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湘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湘繡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湘繡是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帶有鮮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繡產品的總稱,是勤勞智慧的湖南當地勞動人民在漫長的人類文明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精心創造的一種具有湘楚文化特色的民間工藝。近半個世紀來,考古工作者曾先後在湖南、湖北等地發現了不少麻布、錦、絹等絲織品、紡織品,其中不少是繡品。一批又一批埋藏在湖南和昔日楚地領域地底下的光彩奪目的古繡品的出土,對世人進一步認識湘繡源流沿革及其繡藝傳統,意義是不言自明的。

湘繡與蘇繡蜀繡粵繡齊名,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湘繡傳統上有72種針法。分平繡類、織繡類、網繡類、紐繡、結繡類五大類還有後來不斷發展完善的鬅毛針以及亂針繡等針法。湘繡擅長以絲絨線繡花,繡品絨面的花型具有真實感,曾有"繡花能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美譽。

2006年,湘繡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995年,長沙沙坪鎮被國務院授予"中國湘繡之鄉"的稱號。2006年,沙坪被授予湘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基地。 2010年,湘繡被國家質檢總局確定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並制定了質量技術要求。 "沙坪湘繡"也取得"國家地理標誌"商標註冊。 2014年,湖南省湘繡研究所被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湘繡

外文名稱

Xiang Embroidery

代表性傳承人

江再紅(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柳建新(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劉愛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簡介

湘繡是湖南長沙一帶刺繡產品的總稱。

湘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四大名繡是蘇繡、湘繡、粵繡和蜀繡)湘繡是起源於湖南的民間刺繡,吸取了蘇繡和粵繡的優點而發展起來。

湘繡主要以純絲、硬緞、軟緞、透明紗和各種顏色的絲線、絨線繡制而成。其特點是:構圖嚴謹,色彩鮮明,各種針法富於表現力,通過豐富的色線和千變萬化的針法,繡出的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具有特殊的藝術效果。在湘繡中,無論平繡、織繡、網繡、結繡、打子繡、剪絨繡、立體繡、雙面繡、亂針繡等等,都注重刻畫物象的外形和內質,即使一鱗一爪、一瓣一葉之微也一絲不苟。 從1958年長沙楚墓中出土的繡品看,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湖南地方刺繡就已有一定的發展。一九七二年又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中出土了四十件刺繡衣物,說明遠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漢時代,湖南地方刺繡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 。此後,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培養了質樸而優美的藝術風格。隨着湘繡商品生產的發展,經過廣大刺繡藝人的辛勤創造和一些優秀畫家參與湘繡技藝的改革提高,把中國畫的許多優良傳統移植到繡品上,巧妙地將我國傳統的繪畫、刺繡、詩詞、書法、金石各種藝術融為一體,從而形成了湘繡以中國畫為基礎,運用七十多種針法和一百多種顏色的繡線,充分發揮針法的表現力,精細入微地刻畫物象外形內質的特點,繡品形象生動逼真,色彩鮮明,質感強烈,形神兼備,風格豪放,曾有"繡花花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美譽。

歷史發展

湘繡起源於民間刺繡,已有2000多年歷史。

現已發現最早的實物是1958年從長沙楚墓中出土的一幅龍鳳圖。1972年,馬王堆漢墓又出土了40件刺繡衣物和一幅鋪絨繡錦。這些繡品圖案多達10餘種,繡線有18種色相,並運用了多種針法,達到針腳整齊、線條灑脫、繡工純熟的境界。至清代,長沙刺繡遍及城鄉。據清同治《長沙縣誌》載:"省會之區',婦女工刺繡者多,事紡織者少,大家巨族或以錦鈿相尚。"長沙縣是湘繡生產的傳統基地,多數農家婦女均以刺繡為業,曾有"繡鄉"之稱。城內繡莊眾多,到清未有26家,繡工逾萬,年產繡品2萬多件。繡品以被面、枕套等日用品為主,也有少量高檔畫屏。傳世文物有故宮博物院藏清道光湘繡芙蓉鷺鷥屏風心、清代湘繡一路榮華圖軸、清代湘繡紫綬金章圖軸、清代湘繡一品富貴圖軸等等。[1]

傳統湘繡的用線極有特點,絲線輕過莢仁液蒸發處理後再裹竹紙拭擦,使絲絨光潔平整不易起毛,便於刺繡操作。還有織花線,每根線染色都有深淺變化,繡後出現自然暈染效果。湘繡的擘絲技術極為精細,細若毫髮,從而超越顧繡中的"發繡"。湖南俗稱這種極為工細的繡品為"羊毛細繡"。湘繡的針法汲取蘇繡的套針加以發展,以摻針為其特色。摻針俗稱"亂插針",摻針體系又細分為多種,如接摻針、拗摻針和直摻針等,另外還有湘繡特有的旋游針和蓋針等多種針法。

湘繡是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帶有鮮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繡產品的總稱,是勤勞智慧的湖南人民在漫長的人類文明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精心創造的一種具有湘楚文化特色的民間工藝。其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據記載,1958年在長沙楚墓中發現的龍鳳圖案繡品圖案之精美,繡工針法之細膩,早為世人嘆而觀止。1972年又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中出土了四十來件刺繡衣物,說明遠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漢代,湖南地方刺繡即湘繡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

"輝煌燦爛的楚繡與馬王堆漢繡,不但是中國刺繡史上足資驕傲與自豪的一章,也是湘繡順理成章的最初發展之源。"在工藝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從刺繡工藝的文化深層內涵剖析,上述論點是很正確的。它對探討湘繡這一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並廣有影響的繡種的承前啟後,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另外,湘繡在湖南民間刺繡的基礎上,還吸取了蘇繡、粵繡、京繡等繡系的優點,發展成為清代刺繡藝苑的後起之秀。

湘繡是在湖南民間刺繡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湖南民間很早就能夠刺繡。清代嘉慶年間,長沙縣就有很多婦女從事刺繡。光緒二十四年(1898),優秀繡工胡蓮仙的兒子吳漢臣,在長沙開設第一家自繡自銷的"吳彩霞繡坊",作品精良,流傳各地,湘繡從而聞名全國。清光緒年間,寧鄉畫家楊世焯倡導湖南民間刺繡,長期深入繡坊,繪製繡稿,還創造了多種針法,提高了湘繡藝術水平。光緒末年,湖南的民間刺繡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刺繡工藝系統,成為一種具有獨立風格和濃厚地方色彩的手工藝商品走進市場。這時,"湘繡"這樣一個專門稱謂才應運而生。此後,湘繡在技藝上不斷提高,並成為蜚聲中外的刺繡名品。20世紀30年代,湘繡的產值最高達80萬銀元,產品1/3出口。1935年《西湖博覽會總報告書》"繡品"一節中,湘繡就占了一半的篇幅。解放後的數十年間,湘繡取得了長足發展,以獨特風格和高超繡藝傲立於"四大名繡"之列,成為湖南乃至國家的"藝術名片",湘繡每年出口最高達500萬美元。

進入十九世紀以後,隨着湘繡商品經濟的發展,通過眾多刺繡藝人不斷深索和一大批出色的中國國畫家潛心投入,湘繡吸收了我國古老文化中繪畫、刺繡、詩詞、書法、金石等諸種藝術精華,從而形成了以中國畫為基礎、以數十種針法和多種色階的繡線,在各類底料上充分發揮針法的表現力,精細入微地刻畫出物象外形內質的自行特色。[2]

湘繡的起源,據資料記載,是從農村婦女用來裝飾衣服、荷包、煙袋的製作開始的。後來有一些畫家參與湘繡的設計,把中國的一些技法移植到刺繡上,從而逐漸形成了湘繡的獨特風格。明末清初,長沙城內出現了刺繡作坊。辛亥革命後,當地相繼開辦了各種規模的繡莊。

作為湖湘文化的傑出代表,湘繡,灘頭木版年畫,湖南皮影戲等皆被收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湖南湘繡城成為全國首家由中國文聯和中國民協正式授牌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

湘繡現狀

湘繡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西漢初期,湖南地區的刺繡技術已高度發達,可在漢代以後,卻莫名消失,直到清朝光緒年間,平江繡女李儀徽首創摻針法,才使湘繡重新崛起。1898年,長沙"吳彩霞"繡莊的開設,標誌着湘繡正式走向商品化的道路。湖南湘繡研究所精心創製的《雄師》、《飲虎》等湘繡精品已成為了中國工藝美術國家珍品,榮獲了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杯獎;研製的雙面繡《楊貴妃》、《望月》等被國家有關部門珍藏;賀香港回歸的大型湘繡雙面座屏禮品《百鳥朝風·洞庭春色》在香港回歸典禮上得到中外來賓的高度讚揚和齊口好評。在國慶52周年前夕,湖南長沙市開福區沙坪鎮的沙坪湘繡廠根據董希文先生的同名油畫,由8名繡女歷時14個月精心繡制的《開國大典》,繡片長201厘米,寬124厘米,畫面描繪了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時在天安門舉行開國大典時的盛況。

然而,在絕對現實的市場經濟中,湘繡無比榮耀的背後卻難掩尷尬的現狀--在國際市場上,高檔裝飾品蘇繡占了80%,湘繡僅占5%;在國內,湘繡只占30%,而蘇繡占60%的市場。一些湘繡生產廠家紛紛倒閉,湘繡出口受困,現有市場也是慘澹經營。長沙市海關數據顯示,湘繡已經從湖南省大宗出口商品中銷聲匿跡。對此,許多業內人士認為,湘繡快走到窮途末路的境地。湘繡生"銹"了!

藝術特色

湘繡藝術特色,主要表現為形象生動、逼真,質感強烈,它是以畫稿為藍本,"

以針代筆","以線暈色",在刻意追求畫稿原貌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再創造。故其獨特技藝,盡在"施針用線"之中。湘繡針法多變,以摻針為主,並根據表現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紋理的不同要求,發展為70多種針法。線色萬千,根據各種不同畫稿的題材,運用各種不同的針法,選配各種不同色階的繡線--絲線或絨線,憑藉針法的特殊表現力和繡線的光澤作用,使繡制出來的物象,不但保存着畫稿原有的筆墨神韻,而且通過刺繡工藝,增添了物象的真實性和立體感,起到了一般繪畫所不及的藝術效果。以致湘繡獨成一派,到清末"湘繡盛行,超越蘇繡,已不沿顧繡之名。法在改藍本、染色絲,非復故步矣"。

主要特點

湘繡是湖南人民創造的一種卓越的手工藝品,具有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藝術風格。中國刺繡通常是用真絲、硬緞、交織軟緞、透明玻璃紗、尼綸加真絲、棉線等為原料繡制的精細工藝品,而湘繡繡品主要用真絲絲線在真絲織物上繡製圖案,它既有名貴的欣賞藝術品,也有美觀適用的日用品。主要品種有單面繡、雙面繡、條屏、屏風、畫片、被面、枕套、床罩、靠墊、桌布、手帕、各種繡衣以及宮廷扇、繡花鞋、手帕、圍巾等各種生活日用品。每個品種可繡以風景、花鳥、動物走獸、人物肖像等圖。工作之餘欣賞把玩一下湘繡工藝品、湘繡藝術品,令人心曠神怡,其中滋味妙不可言。居家裝飾也以湘繡體現品位和個性。穿着古樸典雅而不失現代的手工湘繡服裝,也會給人一種富貴、高雅、脫俗的感受。

湘繡作為我國四大名繡之一,以湖南長沙為中心,

是在湖南民間刺繡工藝的基礎上,吸取了蘇繡和粵繡的精華而發展起來的刺繡工藝品,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強調寫實,質樸而優美,形象生動。特點是絲細,後用皂莢仁溶液蒸煮,再裹起來揩拭,防止絨絲起毛,其光細勝眼於髮絲,湘繡在配色上善於運用深淺灰及黑白色,加上適當的明暗對比,增強了質感和立體感,結構上虛實結合,善於利用空白,突出主題,形成了湘繡水墨畫般的素雅品質。湘繡的傳統題材是以獅、虎、松鼠等,特別是以虎最為多見。

以着色富於層次、繡品若畫為特點。曾在巴拿馬芝加哥等世界博覽會上獲獎。民間有"蘇貓、湘虎"之說,湘繡獅虎毛紋剛健直豎,眼球有神,幾可亂真,今已發展到異色、異形、異面的雙面全異繡。

主要題材

湘繡題材廣泛,風格多樣,繡品豐富多彩。

"以針為筆,以縑素為紙,以絲絨為顏色",繡工們大大發揮摻針參色的作用,巧妙地以各種原色花線在質地上參互調合。用於同一色彩由深到淺或由淺到深的過渡,表達出逐漸變易又混合均勻的色階,創造了各種絢爛和諧悅目的色彩。用第一號深色線刺繡後,接繡第二號深色時,銜接必須參差不齊,互相交錯,且不着痕跡,色彩才能和諧。交接搭線不可過長,也不可一線太長,一線太短。這是湘繡與其他繡品針法的基本區別之處。成為湘繡的特點之一。

繡線的運用,粗細相間,色澤有別,兼以適當誇張。湘繡繡工劈線,是一種特殊技能,湘繡的勻薄細膩與這一技能的日益進步分不開。以手指劈線,可劈至2開、4開、8開、16開等。線劈開後,千絲萬縷,分辨不出差別,但繡上質地,求得對比統一,突出主題,達到明暗的自然變化,陰陽渾然一體。

品種分類

按針法類別

單面繡:故明思義就是只呈現一張繡面,繡娘用精湛的針法,令人眼花繚亂的二百多種顏色的絲線,再輔以稿工的漚血力作才繡出完美的繡片。繡片經過平燙後,讓絲線的光澤和色彩融合到一起,工匠用畫框裝裱起來,正面是用玻璃鑲好,背面用防潮的且堅固的紙板卡好,放個二三十年不成問題。單面繡的尺寸大小不拘一格,廠家完全根據客戶的要求訂製他們滿意的單面繡。單面繡是掛在牆,可以裝飾房子的任何地方,餐廳掛水果和花卉讓人食慾大增;客廳掛風景和植物讓人神清氣爽;房間掛動物和花鳥蟲魚讓人流連忘返,書房掛字畫和人物讓人心曠神怡。

雙面繡:它正反兩面都是相同的繡面,上面絕對找不出半點瑕疵,哪怕是一個不起眼的線頭,這是四大名繡中絕無僅有的高超繡法,雙面繡不但繡工精湛,而且有些框架也絕對稱得上是一件木雕精品,它採用原木雕刻再上朱漆。充分展現湘繡的高雅與別致的韻味。雙面繡大部分都是圓形的鏡框,而且有統一尺寸大小,直徑為分別30CM,25CM,20CM,15CM,10CM和5CM。湘繡不斷創新,開發出長方形的方形雙面繡。規模都統一為20*40CM 。它非常適合擺設在客廳的玄關和壁櫃裡。

按工藝

極品和精品用的絲線以及繡工都比普通的湘繡製品更加細緻,繡制一幅精品耗時比較長,其中融入了繡女的很多體力與時間,同一種圖案繡工不同,質量也就不同,價格也隨之而異,看繡工可以看絲線繡的疏密程度,絲線顏色是否亮麗,緞面是否光滑亮澤。湘繡畫的主題有山水動物人物幾大類型,其中牡丹花,虎,貓,狗,龍是比較典型的湘繡圖案,從繡工的難度來講,山水相對較動物人物容易,人物是最難繡的,絲線的密度要求很高,而且人物的神態要繡得惟妙惟肖是很不容易的。

按產品形式

主要品種有條屏、畫片、被面、枕套、床罩、靠墊、桌布、手帕及各種繡衣。屏風分為小型屏風,掛屏和座屏。

獲得榮譽

湘繡以其獨特的搗鬼魅力吸引着國內外人士,1910年在南洋勸業會上被譽為"渾筆墨於無痕","字格簪花,跡滅針線"。湘繡先後參加過日本巴拿馬美國等地舉辦的國際博覽會,多次獲得優 勝獎,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譽。1933年在美國芝加哥舉行的國際博覽會上,湘繡出盡風頭。長沙錦花麗繡莊送展的一幅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半身湘繡像,引起轟動。湖南省主席何鍵授意以他個人名義贈給羅斯福,傳為佳話。該繡像現藏於芝加哥亞歷山大博物館。

專業術語

a、繡地:又稱"底子"、"地子",即安在繃架上的刺繡料子,有綢、緞、紗、布等。

b、花樣:刺繡稿上的圖案稱為花樣;勾在繃上的稱為"墨樣"或"紋樣"。

c、一絨:一根花線的二分之一稱一絨。

d、劈線:即將一根花線分為若干份。 e、一絲:一根花線的十二分之一稱為一絲。

f、起、落針:刺繡過程中運用繡針的兩個動作,自下而上的稱為起針,自上而下的稱為落針。

g、針法:針法是刺繡中運針的方法,也是線條的組織形式。

h、針腳:每一針繡出的線條,俗稱針腳;線條長短,又稱針腳長短。

i、絲理:又稱"絲縷"或"絲路",是刺繡線條排列的方向。

j、"皮頭":在每個刺繡小單位中分批繡制的層次,術語稱"皮頭"。

k、出邊:凡是分皮繡制的針法,第一皮即稱出邊,亦即物體邊緣的第一皮。

湘繡成就

文明古國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生產絲綢的國家之一,"絲綢之路"聞名於世。同時隨之而來的絲綢文化得到了飛速發展,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服飾文化。因此,絲綢服裝在世界服飾文化寶庫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國被世人譽為"衣冠王朝"。古代達官貴族為了顯示其富貴和地位,在絲綢上繡有各種精美圖案,常常利用刺繡來裝飾衣、裙、衾、枕等生活用品,美化生活,創造美的世界奇葩。比如皇帝繡有龍,皇后繡鳳,文官繡鶴,武官繡虎等,這就是絲綢刺繡。中國刺繡源遠流長,在中國傳統工藝美術行業中頗有影響,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手工湘繡服飾在刺繡行業中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有重要的影響。

湘繡題材廣泛,品種繁多,既有收藏價值極高的藝術珍品,又有實用大方的各類日用品,如時裝、掛屏、手帕、被面等等;既有壯麗豪放的巨型作品,又有玲瓏精巧的小件。有的富麗堂皇,有的典雅端莊,各具特色,雅俗共賞。

為了適應市場需求,湘繡便開始將產品開發從衣物被服轉向繡片,最初以中國水墨畫片為突破口,繡制了大量梅蘭竹菊的屏風和掛畫,正好趕上當時家庭裝修出現復古風,木質家具走俏,使這些繡畫也隨之暢銷。緊接着,又嘗試國畫靜物小品、人物小品的繡畫,同時開發出大量新的針法,以適應新的繡品與繡種。從而將現代湘繡發展到與現代居室裝飾、現代藝術密切相連的純藝術品,以創精品湘繡為目的。現代湘繡的第二個發展方向便是順應人們在禮儀上的要求,開發出大量禮品,包括手絹、賀卡、絲巾、年曆等,使人們在方寸之中體會湘繡藝術的精美,成為人們傳達情誼的載體。

湘繡的"絕招"要數20世紀下半葉的雙面全異繡,設計的巧妙和針法的變化二者結合得惟妙惟肖,使湘繡技藝提高到一個更高的水平,湘繡工作者一改過去傳統產品多為單面繡的工藝,着力發展雙面繡藝術,同時又創製出難度更大的"雙面全異繡",使湘繡藝術提高到一個嶄新的水平。它在一塊透明底料的正反兩面,繡制出兩個主題、構思、色彩、針法各異的物象。例如,一幅《獅虎》座屏繡品德一面是一隻仰天長嘯的上山虎,而另一面是一隻低手夜行的下山獅,一上一下,正面的虎頭轉到反面變成了獅尾,兩面的形象迥然不同,令人瞠目。如雙面全異繡"花木蘭"繡屏,取材於《木蘭詞》中的名句。一面繡的是"萬里赴戎機……寒光照鐵衣",一面的繡的是"當窗理雲鬃,對鏡貼花黃。"這樣不僅出色地反映了木蘭女扮男裝,披堅執銳的英雄形象,又反映了"脫去戰時胞"身着女兒裝的少女校態,而且使對比的形象更加生動。一面戎裝,一面紅裝,其構思之巧妙和繡藝之精湛,堪稱巧奪天工,令人拍案叫絕。 因此,雙面全異繡使湘繡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平,這也是湘繡在刺繡中形成獨樹一幟的流派。

湘繡在繼承傳統的刺繡技藝基礎上又有的突破,相繼繡出了一批雙面全異刺 繡作品。尤其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雙面全異繡人物題材作品,經專家 們鑑定,是一幅"超級繡品"。中國科技協會將這幅繡品選為"中國古代傳統技術展覽會"的展品。正是湘繡界人士的不斷努力,使湘繡從生活實用藝術走向了精品化的裝飾和收藏藝術,成為代表一方工藝及文化的禮儀佳品。賀香港回歸的大型雙面繡座屏《百鳥朝鳳·洞庭春色》在香港回歸和特區政府成立的典禮上得到了中外來賓的讚賞和好評。

保養選購

如何選購

市場上湘繡良莠不齊,

那如何能挑選到一幅好的湘繡呢?挑選湘繡時最主要的是看湘繡表面的光潔度,如果繡的比較稀的話,光潔度就不夠,好的繡品針線繡的很密,使圖案有立體感,光潔度高。同時從湘繡花線的粗細也可以辨別出優劣,湘繡中一根花線的1/2粗稱"一絨",1/12粗稱"一絲"。"劈絲"即將一根花線分為若干份。湘繡會根據不同的布質、色彩及題材,靈活綜合運針,而且花線劈絲粗細合度,從而充分表現物體形象的質感。如繡金魚魚尾,用線要細,排針要虛,才能表現輕薄、透明感。再比如繡貓,根據對象毛絲變化規律掌握絲理,繡出來的貓毛茸茸地形萬言書逼真生動,而繡的粗糙的貓毛就會象鋼針一樣扎着。

湘繡的座架一般為中國古典式紅木雕花,因此看架子也是分別湘繡好壞的一種辦法。質次的湘繡架子的材料一般都用白木,時間一長就容易龜裂。白木的手感很粗糙,而紅木的手感細膩。質優的湘繡座架材料是雞翅木,雞翅木在紅木中屬於比較漂亮的木材,有微香氣味,紋理交錯、清晰,顏色突兀。特別是縱切面,木紋纖細浮動,變化無窮,自然形成山水、人物圖案。雞翅木較花梨、紫檀等木產量更少,木質紋理又獨具特色,因此以其存世量少和文化韻味為世人所珍愛。

北京雕漆、江西景德鎮瓷器、湖南長沙湘繡並稱為中國工藝美術三長。

如何保養

湘繡是以素庫緞、素軟緞、硬緞、交織軟緞、透明尼綸等為底料,用各色真絲繡花線純手工精心製作的高檔、昂貴的手工藝品。具有極高的裝飾性和收藏價值。 保存湘繡時,平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輕拿輕放,防止玻璃破碎。

2、宜掛放在通氣、乾燥的地方,以防霉變。

3、儘量避免風吹、陽光直射。

4、日用、實用品宜乾洗。(如真絲圍巾、披巾、手帕、領帶、被面等)

5、避免將汗珠或其它鹼性液體滴在繡品上。

6、避免與粗糙、帶毛刺的物質接觸,使絲綢"跳絲"造成損傷。

湘繡研究

湘繡是勤勞智慧的湖南人民在漫長的人類文明歷史發展過程中,

精心創造的一種具有湘楚文化特色的刺繡工藝。

湘繡淵源流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從長沙戰國楚墓和馬王堆西漢古墓出土的大量繡品中,可以窺見當時湖南地方刺繡技藝已經達到令人驚訝的高度。經過長期演變,形成了以中國畫為基礎,溶西畫技法於一體,以近百種針法和多種色階的繡線。二十世紀初湘繡以其獨特風格,在國內外獲得多項殊榮,成為飲譽世界的中國四大名繡之一。

湖南省湘繡研究所是中國湘繡生產、研發、銷售的龍頭單位和權威機構,所內集中了包括五位全國工藝美術大師在內的一大批專業技術人才。用獨創的"鬅毛針"精心研製的《雄獅》、《飲虎》等湘繡精品,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杯獎,並雙雙入選中國工藝美術國家珍品;研製的雙面繡新工藝被世人譽為"令人不可思議的魔術般的藝術";超級繡品雙面全異繡《楊貴妃》、《望月》等被國家有關部門珍藏;九十年代研製的大型雙面繡《群仙祝壽圖》將湘繡又推向新的高峰;賀香港回歸的大型湘繡雙面座屏禮品《百鳥朝鳳·洞庭春色》在香港百年回歸和特區政府成立的典禮上得到中外來賓的一致好評;從五十年代至今,在人民大會堂湖南廳展示的所有湘繡精品全部由該所研製,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省黨政領導的高度讚譽。

該所產品還多次作為國禮由黨和國家領導人外贈,2002年2月該所研製的《布什總統全家福繡像》以江澤民主席的名義贈送給來訪的布什總統夫婦,獲得了外交部頒發的證書。數年來,該所以湖湘文化為底蘊,博採眾長,產品形成了大氣、雄渾的獨特風格,做到了華美而不失莊重,大氣而不失精細,格調高致,雅俗共賞,並打造出了"金彩霞"湘繡產品的優質品牌。所內設有購物中心,匯集了高中低檔各類湘繡產品,可供人們觀賞購買。

為保護湘繡技藝和防止湘繡珍品流失,在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在湖南省湘繡研究所內建立了中國湘繡博物館。該館是一座向世人展示湘繡歷史與技藝的專業性博物館。館藏6000餘件,形象地介紹了湘繡發展的歷程和當代精美絕倫的作品,展示了刺繡藝術新的風采。

史稿記錄

湘繡 Hunan embroidery

以湖南省長沙市為生產中心的手工絲線刺繡。中國四大名繡之一。

沿革

1958年在長沙市發掘的戰國楚墓中,

發現運用辮子股針法繡有龍鳳圖案的繡品。1972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了錦囊、香囊、手套、幾巾、鏡袋等繡品,上面運用辮子股、平針等針法繡制了雲紋、卷枝花草、如意、茱萸花等圖案,針法嚴謹,圖案優美。清代嘉慶年間(1796~1820),以長沙縣為中心,"婦女工刺繡者多,事紡織者少"。自咸豐八年(1858)至1915年期間,長沙約開設湘繡莊40多家,其中有的繡莊還在北京天津上海武漢等地設有分號。光緒二十四年(1898),湘繡名家胡蓮仙在長沙開設的湘繡莊聞名於世。湖南寧鄉縣畫家楊世焯也熟諳刺繡、雕刻等手工藝,參與了湘繡的設計,使湘繡吸收了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長處,得到了豐富和提高。

自20世紀初以來,湘繡屢次獲獎,聲譽日增。1909年,在南京舉行的南洋勸業會上,湘繡被讚譽為"跡滅針線"。1911年,湘繡在意大利都朗博覽會上獲最優獎。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巴拿馬博覽會上又獲 4塊金牌。20年代,湘繡藝術家李凱雲設計了孫中山先生的湘繡棺罩。30年代,湘繡藝術家楊佩珍繡制的"羅斯福肖像",現仍珍藏於美國佐治亞州亞特蘭大市小白宮博物館。

20世紀50年代以來,湘繡有了迅速的發展,成立了湖南省湘繡研究所,

作品的藝術水平也日益提高。70年代末,湖南省湘繡研究所在傳統雙面繡的基礎上創製了雙面異物繡,即正、反兩面輪廓相同而形象不同的雙面繡。1979年又創製了雙面全異繡,即正、反兩面形象、色彩、針法等完全不同的兩種畫面。代表作品有"獅、虎"繡屏和"望月"繡屏。"獅、虎"繡屏的正面是仰天長嘯的上山猛虎,反面卻是低頭夜行的下山雄獅。"望月"繡屏的正面為透過輕簾,只見麗人側影,仰望明月;另一面是閨閣仕女雲髻堆翠,在顰笑之餘又流露出哀怨之情。雙面全異繡要求設計者構思巧妙,繡制者在運針時具有藏針、隱線的高超技藝,而且絲毫不露針跡。

品種和特色 湘繡的日用品主要有官服、鏡袋、扇套、手帕、荷包、椅披、桌圍、被面、枕套、帳簾、神袍、戲裝、袈裟、繡衣、繡鞋等。欣賞品有中堂、條屏、屏風等。

湘繡既吸收了傳統繪畫的優點,

又充分發揮刺繡工藝的特長,逐漸形成了形象寫實,設色鮮明,風格質樸的地方風格。在構圖上,主題突出,虛實結合,大膽利用繡料上的大片空白,既省工,又美觀。在造型手法上,則在線描的基礎上,適當地有些明暗對比變化,以加強物象的質感和主體感。湘繡的針法除了常用的摻針(又稱攙針)外,還有游針、毛針、鬅毛針、齊針、平針、網針、打子針等幾十種。

獅、虎是湘繡的傳統題材,特別以虎更為著名。為了表現猛虎皮毛的質感,湖南刺繡藝人在毛針的基礎上創製了鬅毛針。後來,又由著名匠師余冬姑、余振輝姐妹倆加以不斷完善。鬅毛針的繡法是,絲線排列成聚散狀撐開,一端粗疏、鬆散,一端細密,使之如同真毛一樣,一端入肉,一端鬅起。經過藝人層層加繡後,所繡制的虎毛,剛勁豎立,力貫毫端,毛色斑斕,生動逼真。

其他

衰落

機器印刷衝擊傳統工藝

與其他傳統工藝一樣,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日益發達的現代文明面前,湘繡的危機,戛然而至。

誕生於民間的湘繡,一直有"與日常用品結合、注重實用"的傳統,因而早期湘繡主要的顧客群是平民百姓。後來,隨着湘繡工藝的發展,慢慢由日用品轉移到了工藝品,其品位、檔次得以大大提升。

到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隨着機器印刷湘繡作品的出現,湘繡在日用品上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大片市場。而在工藝品市場,改革開放以後誕生的一些個體、私營企業,為了自己的短期利益,把粗製濫造的湘繡作品投放市場,以低廉的價格衝擊精品湘繡,使湘繡在工藝品市場上的聲譽大受打擊。

湘繡人才青黃不接

人才的青黃不接,跟經濟利益不無關係。在具有多種就業選擇並能獲取更高收入的前提下,願意從事湘繡特別是刺繡的人越來越少。據介紹,繡工們從很小時學繡,要經過20多年的磨鍊才能成為一名熟練工,一般來說,到40多歲技藝才能達到爐火純青的階段。無論是在國有企業,還是在民營企業,繡工的工資普遍都不高,這顯然沒有多少吸引力。

精品遭遇"克隆"病

湘繡的可複製性常常影響顧客的購買決心。 省湘繡研究所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坦言。與其他藝術品不同的是,一件湘繡作品完成後,可以馬上根據原作品的構圖和設計,重新刺繡另一件嶄新的作品。而且,如果由同一位刺繡大師執手,還有可能超過原來的工藝,因為他已有了更豐富的經驗。湘繡精品遭遇"可複製"硬傷已成為眾多湘繡廠家頗感頭痛的問題。

博物館

為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振興沙坪湘繡產業,天利湘繡有限公司董事長毛勇臻先生首倡創建了湖南省沙坪湘繡博物館。本館由省文物局授予"湖南省首批民辦博物館",是我省首家民辦湘繡產業配套型博物館。本館於2006年開始籌建,歷經四載,前身為"五一路天利湘繡藝術館","太平文化古街湘繡藝術館"。2009年3月在3A級旅遊景區--沙坪小鎮的湘繡文化廣場開始籌建,本館始移址重建在文化廣場西北角,於2010年5月18日對社會開放。本館建築面積近4000平米,藏品數千件,藏書近萬冊。"沙坪繡天下"基本陳列分為:歷史篇,人物篇,工藝篇,傳承篇,企業篇,作品篇六個篇章。陳展以實物藏品為基礎,配以圖片、文字、影像、雕塑、場景等輔助展品及現場互動演示,構成虛實結合、動靜相宜的陳列體系。

本館的籌建開放得到省、市、區、鎮各級領導的關懷與支持,得到湘繡界、博物館界、書畫藝術界、收藏界等各界人士的關注與襄助,先後被確認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基地、湖湘文化發展示範基地、長沙市湘繡科學技術館、長沙市先進農村科普示範基地、湘繡技能培訓基地,為廣大觀眾提供了一個湘繡藝術參觀、體驗的場所。

保護

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湖南省長沙市的劉愛云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3] 2012年,工藝美術大師柳建新、江再紅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4] 省級傳承人還有黃笛、毛珊、王玉玲。

瀕危狀態

湘繡雖然有着悠久的歷史,並曾經適應於各個歷史條件下的市場需求,創造了輝煌。但隨着現代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近幾年來湘繡業卻遭遇着無人繼承而瀕臨失傳的局面: 1、隨着時間的不斷推移,老一代繡師由於年事已高,有的已逐漸退出了舞台,有的相繼過世,使得許多傳統而獨特的湘繡針法難以得到傳承。 2、就業機會的大大增加,謀生手段逐漸增寬,新一代農村婦女大多數已放棄了辛苦的刺繡學習,逐漸從農村走向沿海地區及各大、中城市謀求發展。 3、隨着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工藝品品種的日益豐富,湘繡的市場份額開始呈現出下滑的態勢。

相關視頻

湘繡電影《國禮》問世,再現湘繡傳奇

湘繡產業蓬勃發展 沙坪湘繡走進百姓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