漸替,辭以母老,求出。越不許。久之,遷東海太守,政尚清淨,不為細察。小吏有盜池中魚者,綱紀推之,承曰:『文王之囿與眾共之,池魚復何足惜耶!』有犯夜者,為吏所拘,承問其故,答曰:『從師受書,不覺日暮。』承曰:『鞭撻寧越,以立威名,非政化之本。』使吏送令歸家。其從容寬恕若此。」
  2. 據《晉書》卷三十六《衛玠傳》:「於時中興名士,唯王承及玠為當時第一雲」,則王承、衛玠可以並稱。
  3. 晉書》卷七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