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松花江上》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男高音抒情歌曲,張寒暉詞曲。 作品創作於1936年11月。 作者以飽含熱淚的如泣如訴的音調,憤恨哀傷的情緒,揭示出當時因遭日本侵略者蹂躪而背井離鄉的東北同胞的悲慘生活,傾訴着他們對侵略者的無比仇恨。由於它唱出了全國人民抗日的心聲,而迅速傳遍全國各地,是我國抗戰歌曲的代表作之一。[1]
《松花江上》初由省立二中唱起,後流傳東北軍,並迅速唱遍了大江南北和長城內外。當時,這首歌曲並沒有出版,而且誰也不知道作者是張寒暉,可是,那旋律中凝聚的血淚卻強烈地感染着愛國的中華兒女們,人們爭相傳抄傳唱,在祖國破碎山河的上空,到處飄蕩着歌曲中的呼號。
毛澤東曾經這樣說過,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兩個師的兵力。《松花江上》在日寇大舉侵華的緊要關頭,唱出了「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民眾乃至全國人民的悲憤情懷,喚醒了民族之魂,點燃了中華大地的抗日烽火。 [2]
1936年11月,「西安事變」爆發前後,西安全城到處可以聽到《松花江上》的歌聲,並迅速傳遍全國,作品在當時起到了喚醒民眾的作用。解放後,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也選用了這首歌曲。 2015年8月26日,國家新聞出版發布了"我最喜愛的十大抗戰歌曲"結果,《松花江上》是入選的10首歌曲之一。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 松花江上 | 歌曲語言 | 漢語 |
作詞 | 張寒暉 | 歌曲時長 | 4:15 |
作曲 | 張寒暉 |
創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軍大舉進攻中國東三省,蔣介石採取不抵抗政策,驅趕「剿共」前線的東北軍官兵,攜老帶子,布滿西安街頭。他們被迫流亡關內,有家不能歸,有仇不能報,卻要為反共反人民的內戰去賣命,從心頭都鬱結着悲苦怨憤,要傾吐,要爆發 。正是在如此的背景下,張寒暉譜寫了這首感人肺腑的獨唱曲,以含着熱淚的哭泣似的音調,唱出了悲憤交加的聲音。他把自己的這首歌教給學生、群眾演唱,然後,他帶領群眾到西安的城牆上,街頭中去演唱,悲怨壯烈的歌聲深深打動了廣大東北軍官兵的心,竟有數萬名官兵聽後落淚。「西安事變」爆發前後,西安城裡已到處可以聽到《松花江上》的歌聲,並迅速傳遍全國。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這是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曾被譽為「流亡三部曲」之一,而風靡中華大地的抗戰歌曲《松花江上》。
西安事變前夕,西安愛國青年去臨潼請願時,行至十里舖,張學良將軍驅車趕來,勸導學生勿去臨潼,怕有危險。這時,有人唱起了「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悲壯的歌聲令人斷腸。張學良聽了,沉痛地說:「請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在一周之內,用事實來答覆你們。」
抗戰開始後,周恩來曾代表中共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出席東北軍軍官會議。會議結束時,周指揮與會軍官唱了這首歌。悲憤的歌聲激起了大家思念故鄉的情緒。當歌聲進入「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時,全場軍官有的熱淚盈眶,有的低頭哭泣,有的舉起了拳頭,「一定要打回老家去!」的決心,充溢着歌唱者的胸膛。
1938年7月7日晚,武漢舉行了抗日周年的盛大活動,十多萬群眾分乘幾百條木船,舉着火把匯聚在長江之上。這時候,不知是誰領頭唱起了《松花江上》,立即引起大家的呼應,十幾萬人的歌聲掀起了巨大的聲浪,匯成了人間罕見的、血淚凝聚的感情的交響。
一直埋頭苦幹的革命音樂家張寒暉,就是這樣代表着人民傾吐呼號,為我們留下了這首不朽的戰鬥性的悲歌。
歌詞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那裡有森林煤礦,
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那裡有我的同胞
還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脫離了我的家鄉,
拋棄那無盡的寶藏,
流浪!流浪!
整日價在關內,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
哪年,哪月,
才能收回我那無盡的寶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麼時候,
才能歡聚在一堂?!
歌曲鑑賞
1936年11月,「西安事變」爆發前後,西安全城到處可以聽到《松花江上》的歌聲,並迅速傳遍全國,作品在當時起到了喚醒民眾的作用。
這首歌曲的結構是帶尾聲的二部曲式。具有傾訴性,敘述性兼抒情性的特點。歌詞內容有很強的說服力,真切感人。
第一部分是由兩個樂段組成,每一段又都由三個樂句構成。這一部分的音調富於敘事與抒情的特點,傾訴着自己的家鄉東北,有豐富的物產,還有自己的爹娘。
第二部分的旋律以環回縈繞、反覆詠唱的方式得到了展開,感情越來越激動,具有迴腸欲斷的效果。這部分以呼喊似的音調,悲憤的情緒,控訴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東北後的滔天罪行,表達了東北人民要求收復失地的強烈願望。
最後的尾聲,唱出了呼天喚地似的旋律,使歌曲達到了高潮。在聲淚俱下的悲痛中,蘊藏着要求起來反抗鬥爭的力量。
依據歌詞的內容和感情的脈絡,這首歌分為懷故、漂流、呼喚三個層次。詞的開頭部分: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梁。那裡有我的同胞,還有那衰老的爹娘。」訴說了家鄉的美麗富饒和豐富資源。第二部分」九一八,九一八,在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整日整夜在關內流浪。」概括地描述了國土淪喪後的悲慘遭遇,控訴了日本侵略軍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尤其第三部分是歌曲的高潮。「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 ?哪年哪月才能夠收回我那無盡的寶藏?爹娘啊,爹娘啊!什麼時候才能歡聚在一堂?」那撕心裂肺的旋律,無限感慨地向故鄉的親人發出呼喚,抒發着對早日收復失地的強烈渴望。歌中的「我」那滿含熱淚、悲憤交加的音調,使每個中國人為之動容[3]
作者簡介
張寒暉(1902——1946)作曲家、戲劇家。原名張蘭璞,河北保定人。1902年5月5日出生在順直省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西建陽村一個衰敗的書香之家。祖父琴棋書畫皆通,曾考取功名,卻棄官不做,終生過着一種恬淡的田園生活。父親以教書為生,酷愛音樂,是位進步的民主主義者。張寒暉《松花江上》原文閱讀、作者簡介及作品鑑賞
1925年考人北京藝術專門學校戲劇系學習,曾參加演出《硃砂痣》。畢業留校後,又參加演出了《黃綢衫》、《終身大事》、《英雄與美人》、《一片愛國心》等劇。「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張寒暉用古老民歌《三國戰將勇》的曲譜填寫了《可恨的小日本》;還以《滿江紅》的曲調填寫了《告我青年》,號召青年「激奮進,齊赴國難」。從此,他開始了用民歌喚醒民眾投身抗戰的革命藝術生涯。
1932年,張寒暉來到西安,被任命為民教館總務部部長。這期間,他創辦了民眾劇社,並親自編導了《不識字的母親》、《鳥國》等。在這裡,他耳聞目睹了西安街頭幾十萬東北軍和人民流亡悲痛的聲音與慘景,激起了他創作的念頭。他以北方失去親人的女人在墳頭上的哭訴哀聲為素材,寫成《松花江上》的曲調。他的友人姚一征說:「當歌曲寫完後,我們唱到『爹娘啊,爹娘啊』時,竟嗚咽地哭了。」
《松花江上》初由省立二中唱起,後流傳東北軍,並迅速唱遍了大江南北和長城內外。當時,這首歌曲並沒有出版,而且誰也不知道作者是張寒暉,可是,那旋律中凝聚的血淚卻強烈地感染着愛國的中華兒女們,人們爭相傳抄傳唱,在祖國破碎山河的上空,到處飄蕩着歌曲中的呼號。
1938年7月7日晚,武漢舉行了抗日周年的盛大活動,十多萬群眾分乘幾百條木船,舉着火把匯聚在長江之上。這時候,不知是誰領頭唱起了《松花江上》,立即引起大家的呼應,十幾萬人的歌聲掀起了巨大的聲浪,匯成了人間罕見的、血淚凝聚的感情的交響。
張寒暉在西安,還參與省民教館組織的救亡宣傳,成立「西安實驗劇團」、「西安鐵血劇團」,自當導演和演員,演出了《不識字的母親》《黑地獄》等話劇。並編輯出版《老百姓報》,深受廣大群眾歡迎。
1941年8月,張寒暉因被國民黨監視迫害,來到了陝甘寧根據地,歷任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秘書長、戲劇委員會委員等職。1942年初,他來到延安。被任命為邊區文協秘書長兼組織部長。他用隴東民歌曲調又創作了著名的《軍民大生產》,這首久唱不衰歌曲後來也被收入到大型革命舞蹈史詩《東方紅》中。業餘時間進行音樂創作,寫下了秧歌劇多種及歌曲五十餘首。他的歌曲絕大部分是自己作詞,其中流傳最廣的有《松花江上》、《游擊樂》、《去當兵》、《為什麼要悲傷》、《紙之歌》,以及根據隴東民歌改編的《軍民大生產》等。[4]
1946年3月11日張寒暉在延安病逝,年僅45歲。他長眠於寶塔山麓,人們將他譽為與聶耳、冼星海齊名的人民藝術家。
張寒暉的一生,除《松花江上》、《軍民大生產》外,還創作了《游擊樂》、《去當兵》等70多首抗戰歌曲。為緬懷他的事跡,2002年,在紀念他百年誕辰之際,西安人民在他曾戰鬥過的地方——陝西師大附中校園裡,為他樹立了一座雕像。
音樂欣賞
歌曲《松花江上》 電影原聲[5]
戴玉強《松花江上》紀念九一八:今天,讓我們重溫《松花江上》,銘記歷史,勿忘國恥 [6]
廖昌永演唱《松花江上》,聲音高亢有力!不愧是優秀的男中音![7]
視頻
王宏偉含淚演唱歌曲《松花江上》,把我們帶入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參考資料
- ↑ 歌曲《松花江上》分析 2011-08-28上傳
- ↑ 抗戰歌曲《松花江上》簡譜 2018-12-22
- ↑ 。《松花江上》歌曲賞析
- ↑ 賞析《松花江上》
- ↑ 歌曲《松花江上》 電影原聲 2017年09月18日發布
- ↑ 戴玉強《松花江上》紀念九一八:今天,讓我們重溫《松花江上》,銘記歷史,勿忘國恥 2018年09月17日發布
- ↑ 廖昌永演唱《松花江上》,聲音高亢有力!不愧是優秀的男中音! 2015年08月22日發布
- ↑ 《松花江上》(鋼琴獨奏) 2018年03月28日發布
- ↑ 王傳越演唱: 《松花江上》 2017年03月08日發布
- ↑ 銘記歷史,珍愛和平!戴玉強、殷秀梅合唱《松花江上》 2018年10月31日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