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曾昭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曾昭文 - 辛亥革命元老、中國同盟會創始人之一。

曾昭文(1883-1913),字可樓,河南新縣人。1904年,赴日本留學。其間接受民主思想,參加孫中山建立的興中會,聯繫各省同志,宣傳革命。

1905年8月,曾昭文參與籌備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並被推舉為中國同盟會東京總部執行部書記科書記。

1906年,曾昭文任中國同盟會河南分會會長。

1908年畢業回國後,歷任北京軍諮府科員、武昌起義副官長兼前敵總指揮、中華民國軍需總監、國民黨參議、河南省國民黨支部長等職。

1913年因病逝世。[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曾昭文

國籍: 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河南新縣

出生日期:1883年

逝世日期:1913年

職業:革命家

信仰:三民主義

人物簡介

曾昭文(1883-1913),字可樓,河南新縣人。二十世紀初,曾昭文從偏遠的大別山區走出,聞革命風氣之先,傾心於革命事業,積極參革命組織,努力宣傳革命思想,曾參籌劃中國同盟會的創建工作,組建了中國同盟會河南分會,並被推舉為會長。武昌起義後,積極投身於辛亥革命的洪流中,成為革命軍總司令黃興的得力助手,在長期的革命活動中孫中山、黃興等革命領袖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在革命事業中不辭辛苦,積極進取,努力追求民主的精神成為河南人民在辛亥革命時期的傑出代表。他為革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感染着的後世的人們。

個人履歷

光緒癸未年 (1883年) ,出生於河南光山縣新集鎮 (今屬新縣)。

1900年,獨自一人奔走省會開封,投靠親戚劉基敬

1903年進入河南高等學堂求學,深受革命之風薰陶,經常與具有新思想的愛國知識青年一起學習探討,在讀過《時務報》、《揚州十日》、《嘉定屠城記》等之後,極其憤慨滿清的殘暴,萌發了推翻腐朽罪惡的滿清政府的志向。在學堂積極宣傳革命思想,並聯合同學杜潛王北方諸人一起演說革命,被時人指為革命黨。

1904年,由北京練兵處考赴日本留學。先入振武學校,畢業後入日本陸地測量部學習測量。其間接受民主思想,參加孫中山建立的興中會,聯繫各省同志,鼓動革命。平時少言寡語,沉毅有膽略,與黃興深誠相契,與孫中山交友甚密。特別是與黃興關係相當密切,並在日後的國內革命戰鬥中成為黃興的得力助手。

1905年8月20日,興中會和華興會在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曾昭文是成立大會的籌備者之一,並被推舉為中國同盟會東京總部執行部書記科書記。

1906年,中國同盟會河南分會成立於日本東京,曾昭文任分會長。經曾昭文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的河南籍會員有陳伯昂李錦公劉積學杜潛等16人。孫中山先生說:"你們能夠革命,我是歡迎的。尤其你們直、魯、豫三省的人,忠誠、樸實、豪爽,多是豪俠之士。你們加入中國同盟會,我們更是歡迎。"

1908年畢業回國,在北京軍諮府任科員,暗負中國同盟會聯絡員的使命,與東京總部互通信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曾昭文隨同黃興宋教仁於28日到漢陽。黃興任革命軍戰時總司令,曾昭文為副官長,充前敵總指揮。北洋軍占領漢口,黃興欲投江以身殉革命,曾昭文抱阻掩護,撤回武昌。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黃興任陸軍總長,曾昭文任軍需總監。南北議和告成,袁世凱竊據臨時大總統,黃興為南京留守,時曾昭文為陸軍少將,協助黃興購辦軍火,接濟各處起義軍隊,準備二次革命。

5月26日,曾昭文、杜潛等20多名革命黨人,在《大中民報》刊登《河南社會黨通告》,宣布在開封設立事務所。

8月25日,中國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理事9人,參議30人,曾昭文出席並 與閻錫山張繼李烈鈞胡瑛沈秉堃溫宗堯陳錦濤陳陶遺莫永貞褚輔成松毓楊增新于右任馬君武田桐譚延闓張培爵徐謙王善荃姚錫光趙炳麟柏文蔚孫毓筠景耀月虞汝鈞張琴、[王傳炯]]、蔣翊武陳明遠一起被推舉為參議。

隨後不久,各省組織國民黨支部,河南推選曾昭文為支部長。

1913年8月,在天津病逝。靈柩運回故里,遺體葬於新集白果樹村。

人物事跡

童年生活

曾昭文出生於河南光山縣新集鎮 (今屬新縣),新集地處大別山腹地,這裡是河南和湖北的交界地帶,因位於鄂、豫兩省交通要道,且山高谷深,歷來為兵家所爭之地,明清以來逐漸發展成為光山南部重鎮(原屬光山縣)。據史書載,在咸豐年間前後,新集南通黃麻要道,百年來肩挑貿易之夫不絕於道,商業最盛,為光山第一富區。曾氏家族在當地屬於大戶,曾昭文父母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從小就聘請塾師,教曾昭文識文斷字,年幼的曾昭文聰穎過人,志向遠大。雖然平時寡言少語,但冷靜沉着,富有膽略。"年十三,塾師教之八股不學,塾師解館去,隨從一湖北老師學算學"。年少時便表現出一種不屑於章句之學的反抗精神。

學生時代

十七歲時,他獨自一人奔走省會開封,投靠親戚劉基敬。1903年進入河南高等學堂求學,當時由於八國聯軍侵華,北京慘遭侵略者破壞,清朝政府便把會試改在開封舉行,一時間全國各地文人志士匯集開封,許多宣傳革命思想的報刊書籍如《時務報》、《政藝通報》、《日本三十年維新史》、《法蘭西革命史》等,經革命黨人輸入河南,革命思想也在省城開封廣為傳開,此時在河南高等學堂求學的曾昭文深受革命之風薰陶,經常與具有新思想的愛國知識青年一起學習探討,在讀過《時務報》、《揚州十日》、《嘉定屠城記》等之後,極其憤慨滿清的殘暴,萌發了推翻腐朽罪惡的滿清政府的志向。同時看到當時國內政府腐敗,大臣們安於現狀,不思進取,而外國科技發達,技術先進,聯想到如果要使中國強大起來,首先要開啟民智,於是開始在學堂積極宣傳革命思想,並聯合同學杜潛、王北方諸人一起演說革命,被時人指為革命黨。

投身革命

1904年,曾昭文由北京練兵處考赴日本留學。先入振武學校,畢業後入日本陸地測量部學習測量。到日本後,少了國內封建勢力的種種束縛,且當時日本聚集了眾多革命志士,革命風氣很是濃厚,因此他如魚得水,很快融入革命新思潮之中,積極為革命事業奔走呼號,到處聯絡各省革命同志,在此期間他與許多革命志士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與黃興深誠相契,與孫中山交友甚密。特別是與黃興關係相當密切,並在日後的國內革命戰鬥中成為黃興的得力助手。此時曾昭文已經由一個大山深處的熱血青年蛻變成為一名英勇的革命戰士,開始活躍在為挽救民族危亡和建立民主共和國的辛亥革命的舞台上。

英年早逝

二次革命中,曾昭文因操勞過度,吐血發病。後入天津日本醫院就醫,於1913年8月病逝。靈柩運回故里時,從信陽火車站到新集,沿途弔祭者數千人。遺體葬於新集白果樹村。

曾昭文去世的消息傳出後,當時各界輿論都對此深表惋惜,陳伯昂在《辛亥革命若干史實》中寫道:"後聞曾昭文同志死於天津,使我如失燈塔,不勝悲傷。"

綜觀曾昭文的一生,他是一位意志堅定的革命者,一心追求民主共和,為了革命事業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當之無愧是辛亥革命時期河南革命志士的傑出代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