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板凳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板凳拳,武當功家南派拳法之一,單手或雙手持長板凳做各種招式。共有三十六個適於進攻的架子。應用於硬氣功類桶子功法的「對排」(即二人持械相互猛擊對方身體各部位),亦可「加花」,作單人演練。 板凳拳它是峨眉武術中間的一種傳統武術套路。它是利用身邊隨處可得的板凳,然後利用掛花、撞擊、扭凳等一些動作組合而成。它的實用性非常強,在日常生活總隨處可抓隨處可用。

影視中的板凳拳

在一些民間武術觀摩大會上,有人表演過板凳拳,引起轟動,例如四川的一位老者。這些視頻在網上有不少。

在影視作品中,板凳拳也常吸引觀眾的眼球,據筆者了解的電影中,邵氏電影《少林搭棚大師》片中和尚用搭棚功夫對付壞人的板凳拳、《三闖少林》片首中幾個和尚的板凳拳對打,還有成龍電影《師弟出馬》[1]中成龍和元彪的板凳拳對打,都是板凳拳的精彩呈現。2011年新版水滸傳中也有板凳拳的蹤影,劇中打虎將李忠在街頭賣藝時表演了板凳拳,在最初還隨時扛着板凳,說是可以充當兵器。

這些都是經過武打設計的,當然好看,筆者在眾多的武打片中還發現接近現實的打鬥中經常演員隨手抓起板凳進行的還擊的場景,例如邵氏電影陳觀泰主演的《馬永貞》:斧頭幫帶人來客棧等待馬永貞一段,馬永貞抓起一個方凳準備還擊,只是對方立馬制止了手下,所以沒有打下去;倒是在擂台比賽時,台下大亂,小江北抓起板凳左撞右夯,不讓流氓靠近。所以板凳確實是實用性很強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

板凳拳是峨眉武術中的一種傳統武術套路。它是由操練者單手或雙手持凳,然後運用掛花、撞擊、扭凳等一系列動作組合而成。操練板凳拳,器械隨處可抓,功力隨時可發,其實用性非常強[2]。拳言有云:「板凳勇猛勢無比,兵器叢中敢稱雄,軟硬傢伙均不懼,就怕遭遇濕布龍。」所謂濕布龍,乃浸水之濕布帶也。因其能緊緊纏住凳身,使其威力不能施展而得名。儘管如此,但倉促之問又何能快速尋覓濕布帶以求破凳之法也。故此,板凳仍不失為一種防身之良器。如運用得法,一凳在手,往往數十人休想近身,常可化險為夷,故習武者不可不知,也不可不習也。一根板凳,一條漢子,人凳合一,以一當十。這就是在臥牛之地也能發揮出巨大威力的板凳拳。板凳拳既可防身,又可健體,至今已在咸豐流傳了數百年。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作為一項重要的國家文化政策和系統工程,近兩年來得到了政府和全社會的高度重視;我們以往對民間傳統體育保護與弘揚的思路是:重比賽,輕民間;重靜態,輕動態。這種思路的問題在於,缺乏把民間拳種看作民間傳統藝術的一個活的有機體,而是將之從其賴以生存的社會生態及人文環境中抽取出來,離開了母體,彼孤零零地置於課堂中或比賽場上的「體育標本」,難有長久而壯實的生命力。相信對這些帶有規律性問題的認識,不僅對板凳拳的保護,對我們的民間體育乃至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都有參考價值。

非物質文化大多是由當地的傳統習俗演化而成的,因而也可被認為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民俗機制。它貫穿於社會生活,是當地特有文化存在的現實表徵和傳承延續方式。人們通過身臨其境的體驗,不僅使生活充滿生機和樂趣,更重要的是接受蘊含在這些習俗中的社會文化意識和影響生成人們文化心理上的認同。這些民俗機制是非物質文化所以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板凳拳作為中國傳統武術拳種之一,隨着城市建設的發展,使得文化生存的環境遭到了破壞。正是這些衝擊使得許多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逐漸遠離我們的視線,久而久之也將在我們的記憶中淡化。這樣的一個結果便是生活的雷同化,喪失了民族的、地方的特色。造成這樣結果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民族記憶」的斷層或喪失。結合文化自身的特性以及社會發展的要求,非物質遺產保護面對這種急劇的文化異化,急需採取必要的措施來保護這些珍貴的遺產。

視頻

板凳拳 相關視頻

成龍經典老片:大戰元彪板凳拳
台州武協傳統武術展演之七里板凳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