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李柱(原龍巖地委副書記)

李周工作過的福建省龍巖地區地圖。

李柱(1922—1978),男,山西沁縣交漳村人。曾任漳源縣青救會秘書、靈石縣青救會主席兼縣工、農、青、婦聯合會宣傳部長、長汀縣革委會副主任、縣委副書記等職務、龍巖地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1978年因公殉職。[1]

龍巖市:龍巖市,又稱閩西,位於福建西部,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東臨漳州泉州,南鄰廣東梅州,西連江西贛州,北接三明。1997年5月撤地設市。

目錄

人物履歷

1938年參加抗日青年救國會,任青救會秘書。[2]

 
龍巖市:龍巖市行政中心。

193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8月任區青救會秘書。[3]

1940年至1941年,任漳源縣青救會秘書,參加武工隊,進行抗日宣傳工作。[4]

 
龍巖市:龍巖市火車站銅雕----《世紀之光》。

1941年至1942年由組織決定打入敵人內部,任敵工站工作員。[5]

1942年至1945年,在本縣先後任區青救會常委、主席及縣青救會幹事、委員、主席併兼縣工、農、青、婦聯合會宣傳部長。

1946年調任靈石縣青救會主席兼縣工、農、青、婦聯合會宣傳部長。

1947年至1949年3月調任太岳區黨校組織幹事、第三支部書記等職。

1949年南下福建,為最早組建福建省委組織部工作人員之一。

從1949年至1959年,先後歷任南下區黨委組織部組織幹事、福建省委組織部幹部幹事、福利科長、幹部科長、幹部處副處長、處長等職。1959年調任晉江地委常委、組織部長。

1960年閩西發生嚴重饑荒、人口非正常死亡嚴重,又帶領一批幹部到龍巖,任龍巖地委常委、組織部長。期間,從實際出發,積極支持旨在幫助群眾脫離饑荒的「三自一包」等措施,為帶領閩西廣大群眾走出困境做了貢獻。

1964年至1966年先後參加上杭長汀的社教工作,任上杭社教工作團辦公室主任、政治處長,長汀社教工作團黨委副書記兼工作團副團長。「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衝擊,身心備受摧殘。

1969年11月至1972年被安排在同寧縣成村公社洋中大隊蹲點,任工作組組長。

1972年後擔任長汀縣革委會副主任、縣委副書記。

1975年調任龍巖地委常委、組織部長。

1977年任龍巖地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

1978年5月2日因公不幸逝世,終年56歲。[6][7]

龍巖市簡介

龍巖市,又稱閩西,位於福建西部,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東臨漳州泉州,南鄰廣東梅州,西連江西贛州,北接三明。1997年5月撤地設市。

龍巖是內陸鄰海城市,是海峽西岸經濟區延伸兩翼、對接兩洲、拓展腹地的交通樞紐與重要通道。距龍巖市區城東2公里的翠屏山麓,有一處喀斯特溶洞,此洞因岩紋似龍而得名「龍巖洞」,龍巖市名由此而來,是中國唯一一個以「龍」字命名的地級市。龍巖市由屬部分古漳州北部轄地和屬部分古汀州轄地組成。

龍巖是中國革命老區和中央蘇區的組成部分,長征出發地之一,七個縣(市、區)均為中央蘇區縣,享有「二十年紅旗不倒」讚譽。

閩西是福建省最重要的三條大江――閩江九龍江汀江的發源地。曾經是遠古時代「古閩人」的天堂,是「閩越人」的祖籍地和「南海國」的國都所在地及其中心區域,是享譽海內外的客家祖地,是河洛人的祖居地之一。1997年5月撤地設市。

龍巖是漢族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起點和重要聚集地,全市有5個縣(區)是客家縣,有200多萬客家人,占全市人口75%。龍巖是國家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長汀被稱為「客家首府」,永定客家土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17年11月,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2018年4月2日,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支持新一批城市開展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名單,全國17座城市入選,龍巖名列其中。

2018年11月,入選中國城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