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孜宗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江孜宗山,又稱江孜宗山城堡、宗山遺址。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江孜縣。[1]
1961年,江孜宗山抗英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被定為西藏4大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1997年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列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把藏人抗英(駐藏清軍並沒有參戰)當作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百年國恥」的一部分。[2][3]
歷史
江孜宗山是座小山,位於江孜鎮西北部,年楚河北岸。江孜是由後藏進入前藏拉薩的門戶。[1] 藏曆火兔年(967年),吐蕃贊普的後裔白闊贊,認為江孜東方的山勢如同嫩枝下垂,南方如同雄獅騰空,西方的年楚河如同白綢漂流,北方如同牧女獻羊奶,特別是年楚河谷平原上大片金色的青稞,從宗山望去如同長方形的金盆。於是,白闊贊便在宗山上創建宮堡式建築,統治年楚河流域。該地區被稱為 「傑卡爾孜」,意為「王城之頂」,後來音變為「江孜」。[1]
帕竹王朝時期,江孜法王熱丹貴桑帕,因其父親在帕竹王朝任要職,故繼續擁有統治年楚河上游的權力。時值帕竹王朝在全藏創建「宗」(城堡兼地區行政單位)之際,江孜遂成為西藏的十三大「宗」之一,稱為「江孜宗」。五世達賴建立甘丹頗章政權,進一步強化了宗、谿卡這種行政單位,在西藏147個宗或相當於宗的谿卡中,江孜宗屬大宗。西藏噶廈在江孜宗設僧、俗五品宗本各一名,負責轄區內行政、法律、經濟、差稅、宗教等事宜。江孜宗的轄區包括今江孜縣、康馬縣、亞東縣帕里塘拉山以北地區,總面積大約13400平方公里。江孜宗的政府駐地就是宗山城堡。[1]
木龍年戰爭中,1904年7月5日到7月6日,英軍步兵在炮兵支援下7次進攻江孜宗山,但均被藏軍擊退。堅守江孜宗山的近5000名藏族軍民用土火槍、大刀、弓箭、拋石器與使用槍炮的英軍作戰。經3天抵抗,守衛江孜的藏軍已到了彈盡糧絕的境地。7月7日,英軍占領江孜宗山,西藏軍民只有少部分人突圍,中國大陸宣稱其他人沖入英軍之中展開肉搏戰,堅持抗擊到最後的數百名藏軍全部跳崖身亡。英軍攻占江孜宗山後,又攻占白居寺,隨即占領整個江孜。1904年4月到7月,江孜保衛戰持續約100天,中國大陸宣稱是近代西藏抗擊外國侵略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鬥(昌都戰役解放軍的兵力達4萬人,人數更多[4])。英軍由江孜前進,最終攻入拉薩,迫使西藏噶廈簽署《拉薩條約》。宗山城堡也在戰鬥中嚴重損壞,成為一處遺址。[5][6]
2004年9月底,西藏自治區紀念江孜抗戰役一百周年系列活動全面展開。2004年9月26日,舉行江孜戰役一百周年群眾紀念大會,同時舉辦江孜宗山英雄紀念碑維修揭幕儀式。[7]
現在,宗山前的廣場被命名為英雄廣場。廣場上矗立着江孜宗山英雄紀念碑。[7]藏學家羅伯·巴聶特表示,「在1990年代之前,藏人並沒有『江孜英雄』的說法」。[3]
建築
江孜宗山抗英遺址現設有抗英炮台、抗英勇士跳崖處、江孜宗政府議事廳等景點。可從前山沿着階梯上山,也可從後山乘車直接到達山腰處的江孜宗政府議事廳。從宗山頂上可以俯瞰年楚河谷與白居寺。[1]
- 抗英炮台:江孜保衛戰中,西藏軍民在該炮台用清朝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大將軍福康安曾使用過的「黃色兄弟」大炮抗擊英軍。[1]
- 抗英勇士跳崖處:江孜保衛戰歷經3個月,最後西藏軍民彈盡糧絕,中國大陸宣稱從宗山北側懸崖縱身跳下,壯烈殉難。此處如今立有紀念碑。[1]國外藏學家則質疑集體跳崖是否史實,英方對此全無記載,而西藏流亡政府也否認集體跳崖的說法。[8][9]
- 駐藏大臣巡邊石碑:該碑刻於清朝乾隆六十年,記載駐藏大臣松筠、和寧巡視邊防的歷程及戍邊要領。[1]
- 江孜宗政府議事廳:通過塑像再現了江孜宗政府官員辦公的場景。展廳內還展出的江孜宗政府土地清冊等資料。[1]廳內傢俱與塑像服飾與查爾斯·阿爾弗雷德·貝爾1921年在拉薩拍攝的法院照片十分吻合。[10]
- 法王殿:建於明朝,又稱「如意寶寺」。殿內留有江孜保衛戰的痕跡。[1]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日喀則江孜縣概況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2006-11-17
- ↑ 楊正林. 江孜抗英遺址成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西藏日報》 第一版. 2000年11月14日 [2017年11月1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11月17日).
- ↑ 3.0 3.1 Edward Wong. China Seizes on a Dark Chapter for Tibet. 《紐約時報》. 2010-08-09 [2019-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8).(英文)
- ↑ Tsering Shakya. The Dragon in the Land of Snows: 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 Since 1947.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43. ISBN 978-0-231-11814-9.
- ↑ 英國兩次武裝入侵西藏 曾對藏軍進行大屠殺,網易,2005-03-04. [2013-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2).
- ↑ 百年滄桑「紅河谷」,人民網,2004年10月22日. [2013-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7.0 7.1 拉薩傳真:西藏九月舉辦紀念江孜抗英百年系列活動,中國新聞網,2004年07月26日. [2013-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Barnett, Robert. Younghusband Redux: Chinese Dramatisations of the British Invasion of Tibet. Inner Asia. 2012年, 14: 202–203頁 [2019-02-07]. doi:10.1163/22105018-99012378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3).(英文)
- ↑ Tim Myatt; Peter D'Sena. Recounting the Past? The Contest between British Historical and New Chinese Interpretations of the Younghusband Mission to Tibet of 1904 (PD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2009年, 6 (9): 111-115頁 [2019-02-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10-13).(英文)
- ↑ Clare Harris. The Museum on the Roof of the World: Art, Politics,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Tibet.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2-10-30: 129–130頁. ISBN 978-0-226-317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