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河南黃河小浪底地球關鍵帶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河南黃河小浪底地球關鍵帶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下文簡稱「小浪底國家站」)位於河南省濟源市境內,始建於1998年,2003年列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陸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網絡成員站(站名:河南黃河小浪底森林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2021年列為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隸屬科技部領導,技術依託及建設單位為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共建單位為河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濟源市林業局參與台站日常事務管理等工作。站長:張勁松研究員,副站長:樊巍研究員[1]

機構簡介

本站地處黃河中游黃土丘陵與南太行交錯區、第二~三級台地過渡區、暖溫帶亞濕潤季風氣候區,觀測研究區域屬國家重點生態治理工程區,地理區位特殊,具有典型山地和大型水體的代表性。主要生態系統類型:山地人工林生態系統、低丘山區農林複合系統、水域生態系統。主要植被類型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及針闊混交林。土壤為棕壤和石灰岩[2]風化母質淋溶性褐土。

小浪底國家站所屬領域:生態環境與氣候變化。總體目標:一是建地球關鍵帶長期定位先進觀測基地,向國家提供相關基礎數據。二是開展基礎及應用基礎研究,服務國家重點工程和重大發展戰略。

主要研究方向

多圈層水文過程及其影響機制、土壤演變與養分循環過程、人工林及黃河水域碳匯過程及其影響機制、區域生態服務功能變化及提升技術。

主要任務

圍繞全球變化背景下黃土丘陵-南太行交錯區水土生態安全、林業應對氣候變化、生態工程提質增效與流域可持續發展等理論與技術,在黃河小浪底開展地球關鍵帶數據觀測、科學研究、技術示範、人才培養、科普教育,支撐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工程、小浪底水庫生態安全,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和國家「碳中和」目標,促進相關學科發展。數據類型包括:水、岩、土、氣、生等基本要素濃度或儲量,以及地球關鍵帶不同圈層之間或界面的物質和能量通量。

本站現有固定研究人員28名和技術支撐人員2名、客座人員8名,其中:高級職稱28人。研究隊伍專業背景涉及應用氣象學、土壤學、生態學、植物生理學、微生物學、森林培育學和林業生態工程等相關學科及領域。現有1座綜合實驗樓、50餘個觀測樣地和30多套先進觀測設備。

小浪底國家站積累了長達二十多年的定位觀測數據。如: 連續4期區域植被景觀及指數數據(每10年1期)、連續25年流域徑流量數據、連續3期森林群落特徵及土壤理化性質數據(每5年1期)、連續16年人工林生態系統水熱碳通量數據及其輔助數據。

取得成果

自建站以來,已開展了人工林生產力和碳匯形成過程、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與適應、溫室氣體源/匯變化、山地退化生態系統修復理論與技術、農林複合系統種間關係與調控技術等方面研究。已完成國家基金、重點研發、科技支撐及省部級科研課題60餘項,在華北山地南麓人工林生態系統碳匯及水分利用、農林複合系統種間水分關係等研究方面已取得重要進展。8項成果獲省部科技進步獎,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件、軟件着作權20件。完成地方及行業技術標準7項。發表論文300餘篇。畢業碩士、博士研究生90多名。目前,在研科研課題10餘項,在站博士及碩士研究生20餘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