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愛新覺羅溥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愛新覺羅·溥儀 (清朝末代皇帝)

愛新覺羅·溥儀
出生 1906年2月7日
國籍 中國
別名 宣統帝、清廢帝
職業 皇帝
知名於 清朝末代皇帝
知名作品 《我的前半生》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字耀之,號浩然。也稱清廢帝或宣統帝。他是道光帝旻寧的曾孫、醇賢親王奕譞之孫、攝政王載灃長子,母親蘇完瓜爾佳·幼蘭。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兩次在位。[1]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統治結束。九·一八事變之後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滿洲國的傀儡皇帝,年號康德(1934年—1945年),所以又稱「康德皇帝」。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17日,溥儀在瀋陽準備逃亡時被蘇聯紅軍俘虜,被帶到蘇聯。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國,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學習、改造。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的特赦令並成為全國政協委員。 溥儀著有自傳《我的前半生》,於1964年4月由群眾出版社出版。其獨特的富有戲劇性的經歷,多次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其中電影《末代皇帝》,曾榮獲1987年奧斯卡金像獎等眾多獎項。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腎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歲。先葬於八寶山,後遷於清西陵內崇陵(光緒陵)附近的華龍皇家陵園[2]

基本信息

本名 愛新覺羅·溥儀 前任 愛新覺羅·載湉
別稱 宣統帝、清廢帝 父親 愛新覺羅·載灃
字號 字耀之、號浩然 兄弟 愛新覺羅·溥傑
所處時代 清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配偶 婉容、李淑賢、譚玉玲、李玉琴等
民族族群 滿族 年號 宣統、大同、康德
出生地 北京醇親王府 墓地 清西陵華龍皇家陵園
出生日期 1906年(丙午年)2月7日 主要作品 《我的前半生》
逝世日期 1967年(丁未年)10月17日 主要成就 丁巳復辟,擔任滿洲國的執政、「皇帝」

人物生平

幼年登基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春正月十四日出生在北京醇親王府。是清宣宗道光帝的曾孫,醇賢親王奕譞之孫,攝政王載灃之子,母親是攝政王的嫡福晉蘇完瓜爾佳氏。蘇完瓜爾佳氏是慈禧的心腹重臣榮祿的女兒,慈禧很喜歡收養在宮中,就把這個瓜爾佳氏指婚給載灃。時載灃的生母劉佳氏已為他定親,奏告慈禧太后。慈禧堅持給載灃指婚,劉佳氏只有將兒子已訂婚之福晉退親。「戊戌政變」之後,慈禧就想着廢掉光緒,光緒又沒有兒子,光緒二十五年(1898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慈禧太后懿旨由載漪的兒子溥儁做「大阿哥」,將來繼承同治為嗣,兼祧光緒皇帝為嗣。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廢除「大阿哥」這個名號。廢除稱號以後慈禧年齡越來越大,光緒帝又沒有兒子。此時慈禧和光緒帝的關係非常不好。[3]

光緒三十四年冬(1908年),光緒帝載湉病重,慈禧太后下令將溥儀養育在宮中。 十一月十四日光緒帝去世,慈禧太后命溥儀繼承皇統,過繼於同治帝載淳,同時兼承光緒帝之祧,一人祧兩房。尊祖母慈禧太后為太皇太后。是日,慈禧太后病逝。 十二月二日,溥儀在太和殿即位,由光緒皇后隆裕和載灃攝政。第二年改年號為「宣統」。加慶親王奕劻以親王銜並世襲罔替,貝勒載洵、載濤加郡王銜。並且設立禁衛軍,命貝勒載濤、毓朗、尚書鐵良專門管理訓練。命張之洞兼督辦川漢鐵路大臣。[4]

三載皇帝

宣統元年(1909年)正月,設置呼倫貝爾沿邊卡倫。重整海軍,命肅親王善耆、鎮國公載澤、尚書鐵良、提督薩鎮冰籌劃重整海軍的事宜,命慶親王奕劻總司稽查事務。罷免鐵良專司訓練禁衛軍大臣。閏二月,下詔責成預備立憲,避免部臣、封疆大吏因循敷衍,逃避責任。命前內閣學士陳寶琛總理禮學館。三月,再次裁撤奉天巡警道。增設洮昌等處兵備道,臨長海等處分巡兵備道。改奉錦山海關道為錦新等處兵備道兼山海關監督,東邊道為興鳳等處兵備道。六月,免去慶親王奕劻管理陸軍部事務之權。

宣統二年(1910年)正月,同盟會發動廣州新軍起義,失敗。二月,下詔讓新噶勒丹池巴羅布藏丹巴代理前藏的事務。葛寶華死後,調榮慶為禮部尚書,以唐景崇為學部尚書。三月,王士珍因病被罷免,命雷震春署江北提督。革命黨人汪兆銘(汪精衛)、黃復生、羅世勛密謀以炸藥刺殺攝政王,被發覺後逮捕下獄。七月,貝勒載濤上奏考察各國軍政的結果。以毓朗、徐世昌為軍機大臣。九月,資政院舉行開院典禮,監國攝政王載灃親自前去並且頒布訓詞。十月,下詔改於宣統五年開國會,並且命溥倫、載澤充纂擬憲法大臣。十一月,慶親王奕劻上奏請求免去軍機大臣及總理外務部的職務,皇帝下詔挽留。資政院請求下達剪髮易服的上諭。

宣統三年(1911年)十月十日,爆發了武昌起義,武昌起義消息傳來,清廷一片慌亂。溥儀下《罪己詔》。 袁世凱總攬政府大權,接着便下令北洋軍猛攻漢陽,炮擊武昌。南北內戰爆發後,華南地區各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朝中央 ,最後孫中山與袁世凱密約,若袁能使溥儀退位,就讓他擔任大總統。 經多次磋商,雙方達成優待清室條件八條:清室退位後暫居官中,日後移居頤和園;仍用皇帝尊號,民國政府以外國君主之禮相待;每年提供400萬兩的費用;特別保護皇家私有財產等等。

民國元年(1912年)二月十二日,隆裕皇太后臨朝稱制,以太后名義頒布《退位詔書》,溥儀退位。退位詔書中說:「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立憲共和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民國政府與清室協商,保留了許多對皇室的優待條件,承諾每年支付清室費用400萬兩銀元,新幣發行後,改為400萬元,民國政府同意溥儀暫居紫禁城。

宮內生活

民國元年(1912年)九月十日,隆裕太后為六歲的溥儀請了師傅,開始讀書。書房先設在中南海瀛台補桐書屋。曾是慈禧軟禁光緒皇帝的地方。眾多的師傅中,陸潤庠、徐坊、陳寶琛、朱益藩和梁鼎芬先後教漢文,伊克坦教滿文。在讀書的六、七年裡,溥儀學的主要是十三經、古詩、古文以及《大學衍義》、《朱子家訓》、《庭訓格言》、《聖諭廣訓》、《御批通鑑輯覽》之類,沒有學過算術,也沒有學過地理、歷史。

民國二年(1913年)元旦,袁世凱派人給溥儀拜年,對小朝廷仍然效忠。二月二十二日,隆裕太后去世,袁世凱通電弔唁,全國下半旗致哀。溥儀退位仍在宮中的時候仍用宣統紀年,有內務府、宗人府、慎刑司,有內監,故臣贈諡,不改衣冠。觸犯王法者由慎刑司處治。引用錯誤:缺少 <ref> 標籤的結束標籤 </ref>

北京政變

民國八年(1919年)二月二十二日,大英帝國蘇格蘭籍軍官莊士敦至北京紫禁城,擔任溥儀帝師,教育溥儀英文、數學、世界史、地理。師生感情甚篤,傳為佳話,為人津津樂道。溥儀因此眼界大開,開始穿西服,並且剪辮,但是遭到陳寶琛、鄭孝胥等保守人士的反對。

民國十一年(1922年)十一月十六日開始幾乎每天必做的工作之一就是他以鑑賞為名,調閱清宮收藏書畫。十二月一日,溥儀大婚,娶了一後一妃。皇后是婉容,妃子是文繡。在紫禁城中,溥儀或讀書吟詩、作畫、彈琴,或捏泥人、養狗、養鹿,有時還到宮外坐汽車,逛大街。

民國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五日,西北軍閥馮玉祥無視優待條件,派鹿鍾麟帶兵入紫禁城,逼溥儀離宮並獲得大量宮中財物,歷史上稱這為「北京政變」。溥儀搬進北府(載灃的居處),繼而又逃進日本公使館。

民國十四年(1925年)二月,溥儀移居天津租界張園和靜園,與清朝遺老遺少以及張作霖、段祺瑞、吳佩孚等往來。溥儀被逼宮後,日本各大報章都刊登出同情溥儀的文章,為以後建立偽滿洲國造勢。不久,被日本人護送到天津。

傀儡皇帝

民國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溥儀於同年十一月在日本駐屯軍司令官土肥原賢二的幫助下從天津潛赴旅順,不久到奉天。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三月一日,日本扶持溥儀在滿洲地區建立偽滿洲國。九月與日本簽訂了《日滿議定書》,日本政府正式承認偽滿洲國,而偽滿洲國承認日本在滿洲的特殊利益。溥儀自是年三月一日至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二月二十八日任偽滿洲國執政,建年號為「大同」。[5]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改國號為偽「滿洲帝國」,改稱「皇帝」,改元「康德」。三月一日登基。還兼任偽「滿洲帝國」陸海空軍大元帥、偽「滿洲帝國」協和會名譽總裁。溥儀作為當時亞洲一個政治人物兩次登上《時代》周刊,特別是該周刊有關「解決遠東危機的四個人」的畫像中。

戰犯歲月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八日,蘇聯對日宣戰並進攻偽滿洲國,偽滿政權覆滅。八月十五日,日本投降,溥儀頒布《退位詔書》。後準備前往日本,與日本關東軍的將兵們於奉天機場的候廳室被蘇聯紅軍抓獲。在蘇聯被監禁五年。

在蘇聯拘押期間,曾作為證人出席遠東國際軍事法庭。 但是,被轉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後,溥儀承認由於懼怕日後被中國政府追究,作證時將部分責任推卸給日本方面(含如何到達內滿洲),在部分涉及雙方責任的地方皆有所保留。[6]

1950年8月1日,溥儀與其他滿洲國263名「戰犯」在綏芬河由蘇聯政府移交給中國政府,送撫順戰犯管理所受到約十年的思想再教育與勞動改造。此時,他的編號是981。

獲得特赦

1956年11月15日,毛澤東在中共八屆二中全會上講話,進一步發表了他那篇《論十大關係》的基本觀點,明確提出溥儀等人是「大蔣介石」,對他們處理方式,只能是逐步地改造,而不能簡單地處決。從這以後,溥儀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度過三年時光。其間,他認真進行改造,或者在東北各地參觀遊覽,或者專心寫前半生的自傳,或者在高牆內的醫務室以及房前屋後參加輕微勞動,在這和風細雨的改造生活中,溥儀倍感溫馨,他把監獄當做自己的家了。

1959年12月4日上午,撫順戰犯管理所首批特赦戰犯大會隆重召開。由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的代表宣讀給特赦人員的通知書。溥儀怎麼也不會想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赦通知書——1959年度赦字001號」。

1960年3月,溥儀被分配到北京植物園擔任園丁及賣門票的工作。

1962年4月30日,溥儀與朝外關廂醫院的護士李淑賢結婚。

1964年,調到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任資料專員,並擔任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1966年後的文化大革命時期,因周恩來將溥儀列為保護對象之一,當時並未遭到文革衝擊。

患病去世

1967年,溥儀因患尿毒症病倒。周恩來總理聞訊,親自打電話指示政協工作人員,一定要把溥儀的病治好。後指示將他安排到首都醫院進行中西醫會診。後因醫治無效,於1967年10月17日凌晨2時30分去世。

溥儀的遺體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有關法規火化,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1995年,他的遺孀李淑賢將他的骨灰葬於北京西南120千米的河北省易縣華龍皇家陵園,溥儀墓在清西陵附近。 ==為政舉措==、

政治

丁巳復辟

民國六年(1917年)五月,張勳以調解「府院之爭」為名,帶3000辮子軍入京。六月三十日夜,張勳等潛入故宮,與陳寶琛等會議,將復辟事告知前清宗室。七月一日凌晨,張勳率康有為、王士珍等50餘人進入宮中。溥儀將當天改為宣統九年。 要求全國「遵用正朔,懸掛龍旗」。當天,北京街上出現大門掛龍旗的現象。

七月十二日,段祺瑞率領的討逆軍進入北京,張勳的軍隊兵寡失敗。張勳逃到東交民巷荷蘭公使館內。溥儀的師傅和父親替他擬好批准張勳辭職的諭旨和退位詔書。

偽滿「皇帝」

九一八事變之後,溥儀於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九月與日本簽訂了《日滿議定書》,成立偽滿洲國,自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至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的兩年間溥儀任偽滿洲國執政。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在日偽軍的扶植下改國號為「滿洲帝國」,改稱「皇帝」,改年號為「康德」。三月一日登基。「康德」是康熙和清德宗光緒的縮稱,意在紀念,並寄託了祗承清朝基業之願。偽滿洲國成立後,根據事先的安排,溥儀同日本帝國主義簽訂了《日滿議定書》這一賣國條約,使得日本侵略者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個領域全面控制了偽滿洲國。兼任偽「滿洲帝國」陸海空軍大元帥、偽「滿洲帝國」協和會名譽總裁。

經濟

偽滿洲國期間,溥儀在東北四省作為日本本土來建設,這種機遇合定下讓這個傀儡政權表面上成為了「亞洲第一經濟大國」,看似比中國關內要富裕。

溥儀在擔任偽滿洲國皇帝期間,由於偽滿洲國豐富的礦產資源為日本侵略者所垂愛,成為中等發達國家。雖然偽滿洲國雖然GDP世界第四,亞洲第一,但根本命脈在日本占領者關東軍手裡。

外交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已經就任偽滿洲國「皇帝」的溥儀,在關東軍的安排下,乘坐三萬五千噸的比睿號戰列艦訪問日本。當時,作為合作的標本,溥儀在日本政界視野中如日中天,日方為這次訪問下了不少工夫,所到之處,隨處可見揮舞小旗歡迎的日本民眾,表現出一副「日滿和諧」的姿態來。

對於這次訪問,日本做了周密安排,組成了以樞密院顧問林權助男爵為首的14人接待委員會,軍部還派出「比睿」號戰艦和多艘護航艦來大連迎接。溥儀登上日本戰艦,檢閱了日本「球摩」第12、15驅逐艦隊。溥儀一行到達日本橫濱後,乘火車前往東京,日本天皇親自到車站迎接。隨後溥儀由秩父宮陪同,乘宮廷儀裝馬車,來到天皇裕仁當皇太子時居住在赤坂離宮下榻。在日期間,溥儀先後檢閱了日軍近衛師團、羽志野騎兵第二聯隊及戰車第二聯隊,併到曰陸軍第一衛醫院慰問了日本傷兵。

歷史評價

《清史稿》:帝沖齡嗣服,監國攝政,軍國機務,悉由處分,大事並白太后取進止。大變既起,遽謝政權,天下為公,永存優待,遂開千古未有之奇。虞賓在位,文物猶新。是非論定,修史者每難之。然孔子作春秋,筆則筆,削則削。所見之世且詳於所聞,一朝掌故,烏可從闕。儻亦為天下後世所共鑒歟?

閻崇年:宣統沖齡登極,成為大清末帝。中國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稱皇帝以降,到1912年宣統皇帝退位,歷經2132年,溥儀不僅是清朝最後一位皇帝,而且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溥儀退位,既是大清皇朝的終結,又是中華帝制的終結。

李淑賢:溥儀當過皇帝,而我卻是個普通護士,然而我們真誠相愛,無論是溥儀所在的全國政協,還是我所在的醫院,人們都知道溥儀對我特別好。

李茂傑:所謂『滿洲國是王道樂土』根本就是日本人製造出來的謊言。溥儀則在謊言中自欺欺人地繼續着他的皇帝夢。溥儀登基用過的大殿,那侷促的空間正是溥儀有如籠中鳥一般生活的寫照。

毛澤東:邇者李守信卓什海向綏進迫,德王不啻溥儀,蒙古傀儡國之出演,咄咄逼人。日本帝國主義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周恩來:你當皇帝的時候才兩三歲,那時的事不能讓你負責。但在偽滿時代,你是要負責的。

喻大華:無疑,末代皇帝溥儀是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是人類歷史上擁有非凡經歷和傳奇命運的特殊人物,然而,他身為皇帝卻沒有掌握過一天國家政權;長期處於政治漩渦中卻未發揮關鍵的作用。

親屬成員

妻子

婉容[7] (1906年-1946年)):達斡爾族旗人。1922年,她17歲跟溥儀結婚,為皇后。父親榮源為內務府大臣。起初夫妻關係尚好,溥儀在婉容與文繡中明顯偏向婉容,生性多疑的溥儀曾表現對婉容的信任,後天津時期文繡出走後,溥儀遷怒婉容,婉容開始遭到溥儀冷落,染上鴉片煙癮,滿洲國時期婉容並不願去東北,卻被日本關東軍強行帶去,常年不堪忍受日本人暴行而發瘋。日本投降後,婉容被中共游擊隊俘虜,最後釋放。煙癮發作,卒於中國吉林省延吉,葬地不明。經其弟潤麒同意,於2006年10月23日招魂與溥儀合葬於河北清西陵外的華龍陵園。 文繡 [8] (1909年-1953年):滿洲鄂爾德特氏旗人。1922年,她跟16歲的溥儀結婚。溥儀首選的第一位妃子是文繡,但是父親逝世後端康太妃為首的四大太妃們,皆認為文繡家境貧寒、長相不好,讓王公勸溥儀重選。文繡被冊封為淑妃。1931年文繡與溥儀離婚。[9]

譚玉齡[10] 譚玉齡(1920年-1942年):北京滿洲人,老姓他他拉氏。1937年,經貝勒毓朗之女介紹下與溥儀結婚,封為「祥貴人」。六年後病故,由溥儀追諡「明賢貴妃」。關於譚玉齡的死,至今還是個謎。 李玉琴 譚玉齡死後,吉岡向溥儀又提前議,並給溥儀找來不少日本女人的像片,讓溥儀選擇。溥儀害怕自己的私生活會讓日本人知道,便推託說:「譚玉齡屍骨未寒,暫時不想結婚。」後來,在60多張偽滿中、小學校的女學生照片中,溥儀選中了李玉琴。因為李玉琴才15歲,從照片上可以看出她的天真、單純和幼稚,這正是溥儀所需要的。

李玉琴(1928年-2001年):吉林長春漢人。1943年,被日本官員挑選入宮,封為「福貴人」。1957年5月,正式與溥儀離婚,後再嫁。文化大革命期間,她因為曾作過溥儀的貴人而受到迫害。2001年,因肝硬化病故。 李淑賢 李淑賢(1925年-1997年):漢族護士。1962年在周恩來的安排下與溥儀結婚。未育有任何子女。李淑賢她是杭州人,從小失去父母。當時她是北京朝陽區關廂醫院的護士。婚後兩人相親相愛,幾乎達到不能分離的地步。溥儀曾向李淑賢說:「以前我在宮中時,根本不懂夫妻之間應有的相互關係,妻子是我的玩物和擺設,高興了就去玩一會兒,不高興就幾天不理。我是從來不知愛情為何物的,只是遇見你,才曉得人世間還有這樣甜蜜的東西存在。」

溥儀和李淑賢在一起幸福地生活了5年。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患腎癌而逝世。溥儀逝世時,正處於「文革」期間,李淑賢在周總理和政協的關懷下,生活一直很好。

皇子皇女

溥儀沒有兒子,於是在他被蘇聯紅軍囚禁時,曾經想讓一直跟隨在他身邊的遠房侄兒毓岩作為自己的繼承人,於是就把毓岩作為自己的乾兒子。因為毓岩的曾祖父(道光皇帝皇五子)是溥儀的祖父(道光皇帝皇七子)的哥哥。溥儀一直沒有張揚。有人猜測,這可能是他自感性命不保,只是想有一個後代,所以,僅有私認毓岩做兒子。這件事情當時不為人知,文革之後,此事才被某些人知曉。[11]

皇弟

皇二弟 溥傑(1907年-1994年),乳名「譽格」,字「俊之」,號「秉藩」,英文名「William」。娶唐石霞,字怡瑩,後離婚;再娶嵯峨浩,生兩女。

皇三弟 溥倛(1915年-1918年),不滿三歲夭折。

皇四弟 溥任(1918年-2015年),乳名「聯格」,字「友之」,改名「金友之」;娶金瑜庭,生兩女三子。

皇妹

皇大妹 韞瑛(1909年-1925年),乳名「毓格」,字「蕊欣」,號「秉瑛」,英文名「Lucy」。嫁婉容胞兄潤良,無子女。

皇二妹 韞和(1911年-2001年),乳名「碩格」,字「蕊菡」,號「秉熹」,英文名「Mary」,現名「金欣如」。嫁鄭廣元,生一子三女。

皇三妹 韞穎(1913年-1992年),乳名「佩格」,字「蕊秀」,號「秉顥」,英文名「Lily」,改名「金蕊秀」;嫁婉容弟潤麒,生兩子一女。

皇四妹 韞嫻(1914年-2003年),乳名「來格」,字「蕊珠」,英文名「Ellen」,改名「金韞嫻」;嫁趙琪璠,生一子一女。

皇五妹 韞馨(1917年-1998年),乳名「悅格」,字「蕊潔」,英文名「Rose」,改名「金蕊潔」;嫁萬嘉熙,生三子一女。

皇六妹 韞娛(1919年-1982年),乳名「星格」,字「蕊樂」,改名「溥韞娛」;嫁完顏·愛蘭,生一子四女。

皇七妹 韞歡(1921年-2004年),小名「姞格」,字「蕊莟」,號「璧月」,改名「金志堅」;嫁喬宏志,生兩子一女。

軼事典故

讀書生活

溥儀讀書極不用功,除經常生病不上學外,還不時讓太監傳諭老師放假。他讀書的興趣遠不如對毓慶官外那棵大檜柏樹的勃勃興致。溥儀常常蹲在那兒看螞蟻,一蹲半天,玩得把吃飯都忘掉。後來又被蛐蛐、蚯蚓所吸引,叫人搬來大批古瓷盆缸餵養這些昆蟲。老師們對於這個學生無可奈何,只好採用權宜辦法,每天早晨起來後,由總管太監張謙和站在臥室外,把昨天的課文大聲誦讀幾遍給溥儀聽;在溥儀到太后面前請安時,則以「見面禮「,讓他在太后面前把書從頭念一遍,促使他記憶。這樣,學了幾年,當然背不出幾篇文章。滿文學得更糟,連字母都沒學會,隨着師傅伊克坦的去世而徹底了結了這門功課。

老師們為促進溥儀學習,想了個伴讀的辦法。伴讀的學生每月可以拿80兩銀子的酬賞,另外還賞「紫禁城騎馬」,即從東華門、西華門進宮以後還可以在宮內騎一段路程再下馬,這是朝廷對臣下的一種特殊恩典和榮譽。先是由貝子溥倫之子毓崇伴讀漢文,後來又增加溥儀的弟弟、醇親王次子溥傑伴讀漢文。這時溥儀稍有長進,當着老師面能在書房裡坐住凳子;老師對溥儀的過失也可以用訓斥伴讀生的辦法加以規勸、訓誡。

復辟名詞

民國六年(1917年),張勳率兵入京,溥儀第二次登基當皇帝,是為溥儀復辟或宣統復辟。這年為丁巳年,史稱「丁巳復辟」。但是,歷史教科書及論著文章稱作「張勳復辟」,這很值得商榷。「復辟」二字:「復」,《史記·平原君列傳》:「三去相,三復位。」其意思是恢復;「辟」,《爾雅·釋詁》:「辟,君也。」其意思是君位。「復」與「辟」兩個字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恢復君位或恢復帝位。這次宣統復辟,是由張勳統兵進京,扶持溥儀重新恢復皇位。張勳何許人也?張勳僅是一個長江巡閱使、安徽督軍,相當於省軍區司令。許多書文稱「張勳復辟」,其有何「辟」之可「復」?實際上是張勳兵變,溥儀復辟或宣統復辟,而不是張勳復辟。[12]

法庭作證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春夏之交,蘇聯內務部門對溥儀以下各偽滿大臣開始了一系列傳訊。 溥儀在蘇聯軍方押解下前往日本。在法庭上,溥儀陳述了日本帝國主義奴役滿洲的計劃和實施過程。他詳細敘述了「九·一八事變」後,天津日本駐軍司令香椎浩平如何強迫他去旅順,關東軍參謀長板垣征四郎怎樣威逼他從旅順到長春去當「滿洲國皇帝」,以及他如何遭受日本帝國主義者的監視,無權甚至無個人的人身自由。

當溥儀控訴日本人殺害他妻子譚玉齡時,情緒開始失控,他用手使勁地拍打證人台。在講到天皇裕仁送給他天皇神器寶劍和鏡子時,溥儀再次無法抑制激動的情緒:「當我拿着這些東西回家時,家裡人都哭了。這是我這一代人的恥辱。」日本戰犯的辯護律師認為這是攻擊日本天皇的祖先,溥儀大聲回擊:「我可沒有強迫他們,把我的祖先當他們的祖先!」這句話引起鬨堂大笑。[13]

從八月十六日起,溥儀連續出庭8天,創下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單人作證時間最長的紀錄。作證完畢後,他又回到了收容所,繼續他的特殊俘虜生活。1950年7月30日,蘇方向溥儀下達了回國通知。即使此時,溥儀仍對第45特別戰俘收容所的翻譯別爾緬拓夫表達想要留在蘇聯的意願。

1950年7月31日,溥儀登上回國的列車。

集體皇帝

1964年對於溥儀而言是最快樂的一年。這一年,他的著作《我的前半生》幾經刪改終於付梓出版;他攜妻子參加了全國政協組織的參觀團,親眼看到了新中國成立十年的建設成果;更重要的是,他成為了一名全國政協委員。

1964年12月30日,溥儀手持紅色封皮印着燙金字的出席證,出現在全國政協四屆一次會議的大廳里。

1960年11月26日,他鄭重其事地穿上了會見外賓時才穿的中山裝,在與同事們一起投下選票時,他激動地流下了眼淚。

溥儀自述 :「我曾經做了四次皇帝。第一次是三歲時繼承先人的皇位。第二次是1917年,張勳在北京復辟,擁戴我做了十天的皇帝。第三次是1932年,日本人在東北把我扶上了偽滿洲國皇位,這一幕在1945年結束。第四次當皇帝,是在前年。我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獲得了選舉和被選舉的全部權利。現在我同其他中國人民一樣,是一個『集體皇帝』。」

晚年戀情

在接見溥儀時毛澤東風趣地問:「你還沒有結婚吧?『皇上』不能沒有娘娘喲,你可以再婚嘛!」但找一個合適的伴侶對於溥儀而言並不容易。

婉容有位表妹人稱王大姑娘,一直高不成低不就,直到50歲還是單身。此時,她也對溥儀產生了興趣,又是請他吃飯,又是約會,令溥儀不勝其煩。一位過去的隨侍想「攀龍附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溥儀,也被溥儀拒絕了。他說:「他們要嫁的是那個『皇帝』,不是我這個普通百姓。」

一天同為文史專員的周振強拿着一張照片來到辦公室,說是人民出版社編輯沙曾熙托他給照片上的女子介紹個對象,照片上的女子正是李淑賢。看了照片溥儀很感興趣,當他得知李淑賢還是名護士時,就更滿意了。幾天後,在周振強和沙曾熙的引薦下,溥儀和李淑賢見面了。

晚年,李淑賢向曾經是她鄰居的賈英華回憶,聽說老沙給自己介紹的對象竟是「小宣統」,李淑賢嚇了一跳。她本來不打算見,但在老沙的再三勸說下,她還是懷着姑且一試的心理去了。[14] 1962年,來自統戰部、全國政協的同志,以及溥儀的家人、同事一百多人參加了溥儀的婚禮。溥儀身穿筆挺的中山裝,鄭重地拿起提前擬好的發言稿,發表了長長的致辭。溥儀說,之所以選在這一天舉行婚禮,是因為第二天是勞動人民的節日。

主要作品

溥儀先生所著《我的前半生》是生命力旺盛的作品。[15]問世43年以來,印刷21次,累計印數186.3萬餘冊,而且仍然有長盛不衰的趨勢。最早的《我的前半生》的基調即「我罪惡的前半生」,是一本具有悔過書性質的作品。《我的前半生》記錄了溥儀從登基到流亡到接受新中國「改造」等過程,是一部回憶錄,更是一本特定歷史環境下的自省書,從中,我們仍然可以清晰地瞥見特定歷史環境末代皇帝的悲劇與喜劇,他的人生道路凝聚着近現代社會的變遷。溥儀晚年本想寫一部《我的後半生》,可惜未如願。1995年2月6日,北京市中級法院判決《我的前半生》著作權歸溥儀個人享有。李淑賢作為溥儀的妻子及唯一法定繼承人,生前未對該書的著作財產權進行處分,李淑賢去世後也沒有繼承人。至於溥儀的侄女金靄玲女士要求該書的著作權歸自己所有的訴求,法院以「金靄玲並不是李淑賢的遺產繼承人……於法無據」駁回,此後,金靄玲也沒有再上訴。[16]

藝術形象

《紫禁城的黃昏》,【英】莊士敦著,陳時偉譯

《末代皇帝溥儀與我》,李淑賢[7]

《我的丈夫溥儀》 李淑賢憶述,王慶祥撰寫

《溥傑自傳》 愛新覺羅·溥傑

陵寢墓地

1967年10月17日,溥儀在北京逝世,遺體於10月19日火化。對於骨灰如何處理,周恩來總理當時作了明確指示:一是可由愛新覺羅家族決定;二是可由家屬選擇在革命公墓、萬安公墓和其他墓地的任何地方安葬或寄存骨灰。20日家屬聚會進行了討論,經家族一致商定,將溥儀的骨灰寄存在八寶山人民骨灰堂。

1980年5月29日下午,在政協禮堂為溥儀、王耀武、廖耀湘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會後根據中央指示,將溥儀的骨灰盒移至八寶山革命公墓第一室。

1994年,旅居海外的張世義先生在易縣崇陵西北興建了一座華龍皇家陵園。為了提高陵園知名度,張世儀經過不懈努力,勸動了李淑賢,將溥儀的骨灰遷葬西陵。[17] 安放儀式於1995年1月26日舉行,由李淑賢把骨灰盒捧至墓穴前,安放在鋪着黃緞的靈台上。一個簡單的儀式之後,陵園工作人員將骨灰盒放入水泥築的「槨」內。面南背北,蓋上「槨」蓋,最後澆鑄混凝土。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皇帝的骨灰就這樣安葬了。

清朝歷代君主

清朝君主名單

追尊 孟特穆(肇祖原皇帝) 福滿(興祖直皇帝) 覺昌安(景祖翼皇帝) 塔克世(顯祖宣皇帝)

多爾袞(成宗義皇帝(後被剝奪))

統治 努爾哈赤(太祖高皇帝) 皇太極(太宗文皇帝(崇德)) 皇太極(太宗文皇帝(天聰)) 福臨(世祖章皇帝)

玄燁(聖祖仁皇帝) 胤禛(世宗憲皇帝) 弘曆(高宗純皇帝) 顒琰(仁宗睿皇帝)

旻寧(宣宗成皇帝) 奕詝(文宗顯皇帝) 載淳(穆宗毅皇帝) 載湉(德宗景皇帝)

溥儀(遜帝)

中國10歲以下皇帝

漢殤帝(100多日) 漢沖帝(2歲) 晉穆帝(2歲) 宣統帝(3歲) 光緒帝(4歲)

北魏孝文帝(5歲) 晉成帝(5歲) 北魏孝明帝(5歲) 宋恭帝(5歲) 順治帝(6歲)

同治帝(6歲) 後周恭帝(7歲) 元寧宗(7歲) 北周靜帝(7歲) 漢昭帝(8歲)

漢質帝(8歲) 吳廢帝(8歲) 北齊幼主(8歲) 宋端宗(8歲) 康熙帝(8歲)

魏少帝(8歲) 漢平帝(9歲) 帝昺(9歲) 明英宗(9歲) 漢和帝(10歲)

東魏孝靜帝(10歲) 宋後廢帝(10歲) 宋順帝(10歲) 宋哲宗(10歲)

視頻

1、1935年。日本裕仁天皇與愛新覺羅·溥儀並駕一輛馬車                                  ==

1935年。日本裕仁天皇與愛新覺羅·溥儀並駕一輛馬車

2、【紀實】真實影像下的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紀實】真實影像下的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3、〖玉和宮〗我的大爺愛新覺羅溥儀

〖玉和宮〗我的大爺愛新覺羅溥儀

4、愛新覺羅溥儀。一段非常珍貴的片段!有生之年竟然能聽到皇帝說話

愛新覺羅溥儀。一段非常珍貴的片段!有生之年竟然能聽到皇帝說話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