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於1958年建院,隸屬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是中國最早從事核聚變能源開發的專業研究院,原位於四川省樂山市郊區,「七五」期間部分遷至成都市,九十年代於成都市近郊新建了聚變研究實驗基地。

機構簡介

研究院在國家有關部委的支持下,依託核工業體系,經過40多年的努力,擁有較完整的開展核聚變能源研發所需的學科及相關實驗室,先後承擔並出色完成國家「四五」重大科學工程項目「中國環流器一號裝置研製」及「十五」「中國環流器二號A(HL-2A)裝置工程建設項目」建設任務,取得了一批創新性的科研成果,實現了中國核聚變研究由原理探索到大規模裝置實驗的跨越發展,是中國磁約束核聚變領域首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單位。聚變研究和聚變相關技術的開發獲多項國家專利,具有原創性的分子束加料技術等研究成果在國際聚變一流雜誌及國際聚變能源大會上發表。

根據2020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有職工1700餘人,科技人員1100餘人,研究員72人,副研究員[1]及高級工程師155人,中級研究人員434人;共有18個研究室;已培養出300多名碩士、100餘名博士研究生。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根據2020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有職工1700餘人,科技人員1100餘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1人(已逝世),研究員72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師155人,中級研究人員434人。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劉永、童洪輝、陳慶川、周才品

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鍾武律

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許敏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劉永、童洪輝

國防科工委「511」和集團公司「111」人才工程管理和學術技術帶頭人:童洪輝、陳慶川

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劉永

四川省學術帶頭人後備人選:童洪輝、陳慶川、李強、但敏

四川省傑出青年學科帶頭人:李強

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入選者:鍾武律

中核集團「青年英才」計劃入選者:鍾武律

四川省「天府萬人計劃」入選者:鍾武律

科研部門

根據2020年10月學信網及研究院官網顯示,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下設三個二級單位,共有18個研究室和1個重點開放實驗室,並設有等離子體應用中心、低溫超導中心和計算中心。

下屬二級單位:聚變科學所、成都企業部、樂山基地。

院級實驗室:成都企業部先進等離子體技術實驗室

聯合實驗室:核聚變等離子體物理聯合實驗室(大連理工大學共建)

設施資源

根據2020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成都同創材料表面新技術工程中心主要設備有多功能視線離子注入機、生物離子注入機、多功能離子注入機、全方位離子注入機、全方位離子注入/沉積系統、汽車零部件專用鍍膜機、車燈保護膜鍍膜機、磁控濺射鍍膜機、多弧離子鍍膜機、非平衡磁控濺射鍍膜機、工模具離子鍍膜機、柔性基材卷繞鍍膜機、多功能複合鍍膜系統、直流射頻等離子炬及廢物焚燒系統、射頻等離子體球化技術及設備、各種逆變開關電源、特種高壓電源、自動控制電源、真空測量儀器及其它非標設備等。

學術交流

根據2020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及美國、德國、日本、俄羅斯、英國、法國等30多個國際組織和國家的科研機構、大學及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舉辦了第二十一屆世界聚變能源大會、第十三屆「國際托卡馬克物理活動」(ITPA)診斷會議、第九屆「中日聚變/裂變及先進能源系統材料會議」等國際會議;每年都有外籍科學家來院講學、進行學術交流或短期技術合作;自改革開放以來先後派出600多人次赴國外工作、進修和學術交流;隨着ITER計劃的實施,研究院不斷派出人員參加ITER計劃國際合作與交流以及到ITER國際組織任職和工作。

科研成果

科研成就

根據2020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取得了5000多項科研成果,獲部省級成果獎400多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22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

學術期刊

《核聚變與等離子體物理》是原國家科委批准的中央級學術刊物,是中國核學會核聚變與等離子體物理學會會刊,由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主辦,是中國學術期刊(光盤)、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維普資訊全文入選期刊,是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文摘(中文版)的來源期刊,一直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物理類和原子能技術類核心期刊,多次獲四川省優秀期刊獎,核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三等獎,中國國防科技信息學會「九五」國防科技情報刊物二等獎 。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根據2020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分別於1978年和1986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教育部批准招收、培養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並於1999年經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批准建立博士後流動站。2000年,研究院與成都理工大學合作在樂山基地創辦了「成都理工大學樂山學院」,該學院2003年發展為「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學術學位二級學科碩士點: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核能科學與工程、核技術及應用

學術學位二級學科博士點:核能科學與工程、核技術及應用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科研流動站

教學建設

根據2020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已培養出300多名碩士、100餘名博士研究生,此外還通過國際合作與交流以及參加ITER計劃培養了一批科研人才。 研究院有碩士生導師44名,有博士生導師33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