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蜀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蜀繡四川省成都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蜀繡又名"川繡",與蘇繡湘繡粵繡齊名,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是在絲綢或其他織物上採用蠶絲線繡出花紋圖案的中國傳統工藝。作為中國刺繡傳承時間最長的繡種之一,蜀繡以其明麗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細膩的針法形成了自身的獨特韻味,豐富程度居四大名繡之首。[1]

蜀繡歷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三星堆文明,東晉以來與蜀錦並稱"蜀中瑰寶"。蜀繡以軟緞、彩絲為主要原料,針法包括12大類122種。具有針法嚴謹、針腳平齊、變化豐富、形象生動、富有立體感等特點。

2012年12月03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蜀繡"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2]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蜀繡

產地

四川省成都市

代表性傳承人

孟德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楊德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郝淑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起源於川西民間的蜀繡,由於受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各方面的影響,經過長期的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了嚴謹細膩、光亮平整、構圖疏朗、渾厚圓潤、色彩明快的獨特風格。

工藝特徵

蜀繡針法之多居四大名繡之首。

蜀繡以其純熟的工藝和細膩的線條躋於中國的四大名繡之列,在其悠久的發展歷史中逐漸形成針法嚴謹、片線光亮、針腳平齊、色彩明快等特點。蜀繡用成都地區練染的各色散線(較粗松的絲線)或絲線(較細緊的絲線)繡制於本地所造綢緞上。由於選料、製作認真,成品工堅、料實、價廉,長期以來行銷於陝西山西甘肅青海等省,頗受歡迎。

據統計,蜀繡針法有12大類,130餘種之多,是四大名繡之最豐富者,而70餘道衣錦線更是蜀繡所獨具。常用的針法有暈針、鋪針、滾針、截針、摻針、沙針、蓋針等,講究"針腳整齊,線片光亮,緊密柔和,車擰到家"。各種針法交錯使用,變化多端,或粗細相間,或虛實結合,陰陽遠近表現無遺。這些傳統技藝既長於刺繡花鳥蟲魚等細膩的工筆,又善於表現氣勢磅礴的山水圖景,刻劃人物形象也逼真傳神。解放以來針法繡技又有所創新,如表現動物皮毛質感的"交叉針",表現人物髮髻的"螺旋針",表現鯉魚鱗片的"虛實覆蓋針"等,大大豐富了蜀繡的表現形式和藝術風格。

蜀繡繡法靈活,適應力強。一般繡品都採用綢、緞、絹、紗、縐作為面料,並根據繡物的需要,製作程序、配色、用線各不相同。蜀繡常用暈針來表現繡物的質感,體現繡物的光、色、形,把繡 物繡得惟妙惟肖。如鯉魚的靈動、金絲猴的敏捷、人物的秀美、山川的壯麗、花鳥的多姿、熊貓的憨態等。它還採用"線條繡",在潔白的軟緞面料上運用暈、紗、滾、藏、切等技法,以針代筆,以線作墨,繡出來的花紋線條流暢、色調柔和。不僅增添了筆墨的濕潤感,還具有光潔透明的質感。

作品題材

蜀繡題材多為花鳥、走獸、山水、蟲魚、人物,除以古代名家畫作如蘇東坡的怪石叢條、鄭板橋的竹石、陳老蓮的人物等為粉本,又請當時名畫家設計繡稿,由刺繡工藝師加工再創造的一幅佳作。繡制流行圖案既有山水花鳥、博古、龍鳳、瓦文、古錢一類,又有民間傳說,如八仙過海麻姑獻壽吹簫引鳳麒麟送子等,也有隱喻喜慶吉祥榮華富貴的喜鵲鬧梅鴛鴦戲水金玉滿堂鳳穿牡丹等,富於濃郁地方特色的圖案如芙蓉鯉魚竹林馬雞山水熊貓花鳥人物等也深受東西方人青睞。

產地環境

蜀繡主要指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川西平原一帶的刺繡,由於文化和地理的淵源,也發展到重慶等周邊地區。以現代科學的眼光來看,成都平原水土豐美,氣候宜人,溫濕度都適宜栽桑養蠶。川西這一地區古稱"蜀",在巴蜀大地上盛產絲綢;古蜀大地的絲綢文明孕育了發達的絲織技術,這既為蜀繡提供了刺繡原料--絲綢和絲線,使蜀繡發展有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又為蜀繡發展興盛創造了產業和文化環境。

歷史淵源

蜀繡的發展基於蜀地富饒,尤其是所產絲帛質好量大。西漢文學家楊雄《蜀都賦》雲:"錦布繡望,芒芒兮無幅",並描述在成都隨處可見"揮肱織錦"、"展帛刺繡"的情景,另有揚雄《繡補》詩,詩中表達了作者對蜀繡技藝的高度讚譽。西漢末,蜀地"女工之業,覆衣天下"(《後漢書》)。據文獻記載,東漢蜀國最早的君王蠶叢已經懂得養殖桑蠶。漢末三國時,蜀錦蜀繡就已經馳名天下,作為珍稀而昂貴的絲織品,蜀國經常用它交換北方的戰馬或其他物資。晉常璩《華陽國志》詳載蜀地寶物,便將錦繡與金銀珠玉同列。

唐代末期,南詔進攻成都,掠奪的對象除了金銀、蜀錦、蜀繡,還大量劫掠蜀錦蜀繡工匠,視之為奇珍異物。據《元和郡縣誌》記載,在唐代安靖刺繡作為貢品進入宮廷,成為皇帝獎賞功臣的主要物品。五代十國時期,四川相對安定的局面為蜀繡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社會需求的不斷增大,刺激了蜀繡業的飛速發展。

宋代,蜀繡之名已遍及神州,文獻稱蜀繡技法"窮工極巧",蜀繡的發展達到鼎盛時期,繡品在工藝、產銷量和精美程度上都獨步天下。

清朝中葉以後,蜀繡逐漸形成行業。道光年間,民間組織的三皇神會成立。這是一個由鋪、料、師組成的刺繡業的專門行會。這種正式垂版立行,建立行規,確定專業分工,維持行業內部各方的利益,表明蜀繡已從家庭逐漸進入市場,形成廣為社會所需的規模生產。政府為提倡振興實業,當時各縣官府均設"勸工局"以鼓勵蜀繡生產。勸工局下設刺繡科,專門管理蜀繡的生產和銷售。蜀繡中不少精品被指定為皇室貢品,而且優秀的藝人還被授予"五品同知銜"的稱謂,極大地鼓勵了蜀繡的生產和製作。隨着蜀繡行會的成立,成都的蜀繡店鋪、作坊多達數十家,從業繡工也有1000餘人。這一時期,刺繡產品開始由專業的設計師進行設計,產品逐漸劃分為穿貨、戲衣、燈彩三個行業。

清末民國初年,蜀繡在國際上已享有很高聲譽,在民國四年(1915年)國際巴拿馬賽中榮獲金獎。民國後,蜀繡雖然不再繡制朝衣和貢品,但繡制日用品的範圍卻越來越廣,幾乎包括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幼兒的披衫、鞋帽,大到結婚時的床上用品、室內裝飾品及饋贈酬酢用品。這是蜀繡民間性突出的方面,城鄉婦女閒時多自繡鞋帽枕套頭巾甚至帳幃被面等,操練極精者即成高手。

抗戰時期,文化中心南遷,許多畫家和技工來到成都,為蜀繡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中國成立後,在四川設立了成都蜀繡廠,使蜀繡工藝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技術上不斷創新。如產生了表現動物皮毛質感的"交叉針",表現人物髮髻的"螺旋針",表現鯉魚鱗片的"虛實覆蓋針"等,大大豐富了蜀繡的表現形式和藝術風格。"文革"中,蜀繡同許多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被作為"封、資、修"的東西加以批判,從事刺繡的藝人甚至被誣為"為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服務",致使刺繡行業轉產,刺繡工人改行另謀生路。

動亂期間的蜀繡廠受到外界波及,一些重要的資料被毀壞,很多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這個局面一直持續到了1972年,在廣交會前後才算結束。當年中國四大繡,粵繡、蘇繡、湘繡都參加了廣交會,唯獨缺了蜀繡。來此訪問的美國總統尼克松還特意向周恩來總理問及蜀繡狀況,此後政府領導人開始逐漸重視起來,蜀繡廠等到了新的轉機。

20世紀70年代末,川西農村幾乎是"家家女紅,戶戶針工",人數達四五千之多,相當於刺繡工廠在職職工的15倍。她們除刺繡被面、枕套、頭巾、手巾、襯衣、桌布等幾十個品種外,還積極生產外貿出口的生紡繡片、繡屏等。繡品仍保持濃厚的地方特色。

1981年後,蜀繡有了較大發展,除蜀繡廠專業從事刺繡的工人外,農村郊縣加工刺繡的人員迅速增至七、八千人。

1982年的中國工藝美術品第二屆百花獎評選,以及1985年的巴黎博覽會,蜀繡都贏得了極高的榮譽。

生產情況

2009年,成都蜀繡企業只有10多家,初級繡娘僅有近400人,主要集中在郫縣安靖鎮,年產值不到3000萬元。

2013年,成都蜀繡產業年產值突破2.5億。[3]

2014年,經過長達5年的發力,成都蜀繡培訓繡娘5526人,有1500餘名繡娘長期從事蜀繡刺繡工作,其中510名繡娘獲得了初級職業資格認證,244名繡娘獲得中級職業資格認證。

2015年,蜀繡及相關產業實現產值2.6億元。

2016年,成都蜀繡共建立了11個生產基地、12個村(社區)生產車間、較大的規模繡坊20家,家庭繡坊100餘個,合作社發展社員700餘名,繡娘人均月收入達3000元以上。自2009年開始,培訓繡娘7320餘人,有1500餘名繡娘長期從事刺繡工作,476名繡娘取得了初、中級職業技能資格證書,新培育和引進省級工藝美術大師5名,市級工藝美術大師12名,市級蜀繡傳承人3名,建成了高、中、低各層級繡娘人才庫,為蜀繡產業持續發展儲備了充足人才。

產品榮譽

1915年,蜀繡在國際巴拿馬賽中榮獲巴拿馬國際金獎。

1982年,蜀繡獲中國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銀杯獎。

2006年5月20日,四川成都市的蜀繡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重慶渝中區的蜀繡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4]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蜀繡產地範圍為四川省成都市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原料質量要求

1. 絲線質量要求:桑蠶絲線用傳統工藝染色,以本地菜子油固色,再根據圖案的不同需要把一根絲線劈成1/2、1/4、1/8、1/16乃至更細。繡線質量應符合相關產品標準規定。

2. 底料質量要求:優質真絲軟緞、軟質白畫布、蜀錦等,能滿足刺繡和裝裱的相關性能要求,並符合國家質量技術要求。

二、畫面要求

1. 刺繡圖案:健康並具有美感。

2. 不得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合法圖案。

3. 刺繡內容:以繪畫類、攝影類、書法類及其他美術作品。主要表現為動物類素材、植物類素材、人物故事類素材、自然類素材、建築類素材、器物類素材、文字類素材、幾何類素材等。

4. 日用品刺繡部分的畫面占繡品主體表達面不少於40%。 三、工藝要求

以純手工傳統工藝設計、勾稿、上繃、配線、刺繡、裝裱(縫紉等後加工)、檢驗等工藝程序進行生產。

四、針法要求

採用蜀繡傳統122種針法。分繡點和線條的針法、繡平面的針法、摻色和色的針法、車擰針類、覆蓋針類、纏繞針類、釘線類、施針類、拴針、補繡類、錦紋針類的針法等十二大類針法。

1. 繡點和線條類:以很細的線跡形成點子,常用於點綴花蕊等紋樣的繡法。

2. 繡平面類:以鋪針、蓋針、參針、暈針等針法來繡平面的繡法。

3. 摻色和色類:是指在一個顏色的繡面里摻入另一個顏色以形成顏色過渡的繡法。

4. 車擰針類:是一種利用"旋"、"轉"運針的方法來表達圓、曲線、曲面等彎曲形態的針法。

5. 覆蓋針類:用於繡人物臉、手等表現皮膚的暈色的繡法。

6. 纏繞針類:是一種針線相繞、結環成繡的繡法。

7. 釘線類:是指使用較粗的繡線在布面上盤出圖案,再另外用細線使用短平針將其垂直固定的繡法。

8. 施針類:是指施加於其他針法之上的針法,是高檔裝飾畫繡中常用的針法。

9. 鱗甲繡法類:是繡鱗、羽類的針法。

10. 拴針類:是用來固結繡線的針法。

11. 補繡類:是把已繡好的繡片縫綴在底布上的一種繡法。

12. 錦紋針類:是指模仿織錦的紋樣和紗線肌理來表現花型的一種繡法。

各種針法要根據畫面要求應物施針,針腳整齊、線片光亮、緊密柔和、車擰到家。

五、後加工要求

1. 工藝品裝裱:

(1)軟裱:將繡片用真絲錦綾裝裱,圖案清晰、質感好、無氣泡,不脫殼,不斷裂,角度準確,絲縷直,紋樣正,通幅整齊。

(2)硬裱:將繡片貼在底板或玻璃上,裝裱時要去污、清晰,繡面繃平、整潔、無漿跡、無髒斑。鏡框、鏡架規格正確,油漆光亮、木質表層無傷痕、斑節。

2. 日用品後加工:將繡片或繡品經縫紉、熨燙等方法進行後加工處理,並符合相關紡織品質量要求。

六、質量特色

1. 產品所用絲線光澤豐富細膩,顏色飽滿持久,具有韌性。所用繡底真絲輕薄而不變形,不易崩壞。繡品圖案典雅、細緻、有絲線的柔和和光澤,所繡作品針腳整齊、線片光亮、緊密柔和、車擰到家,有靈氣、不呆板,區別於機繡。作品具有不腐,不蛀,不褪色的特點。

2. 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蜀繡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四川省成都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國家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蜀繡的法定檢測機構由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

四大名繡

蘇繡 粵繡 蜀繡 湘繡

瀕危狀態

蜀繡是一門純傳統手工藝,整個製作過程沒有半點非手工成份。這門藝術從古至今經歷了起步、發展、興盛到如今逐漸瀕危的過程。在民族工業很不發達的舊中國,學刺繡的人特別多,清末時巴蜀兩地超過千人,解放前夕成都地區就有三千多人,到今天整個從事刺繡的人員不到一百人。解放前一個繡花工要學6年才能出師獨立製作蜀繡作品,因此只招15歲以下的學徒。一根繡花針的重量僅二克,稱得上最輕的勞動工具,但這根針的份量並不輕,繡工要通過它把上百種針法和無數色彩的線,在一張薄如珠絲的紗面上表達出風情萬種和詩情畫意,加之學刺繡單調枯燥,現在的年青人大都不願學,即便在就業壓力很大的今天,能招一批學工進廠,不到一年厭學的人會走一半,三年後技能差的再淘汰一半,最後能學成並且技藝好的不到10%,能繡「三異繡」的大概有5%,蜀繡的後繼乏人,有客觀和主觀兩方面的原因。隨着就業門類的增多,選擇蜀繡這個行業的人會更少。蜀繡工人工資低、工作費心、費時、費視力。吃年輕飯,職工多半有職業病(頸椎骨質增生)。如今蜀繡廠內從事蜀繡的老藝人僅存六位,都已80歲高齡,廠內在冊職工122人,在崗職工68人,在崗繡工僅有15人,繡工平均年齡38歲。蜀繡後繼無人是蜀繡最嚴重的瀕危狀況,特別是「三異繡」人才的潰乏。在經濟和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蜀繡傳統技藝和上百種針法是任何機器都無法取代的。保護和拯救蜀繡傳統技藝已迫在眉睫。

相關視頻

【紀錄片】傳統刺繡——蜀繡

曙光蜀繡調研實踐團 實踐視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