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蝕地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海蝕地貌英文名稱:marine abrasion landform,是指海水運動對沿岸陸地侵蝕破壞所形成的地貌。由于波浪對岩岸岸坡進行機械性的撞擊和沖刷,岩縫中的空氣被海浪壓縮而對岩石產生巨大的壓力,波浪挾帶的碎屑物質對岩岸進行研磨,以及海水對岩石的溶蝕作用等,統稱海蝕作用。海蝕作用有三種:沖蝕作用、磨蝕作用與溶蝕作用。海蝕多發生在基岩海岸。海蝕的程度與當地波浪的強度、海岸原始地形有關,組成海岸的岩性及地質構造特徵,亦有重要影響。所形成的海蝕地貌有海蝕崖、海蝕台、海蝕穴、海蝕拱橋、海蝕柱等。

主要分布在杭州灣以南地區以及山東半島遼東半島[1]。大連小平島一帶是我國基岩海岸侵蝕地貌最典型地段,海蝕崖懸垂陡峭,最高達40米~50米。海蝕柱似桅檣般地聳立於岸邊,而海蝕洞穴晶瑩地點綴其間,如同一幅綺麗的畫卷。凡是基岩海岸的地方均可看到海蝕地貌,只有發育完全或不完全的區別。

海蝕崖

海蝕崖多見於岸坡較陡、波浪作用較強烈的岸段,尤其是在岬角島嶼處最為廣泛。

分布地帶:主要分布小港——算山原油碼頭間的長跳嘴、獅子山、炮台山、楊公山北側,大榭島北側亦見。崖壁陡峭,最高20~30米。

海蝕柱

有的是由於海蝕洞上部被侵蝕坍落逐漸形成的;有的原是海島被侵蝕而成的;有的原是岬角,其後側被侵蝕掉則成孤島,最後繼續遭侵蝕而形成海蝕柱[2]

分布地帶:分布楊公山西北緣、中門柱和黃蟒島周圍。中門柱山最為發育,高數米,似煙囪立于海中,有的似石林。

海蝕洞穴

一般在海蝕崖、海蝕柱、岬角和海岸岩石的構造裂隙部位通常發育着海蝕洞穴等地貌形態。

又稱海蝕槽,海蝕岩岸與海面(高潮海面)接觸處受海蝕作用形成的斷續凹槽。深度大於寬度的稱海蝕洞,深度小於寬度者稱海蝕龕(sea chasm)或海蝕壁龕(wave cut notch)。多位于海蝕崖和浪蝕台前緣陡坎基腳處。中國北方的基岩海岸帶有不同高程的海蝕穴,是海岸抬升的重要標誌之一。

分布地帶:見於長跳嘴、楊公山、大黃蟒島及大榭島北側,出露於高潮位以上。

海蝕台地

縣內所見可分三級:一級海蝕台地分布長跳嘴、毛礁及大榭島整個海岸段,多為平頂,高潮時淹沒,低潮時露出;二級海蝕台地在楊公山、中門柱、大小黃蟒島西北側,高出潮位3~5米;三級海蝕台地僅在楊公山北側見到,比二級海蝕台地高出5~6米。

視頻

海蝕地貌 相關視頻

有一種風景叫海蝕地貌
美麗中國:海蝕地貌博物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