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製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明治製糖株式會社 |
---|
|
明治製糖株式會社(簡稱明糖)是一家曾經存在的製糖公司,於1906(明治39年)年設立,於二戰前的本社位在臺灣臺南州麻豆街(今臺南市麻豆區)、並在臺灣、北海道、樺太、滿州國、日本內地等地經營糖、酒精、紙漿、乳製品生產製造、鐵道運輸等事業。其旁系會社包含明治製菓、明治商店、河西鐵道、朝日牛乳、樺太製糖、極東煉乳、南投輕鐵、北陸製乳等會社,並且是台灣的四大製糖會社之一。
二戰後,明治製糖在台灣的資產由台灣糖業公司接收,改為「台糖第三區分公司」;日本內地的部分於1950年成立「明糖株式會社」,1952年改為「明治製糖株式會社」。明治製糖後因虧損,在1984年3月頂讓給大日本製糖,成為100%由三菱商事出資的子公司。1996年7月,與大日本製糖合併為「大日本明治製糖」。2021年4月,大日本明治製糖、三井製糖合併為「DM三井製糖控股株式會社」。
歷史
由於日本的企業界在日俄戰爭之後認為未來經濟看好,於是開始大舉對外投資,而臺灣的製糖業即成為了投資標的之一,明治製糖便是在此背景下成立。1906年12月,由澀澤榮一(任顧問)、小川䤡吉(任取締役社長)、相馬半治(任專務董事)、森村市左衛門、武井守正、淺田正文、植村澄三郎、山本直良等人發起,以資本金500萬圓成立明治製糖,並延攬多位臺灣總督府官員前來任職,如宮尾舜治、內田嘉吉等[1]。
1907年7月,明治製糖收購蔴豆製糖株式會社,開始從事粗糖製造。1908年12月,設立蕭壠工場。1910年11月,設立蒜頭工場。1911年3月,為了利用製糖的副產物──糖蜜,在設置蒜頭酒精工場;同年12月設立總爺工場。1912年1月,併購衛在川崎市的橫濱精糖株式會社,獲得川崎工場,並開始製造精糖。1913年7月,併購了位在南投街的中央製糖株式會社,獲得南投工場。1915年3月,在川崎工場新設立角糖工場。
1916年7月在戶畑市設置製造精糖的戶畑工場。1918年2月,將蕭壠工場的設備改為生產耕地白糖。1920年10月,併購位在臺中州溪湖莊的大和製糖株式會社,獲得溪湖工場。1922年1月,設置南投酒精工場,同年4月在戶畑工場設置角糖工場。1923年6月,併購了位在北海道清水日本甜菜製糖株式會社(附屬甜菜紙漿工場),明治製糖因此開始從事甜菜糖、紙漿和乳製品製造。1923年10月,併購位在神戶市的帝國製糖株式會社神戶精糖工場。1924年7月,將川崎工場改建成最新式的工場設施。為了擴張至中國的販售通路,在1924年7月於上海市設置生產精糖的明華糖廠。1925年2月,設置總爺酒精工場。1927年9月,併購東洋製糖株式會社,獲得了南靖工場、烏樹林工場。1930年4月,設立溪湖酒精工場。1935年7月,在北海道設立士別工場。1943年,合併臺東製糖,獲得卑南工場。
二次世界大戰後,明治製糖與大日本製糖、臺灣製糖、鹽水港製糖的在臺資產合併成「臺灣糖業公司」。在日本本土的資產則以明治製糖株式會社存續;並於1996年與大日本製糖合併成大日本明治製糖株式會社。
本社及東京事務所
明治製糖最初於1906年10月,在東京市日本橋區坂木町設立事務所,之後稱為「東京事務所」,同年11月在台灣台南市做箴街設立事務所。在台灣的事務所於1907年7月遷到蕭壠工場內,並將本社設置於此;之後隨總爺工場的興建,在1911年將本社搬到麻豆。東京事務所在1912年3月,搬到麴町區有樂町的三菱十五號館。東京事務所實際上是明治製糖主要金融、販售、行政調度等事務的中心,並管轄日本內地的精糖工場,也是社長工作及股東會召開的所在;台灣的本社則是負責統一管轄位在台灣的製糖及酒精工場。
影片
參考文獻
- ↑ 明治製糖株式會社 社業大要. 明治製糖株式會社. 193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