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正定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正定城河北省正定縣的標誌之一,始建於十六國時期,北周各代均有不同規模修築。現存城牆為明代建築

歷史沿革

正定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十六國時代的前燕,當時大將慕容恪在滹沱河北岸建立一座軍事城堡,名為「安樂壘」,與當時的真定縣城隔河相望。北周時期(578年)砌為石城,規模較小。唐寶應元年(762年)擴建,為恆州(鎮州、成德節度使)的治所。明代為真定府治所。正統十四年(1449年)擴建為周長二十四里,高三丈二尺,上寬二丈,下寬三丈的土城;隆慶五年(1571年),始改為磚城,到萬曆四年(1576年)竣工,奠定了留存至今的格局。四方各開城門一座,東曰迎旭門,南曰長樂門,西曰鎮遠門,北曰永安門。四門均為三重結構,設有里城、瓮城和月城三道城垣。這種形制遍觀全國亦不多見。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雍正六年(1728年)、嘉慶十六年(1811年)和同治七年(1868年)都曾對城牆進行修補。雍正元年(1723年),因避雍正帝名諱改真定為正定。

1958年大煉鋼鐵運動期間,正定城遭到嚴重破壞,各單位拆城牆磚修築煉鋼爐,後來又陸續有群眾拆磚修房蓋屋,城牆逐漸淪為殘垣斷壁,城門樓、角樓、垛口等也因城市建設而損毀。目前城東門被埋於國防工程之下,南門、西門尚存里城門與瓮城門,北門存里城門和月城門,但已多殘破不堪。城牆尚存8000多米,包磚所剩無幾,草木叢生,尤以北城牆破壞最為嚴重。1993年7月15日,正定城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正定縣政府為保護文物、發展旅遊,號召全縣居民捐獻舊城磚,並投資約400萬元人民幣修復了南門內城城樓及兩側各五十米的城牆。其後,由於缺乏資金,進一步的修復和保護工作尚無進展。2010年2月18日晚8點19分,重建的南城門樓發生火災,木製樓閣被燒毀[1]

2013年8月,中共正定縣委專門召開的十屆五次全體會議,討論了《古城保護三年工作方案》和《正定文物保護和古城保護項目三年計劃》,提出了古城保護多項重點工程。正定古城保護的標誌性工程,共包括彰顯古城整體風貌的古城牆保護工程、承載傳統關廂文化的南關村改造項目、重現城河一體景觀的周漢河(正定城護城河)綜合整治項目、連接古城重要文化節點的中山路綜合改造項目、備受關注的博物館檔案館兩館建設項目、彌足珍貴的城區歷史建築修繕工作,以及具有地標意義的陽和樓、隆興寺、開元寺三大片區改造等內容。

2014年10月1日,正定古城牆修繕工程(南門系統修繕工程)正式開工。南部城牆保護工程共分三期工程,最早的一期工程包括主城牆371米、瓮城牆379米、月城牆274米以及三座城台,南城牆東西馬面(又名敵台、墩台)之間,要把斷壁殘垣的東西兩側瓮城土城牆修繕加固,牆體外用大青磚包裹;在月城遺址處復建東西兩段月城,裡面是土牆,外面也用大青磚裝飾。2015年11月一期工程主體已經基本完工。二期工程包括西南角樓至東南角樓之間的主城牆的修繕,2016年7月份基本竣工[2]。三期工程,包括西南角樓至西門之間主城牆和東南角樓至東門之間主城牆的系統修繕,2016年已開工建設。


修復的南門——長樂門、部分城牆及兩側土城(2010年前)。

建築結構

正定城為磚城,屬府級規制,全城南北長於東西,唯東南缺一隅,成官帽形狀。城牆高10餘米,上寬6米有餘,周長約12公里,建垛口5051個。城門形制獨特,四面城門處均設有城垣三道,即內城、瓮城和月城。瓮城高度與內城相同,月城是在瓮城外加築的一道彎月形城牆,高度是內城的一半。南、北二門的瓮城城門設在東側,東、西二門的瓮城城門則設在南側,皆與內城門成直角。南門、西門的月城門和內城門正對,東門和北門的月城門則不與內城門同直線,形成曲折迂迴的防禦體系。其時,進入城池須通過三道城門,加強了城池的防禦效果。另外,城牆上還有更鋪、旗台和垛子,四角建有角樓,城外壞繞護城河,河上架有吊橋。明、清兩代,正定(真定)城以其完善的防禦體系,對拱衛京師具有重要的作用。

視頻

正定城 相關視頻

丈量中國-河北篇—正定古城,北周的塵埃
《河北正定旅遊宣傳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