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新都桂湖森林廣場

新都桂湖森林廣場(一角))原圖鏈接來自 馬蜂窩 的圖片

新都桂湖森林廣場位於天府大道南延線,毗鄰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南上有市政府擬搬遷新址,向北兼具領事館--磨子橋科技文化區所帶來的高效經濟價值,更處未來成都一號地鐵線出口10米之遙的強力優勢,在占據今天的重要地位的同時,更賦有未來交通時空強權。

桂湖森林廣場在四川省成都市的新都區城西南,桂湖森林廣場位於新都城區西郊,距成都18公里。出蓉城北門,沿新建成綿高速公路過天回鎮、三河場不遠,進入新都城區,就可見到樓台掩映,花木扶疏,小巧別致,環境幽雅,具有典型的江南園林風貌的「川西第一湖」。它面積4萬平方米,水面約2萬平方米。是明代狀元、著名學者楊升庵的舊居,以環湖遍植桂樹而得名。園內有升庵祠,陳列楊升庵的著作100餘種,4000多卷。內有著名作家艾蕪、著名抗日將領王銘章之墓和毛澤東主席最喜愛的秘書田家英之像。

目錄

規模建造

桂湖森林廣場在建造中,根據原有地形地物,包括樹木竹林,都加以改造利用,它保留了長達一千米的飲馬河(即清源河)。河道及其自然景色,把大片低溫地改造成人工湖,將鑿湖之土壘成山丘,形成錯落有致的島嶼和優美流暢的湖岸線,桂湖森林廣場占地208畝,其中水面82畝。湖上的建築,吸取國內園林建築[1]藝術之精華,結構巧妙,工藝精美,樓、閣、亭、榭各式屋面全施以綠色琉璃瓦,平橋、拱橋、曲橋等各式橋樑多採用漢白玉花崗石,顯示了昔日宮廷園苑的豪華氣派。新桂湖於1988年對外開放,1992年初具規模,是鑲嵌在四川歷史文化名城新都的又一顆的明珠,是展現在成都平原上的又一處山水俱佳、建築典雅的園林勝境、旅遊名區。

桂湖公園的大門石獅雄鎮,宏偉壯觀,門匾為原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所書;門聯五副,分別由楚圖南、楊超題和周虛白、黃稚荃、趙蘊玉撰書。進門,碧草凝翠、竹樹交蔭、群芳爭艷、蟬鳥諧鳴,充滿了新建園林的生機。經過雅致的茶廳,踏着平鋪的石每項,即來到湖畔的一組建築群「沁春園」。園內的主體建築為一座大型舫居,形如北京頤和園的石舫,有匾曰「逍遙遊」,為我國佛教高僧遍能法師所書,取戰國著名哲學家莊子的名篇《逍遙遊》為舫居之名。這座舫居狀如古代遊船,上下兩層,可供遊玩。

沿湖而行,湖岸迂迴,道路彎曲。路左有溪流、港灣、花圃,路右則為土丘、樹林、河岸。飲馬河迤邐而南,流水淙淙。據說,三國時代蜀漢將士們常在這裡飲馬,此事雖不見經傳,但從附近的名勝古蹟彌牟八陣圖、軍屯鎮和馬超墓看來,「飲馬」的傳聞是有其依據的。

園內風景

桂湖小巧玲瓏,湖畔有楊柳樓、澄心閣、香世界、抗秋、綠漪亭和成林的桂花樹,每逢中秋時節,荷花滿塘,桂蕊飄香,一年一度的桂花會在這裡舉辦。

此外,中山堂存有清代刻的唐宋以來大書法家墨跡石碑[2]105件。明代狀元新都人楊升庵,曾在他的花園中,「沿堤遍種桂樹」,於是有了新都桂湖。

受其影響,新都人種桂蔚然成風,每年中秋前後,桂蕊飄香,到此游湖賞桂遊人絡繹不絕,形成一年一度的桂花節。

艾蕪墓景點

在飲馬河畔,距學士堰遺蹟不遠的翠竹叢中,為新修的艾蕪墓。艾蕪(1904~1992),原名湯道耕,新都區清流鎮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艾蕪墓由紅砂巨石壘成,上端矗立着他的半身青銅塑像。身後的碑文記載着他的生平;胸前的碑面上「艾蕪之墓」四個字,由當代文壇泰斗巴金手書。墓前端有一塊正方形大理石,上部刻着艾蕪的一段座右銘:「人應像一條河一樣,流着,流着,不住地向前流着;像河一樣,歌着,唱着,歡樂着,勇敢地走在這條坎坷不平、充滿荊棘的路上。」下部嵌着一束銅質山茶花。座右銘、大理石、山茶花,寄寓着這位南行作家、流浪文豪不平凡的一生。

天香園景點

艾蕪墓後百餘米處,即是桂湖森林廣場最大的建築群「天香園」,取唐代詩人宋之問「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詩意。此園位於桂湖公署中心,四周綠草如茵,漢白玉雕人物、動物點綴其間。其主體建築為高約30米的樓閣,聳立雲端,故名雲外樓。此樓座南向北,正面臨湖,樓下有高達6米的石台基,如基裝以漢白玉雕花勾欄,勾欄全長180米,共有欄板108塊,雕着108種花卉,不僅有專供觀賞的四季名花,還有黃瓜絲瓜、苦瓜等農家果蔬之花,千姿百態,競相爭妍。台基前32級踏跺中間的紅砂石御路上,刻着「九龍戲珠」圖案,九條龍游於雲水之間,神氣活現,刻技精湛。雲外樓為正方形五層建築,中有螺旋狀梯步可登,其匾額懸於最高樓檐下,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長啟動先生所書。佇立樓頭,憑欄遠望,桂湖的水色天光及香城的遠山近景盡收眼底。

雲外樓臨水處,建有二水榭,東曰「迎暉」,西曰「步月」。樓之左右及後面,均有迴廊環護,結構奇巧,木雕精美,樓西還有一座重檐攢尖頂八角涼亭,名叫南亭。南亭,唐代園林建築名,在新都城南,唐代詩人張說有《新都南亭送郭元振、盧崇道》詩。當代一位有學者從詩句「竹徑女蘿蹊,蓮洲文石堤」考證,桂湖是在唐代南亭的基礎上建成的,故留南亭之名以懷勝跡。樓東不遠處有「浮光閣」,取宋代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浮光耀金」之意,匾額為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所書。此閣為三層,高約15米。樓、亭、閣並排而立,互為呼應,優美和諧。

下雲外樓,過七曲白玉橋,經兒童遊樂場,穿巨石壘成的門洞,有路通往升庵桂湖。沿桂湖公園西行,右有蔥鬱的桂樹林,蜿蜒的石城牆,左有碧綠如茵的草坪,浮於水間的芙蓉島及其它小島。湖面上,從船塢發出的各式遊船,穿橋拍浪,自在往還。遊人們憩息於樹蔭下、亭台間、港灣內,一股股涼風吹來,真感到愜意。憶及升庵先生「君來桂湖上,湖水生清風」的詩句,更使人心曠神怡。進而聯想到桂湖的過去和今日,展望看桂湖的將來……

古代遺蹟

往事越千年,勝跡涉難稽。桂湖森林廣場飲馬河上卻實實在在還有一座五百年前的古堰遺蹟。這座堰是明代首輔大學士楊升庵的父親楊廷和捐資修築的一處農田水利工程。它年復一年,引水灌田,造福桑梓,農鄉百姓不忘其德,故沿稱此堰為學士堰。學士堰下游數百米處的新都城南門橋,即是楊升庵祖父楊春為便利城鄉來往而捐資修建的清源橋。它將遷建於桂湖森林廣場境內,作為飲馬河上的新景點。

視頻

新都桂湖森林廣場 相關視頻

新都桂湖森林廣場荷花池,花期已過,只能看看荷葉
新都桂湖森林廣場迎春花台

參考文獻

  1. 中國傳統園林建築——台,搜狐,2017-10-20
  2. 古代石碑的功能與作用 ,搜狐,201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