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河北深州市中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河北深州市中學我們是深中創始班的學生,年齡越增長,越對母校懷有無限的深情厚愛。母校不僅給了我們知識,還教導我們成人成才,許多同學在校入了團入了黨,獲得新的政治生命,她是我們長大成人的第二搖籃。

學校發展

從1948年至1951年,我們在校學習三年,正處於硝煙瀰漫戰火紛飛的年代。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勝利之後,解放戰爭正向全國推進,接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在解放區是1947年進行土改)喜訊頻傳,廣大人民歡欣鼓舞,興高采烈。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由勞動生產,熱情極其高漲。黨和國家非常重視教育[1],決定成立冀中區第五中學。當時的深縣城內,日本侵略者破壞的遺蹟還歷歷在目,百廢待興,百業待舉。五中就是在幾間破房和一片瓦礫堆中逐漸建立起來的。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我國生產力水平很低。國家財政拮据,人民生活還很貧困。在這樣的條件下辦學,只能因陋就簡。

學校於1948年5月正式開學。第一批招收學生約一百五十人。分三個班。一班是一年制,二、三班是三年制。在我們畢業時,學校已經招到第九班。在校學生髮展到四百人,都是初中班。辦學經費是國辦民助,國家擔大頭。學生根據家庭經濟情況每月負擔小米十五斤、十斤、五斤不等。烈軍屬和家庭特別困難的,本人提出申請,經學校批准可以免交。

那時交通不便,石德路正在修復,沒有公路,汽車自行車也極少。開學時,家裡老牛套鐵軲轆大車拉着小米、柴禾送我們入學(入學初期,學校還規定交柴禾)報到。後來才可在所在區公所交米糧換糧證,到校交糧證就可以了。那時,教育事業[2]不發達,中學為數很少,輻射面兒寬,許多學生是跨縣學習,離家很遠,有的相距百餘里,來去全靠兩條腿,有的走兩天才能到校,有時還要背着東西往返,非常勞累。有的同學腳上磨出了血泡。但是,求知慾激勵着我們克服種種困難,自覺遵守紀律,按時到校學習。

我們剛入學時,是個人帶草氈,大家睡地鋪。教室是低矮陰暗的破房,沒有桌凳。每人從家裡帶一馬扎,一物兩用非常方便。倆膝彎曲就是桌子,桌凳隨身帶,一拎就搬家,簡便易行。晚自習教室里是汽燈,宿舍里煤油罩子燈,亮度與電燈相比差得太遠了。回憶起艱苦創業、改善辦學條件,有件事使我永遠難忘。學校設有生理衛生課,沒有人體骨骼標本,影響教學質量怎麼辦?任此課的周大來老師在城西南鹽鹼地里找到一無名主墳墓,親自帶領學生挖出一具女屍,骨骼經過鹽水蒸洗,用鐵絲串聯起來。再講身體骨骼時,有了實體標本,看得見摸得着,易懂易記易理解,提高了教學質量,這算是勤儉辦學的一例吧。

生活條件是艱苦的。過去國家供應的是原糧,學生交的是小米,都需要進行加工。學校餵了兩頭騾子,一頭驢,有一輛大車,兩盤石磨。小米玉米麥子變成面,拉出拉進都是靠這些落後工具。這裡應該特別提到的是職工康老厚同志,那時他五十歲上下,鬢須早已斑白,身子骨還很硬朗。他擔負着餵牲口、磨麵、出大車的繁重勞動。他為人正直厚道、謙虛和藹,從不計較個人得失,默默地辛勤工作着。學校成立學生伙食委員會,直接參與伙食的安排管理賬目,一月一公布,透明度很高。儘管生活清苦,學生毫無怨言。吃飯前排隊唱歌,有值日生打好盛好飯菜,然後幾個人一組就地圍起來,陸地就餐。每天三餐主食以粗糧為主,細糧很少。副食以鹹菜菜湯為主,炒菜很少。每半月吃一次饅頭,肉片兒菜湯也就是改善生活了。為了搞好學生生活,學校還用糧食麩皮兒和食堂的泔水餵豬,解決了豬肉問題。

學校教學條件差,體育條件更差。不僅沒有運動器材,更重要的是沒有場地。學校南邊兒南大街兩側至南城門有兩片大空場,高低不平,坑深兩米多,瓦磚成堆,北高南低,是一個大坑。要改造成操場、球場談何容易?勞動第一天下午,就到老鄉家裡去借工具,後來學校購置了抬筐、槓子、鐵杴、鎬頭等工具,統一規劃。先是從北到南,按班次分段起高墊底,後來又把操場南邊的舊城牆拆掉取土。老師與同學並肩勞動,班與班、人與人展開勞動競賽。每星期一二為建校義務勞動,整整用了半年時間。勞動中師生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汗,我們的班主任李林老師和同學們一起抬土,身子壓得像扭秧歌一樣,但他的精神鼓舞了大家。有的同學腳上打了血泡,肩膀壓腫流了血,和衣服貼在一起,繼續干,一聲不吭……究竟動了多少土方、花費了多少勞動力,難以計算,可是從學生們的飯量增長上可以想象到當時的勞動強度。有的同學一頓飯可吃十多個米麵餅子,約二斤多糧食。

學校精神

建校勞動,艱苦創業,勤儉辦學,其意義不僅僅是節約了開支,鍛煉了身體,更為可貴的是培養了學生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精神,懂得了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人生的價值。三年中先後有四批同學未畢業就參軍參戰,走上國家需要的崗位。整個學校充滿了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氣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