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洞窩水電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洞窩水電站位於四川省瀘州市龍馬潭區,文物遺址年代判定為1921年。2012年7月16日公布為第八批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洞窩水電站原名「濟和電廠」,位於四川省瀘州市龍馬潭區羅漢鎮,屬龍溪河上最末一個梯級發電站。洞窩水電站始建於1921年,是瀘州人、九三學社創始人之一、九三學社重慶主任委員稅西恆先生於1921年集資籌建。洞窩水電站初建規模為一台140千瓦德制西門子臥式機組,1923年安裝投運,主要用於城市照明和打米廠等小型工業加工發電。1917年安裝兩台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引進的500千瓦立式小輪發電機組,沿用至今,運行不衰。20世紀80年代,設備進行增容,現發電量1250千瓦。洞窩水電站是四川省第一座,我國第二座建成的水力發電站[1],至今仍在使用。

概況

1920年由瀘縣白雲鄉人稅西恆(又名稅紹賢)創議集資建設,工程於1922年下半年開工,用條石砌築圓拱形滾水壩,長82米,高2.5米,形成日調節池,並從壩上游修建長250米的引水渠,落差39米。從德國購來1台臥式水輪發電機組,於1925年2月建成發電。機組額定功率140千瓦,用6千伏輸電線路送往瀘州市,供照明用電。工程共耗資31萬銀元。

建成後作用

洞窩水電站建成後,負荷增長很快,由於是徑流式電站,發電量少,不能滿足需要。為了調節徑流,在洞窩上游陸續興建了谷西灘、得龍橋、高洞和魚眼灘等4座水庫,其中谷西灘水庫蓄水量226萬11平方米,為洞窩水電站的主要調節水庫,從而保證了電站的長年發電。1934年又向德國訂購了1台立式水輪發電機組,額定功率240千瓦,1937年冬正式投產,從而使電站裝機容量增加到380千瓦。1946年11月20日,洞窩水電站改建,安裝2台單機容量為500千瓦的機組,使電站裝機容量增加到1000千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充分利用水能資源,加高了洞窩、高洞和魚眼灘等3座水庫大壩,並且都增建了小水電站,形成5個梯級水電站,總裝機容量達到3420千瓦。

主要遺存

攔河壩、進水閘、輸水渠(第一代輸水管道)、調壓池;1925年電站廠房及輸水管道遺址、3套發電機組設備(其中2台1947年美國通用公司生產的發電機組)、尾水消能和導控工程廠房;開關站、輸電線路;調速器、機櫃;檔案、回憶錄、歷史照片、碑刻。

入選理由

內地繼石龍壩水電站之後的第二座水電站,四川第一座水電站;中國人自行設計施工的第一座水電站,體現了中國當時水電工程設計施工的最高水平,將西方大壩工程設計理論與中國傳統水工建築材料、施工工藝有機結合(採用糯米漿拌石灰漿安砌條石,修建廠房及主機基礎,僅使用少量水泥),設計者稅西恆被稱為「中國小水電之父」;歷經近百年仍在正常運行中[2],為抗戰時期及以後的軍工生產提供能源供應;首次採用交流升壓交流輸電;兩台通用產發電機組是通用公司同批機組中唯一還在工作的機組。

視頻

洞窩水電站 相關視頻

洞窩水電站_High Quality_1080p_30fps_HD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