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楓橋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楓橋鎮位於諸暨市東部,與紹興縣接壤,是諸暨市的第一人口,地域大鎮,是浙江省百個中心鎮之一和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東海文化明珠」集鎮。區域面積165平方公里,城鎮建成區面積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4112人,轄84個村,5個居委會.楓橋鎮以紡織服裝為主導產業,五金機械,建材等產業迅猛發展,目前全鎮擁有「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等「國字」號品牌10隻,省市級品牌30隻,處在全國領先地位。該鎮農業經濟穩步發展並堅持實施工業化推進城市化和城鄉統籌發展戰略,合理調整總體規劃。楓橋鎮是「楓橋經驗」發源地,是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先進典型,着力創建「平安鎮鄉」。省級文明鎮和紹興市文化特色鎮,實現了社會和諧。

2019年1月,楓橋鎮被認定為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1]

簡介

楓橋鎮以楓溪得名,作為地名始於隋朝的楓橋驛,自後,一直為諸暨東北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諸暨縣設8個區,以大東鄉為楓橋區,下轄9個鄉(鎮),1950年楓橋區內9個鄉(鎮)分為23鄉(鎮),1956年調整鄉鎮區劃,楓橋區轄9鄉(鎮),1958年楓橋區各鄉鎮合併成立楓橋人民公社,1960年撤消區級人民公社,改為楓橋區公所,下轄(楓橋、新楓、視北、視南、東三、齊東、樂山、櫟江、東和、舞鳳、檀溪、東溪等)12個公社管理委員會,1969年以後,又改稱聯絡組,合視北、東三為視北公社,合齊一、齊東、樂山為齊東公社。1970—1982年,楓橋境內各公社分而又合,合而再分,至1983年改公社為鄉,1987年12月,楓橋區轄楓橋鎮、新楓、視北、東一、東三、齊樂、樂山、櫟江、永寧、梅嶺、金王、東和、舞鳳、趙家鎮、東溪等15個鄉(鎮)。1992年5月,實施撤區、擴鎮、並鄉,原新楓、櫟江和永寧鄉併入楓橋鎮,2001年11月,全堂鎮、東一鄉、楓橋鎮合併為新楓橋鎮,現鎮域面積為165平方公里,轄28個行政村,2個社區委員會,常住人口7.6萬,外來人口2萬。

楓橋歷來為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人口地域大鎮、經濟政治重鎮,「 楓橋經驗」、「楓橋襯衫」、「 楓橋香榧」 (楓橋鎮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聞名全國,被譽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鄉鎮的典型」。2010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1827836萬元,國內生產總值473388萬元,其中第一產業20107萬元,第二產業86635萬元,第三產業3173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608元。楓橋鎮先後榮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紹興市三十強鄉鎮、浙江歷史文化名鎮、浙江東海明珠文化鎮、浙江省生態建設示範鎮、浙江省衛生鎮等榮譽稱號[2]

全鎮有工業企業9556家,其中市級規模企業4家,年銷售500萬元以上企業32家,主要有紡織服裝、針織、玩具、建材、機械六大行業,鎮內現有省級服裝特色工業園區和輕紡創業小區等兩個工業園區,目前正在建設中。全鎮有水田39253畝,耕地面積畝。諸暨花果山莊、白米灣萬畝茶園、何字食品有限公司等已成為全市農業產業化的樣板。一批以水果、茶葉蔬菜、花卉、竹筍等為主的多個優高農業基地已經形成。

全鎮有各類學校17所,是高標準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鄉鎮。農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自來水飲用全面普及,村村道路硬化到家,戶戶皆通有線電視,群眾文化蓬勃開展,形成一批有較大規模和檔次的文化隊伍,活躍在全鎮乃至全市各大型活動中,如:銅管樂隊、女子鼓樂隊、楓溪演唱村「演唱隊」等。初級衛生保健全面落實,醫療事業得到充分發展,諸暨市第二人民醫院,有中級以上職稱醫技人員65人。

楓橋鎮境內風景名勝古蹟眾多,有被列入《中國名勝詞典》風光旖旎的小天竺,有建於宋朝的東化城寺塔,有原基于楓溪江溪間平陸而造的神奇建築楓橋大廟,還有位於陳家村長道地的陳洪綬紀念館(光裕堂)、王冕隱居地( 九里山白雲庵、梅花屋)、中國香榧森林公園、芝塢山、走馬崗、楓水名賢坊等等。

視頻

楓橋鎮 相關視頻

楓橋鎮宣傳片
楓橋鎮 重現當年的繁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