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位於成都市武侯區武侯祠大街231號,是中國一座君臣合祀祠廟和較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及蜀漢英雄紀念地,也是全世界影響較大的三國遺蹟博物館,享有「三國聖地」之美譽。成都武侯祠是西晉末年為紀念諸葛亮而建,現是紀念劉備、諸葛亮等蜀漢英雄人物廟宇所在,現占地15萬平方米(230畝),由三國文化遺產保護區、三國文化體驗區(即西區,原南郊公園)和錦里民俗區三部分組成。

目錄

基本介紹

武侯祠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肇始於公元223年修建劉備惠陵時,它是中國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廟和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及蜀漢英雄紀念地,也是全國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蹟博物館。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評選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武侯祠(漢昭烈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1],國家一級博物館。成都武侯祠現占地15萬平方米,由三國歷史遺蹟區(文物區)、西區(三國文化體驗區)以及錦里民俗區(錦里)三部分組成,享有「三國聖地」的美譽。

景點景觀

武侯祠大門

屋頂為硬山式,磚木結構,用中柱分心,隔成內外兩間。大門中開,拾階而上,仰視朱紅大匾,「漢昭烈廟」幾個金色大字映入眼帘,令人肅然起敬。大門前左、右兩側,各有一尊高2.7米的石獅,為祠宇增加了許多威嚴的氣氛。位於大門中軸線外有照壁一座,古樸而典雅。照壁既是武侯祠主體建築的前導,也給武侯祠平添了深邃和含蓄。照壁兩側的大榕樹蓊鬱蒼翠,猶如一對忠誠的衛士,拱衛着祠廟。

諸葛亮殿

該殿為單檐歇山式頂,磚木結構,平面呈長方形,梁架式木結構。殿前石砌台階,素麵石欄杆,望柱上石刻動物;殿前檐柱8根,上有雕花撐弓。金柱之間均置蛛網花格門,以別內外;地勢略高,使殿堂增加肅穆感。屋頂上蓋筒瓦,採用重脊和飛檐翹角,並嵌瓷片碎瓦,上塑動物花草,工藝精緻。室內採取砌上明造作法,使整個建築顯得高朗、明快、簡樸,以體現諸葛亮「淡泊、寧靜」的精神風範,表現了建築師獨特的匠心。該殿為紀念諸葛亮的主要場所,故歷代名人題詞、匾額、楹聯甚多,其中以清人趙藩撰寫的楹聯「攻心聯」最為着名。殿內供奉諸葛亮和他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的貼金泥塑像,均高2米餘。諸葛亮羽扇綸巾,神情超凡脫俗。

惠陵

惠陵即劉備陵,由照壁、山門、神道、享堂等組成,依次排列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照壁立於墓前,之後為山門,上懸「漢昭烈陵」匾,後接神道,直通享堂。殿內高懸「千秋凜然」四字匾額。其後為闕坊,正中嵌墓碑,上刻楷書「漢昭烈皇帝之陵」七字。闕坊後為墓冢,現存封土高12米,墓牆周長180米,墓冢周圍有灰色磚牆環繞,磚牆外為紅牆夾道,可由此至諸葛亮殿。史書記載惠陵為夫妻三人合葬墓,不僅葬有劉備,還有他的兩位夫人,即先於劉備去世的甘夫人和劉備去世後22年病逝的吳夫人(蜀漢名將吳懿的妹妹)。惠陵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保存非常完好,從未被盜和發掘。

古柏森森

柏樹是武侯祠一個重要的標誌,進門即可見到。舊時武侯祠中有兩株古柏,枝繁葉茂,相傳為諸葛亮親手種植,名叫「雙文柏」。只是由於環境的變化,古柏早已不見蹤影,但後人仍不斷增種柏樹,以延續武侯祠的傳統。現在武侯祠的柏樹,多是近年栽種。今天所能見到的除了柏樹,武侯祠內還有許多銀杏、杜鵑、海棠、茶花、玉蘭、臘梅等名貴花木。

盆景園

武侯祠內園林以輔助祠內建築設施,共同構成了一處氣勢恢宏、莊嚴肅穆的園林式博物館。園內配置多種川派盆景盆栽和地栽樁頭,包括川派盆景特有的貼梗海棠、金彈子、銀杏及梅花等古稀樁頭,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觀賞性。 川派盆景有着極強烈的地域特色和造型特點。其樹木盆景,以展示虬曲多姿、蒼古雄奇特色,同時體現懸根露爪、狀若大樹的精神內涵,講求造型和製作上的節奏和韻律感,以棕絲蟠扎為主,剪扎結合,其山水盆景以展示巴蜀山水的雄峻、高險,以「起、承、轉、合、落、結、走」的造型組合為基本法則,在氣勢上構成了高、懸、陡、深的大山大水景觀。

劉備殿

在武侯祠的所有建築中,劉備殿最高,建築也最為雄偉壯麗。劉備殿高大宏敞,正中供奉着3米高的蜀漢皇帝劉備的貼金泥塑坐像,諸多子孫中只有城破死節的皇孫北地王劉堪左側配祀。據說建廟之初原有「阿斗」劉禪配祀,但在宋、明二代被毀,原因就在於劉禪昏庸無能,破國降晉後竟又「樂不思蜀」,遠不如「寧可玉碎,不可瓦全」的北地王劉堪深得民心。劉備殿的東偏殿供奉着夜讀春秋的大將關羽,身後是手把青龍偃月刀的周倉和關羽的義子關平,西偏殿供奉着張飛,身後是張苞等人。顯然這是「桃園結義」定下的名分──同是五虎上將的趙子龍、馬孟起和黃漢升卻只有在過廳內盡人臣之禮了。劉備殿後即是過廳,兩廊各有清代民間藝人製作的真人大小的塑像14尊,塑像前都有一塊小石碑,鐫刻着功臣的生平傳略。

劉備墓

諸葛亮殿西側是劉備墓,史稱「惠陵」。由諸葛亮親選寶地,葬劉備於此。《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八月,葬惠陵」。據 《諡法》,「愛民好與,曰『惠』」,故名劉備墓稱「惠陵」。陵墓中還合葬有劉備的甘、吳二位夫人。劉備墓前有清乾隆年間所立「漢昭烈皇帝之陵」石碑,陵墓建築 木牌由照壁、柵欄門、神道、寢殿等組成。陵前有規模較小的神道為清代所建。惠陵與武侯祠主要建築一樣亦為 坐北朝南,緊鄰在漢昭烈廟與武侯祠西側。與武侯祠之間有紅牆夾道相連。成都武侯祠的字畫、對聯甚多,其中的現代書法家沈尹默書寫的《隆中對》最引人注目。武侯祠還有岳飛手書的諸葛亮《出師表》刻石。

南郊公園

2003年12月,原成都市南郊公園合併為武侯祠園林區。南郊公園原系民國時期四川省主席、抗戰時期第七戰區司令長官劉湘墓園。始建於1938年至1942年,400米的中軸線縱貫南北,石牌坊大門、三洞門、四方亭、薦馨堂、墓室等,是西南地區惟一一座北方陵園建築群。

錦里古街

傳說錦里曾是西蜀歷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業氣息的街道之一[2],早在秦漢、三國時期便聞名全國。今天的錦里作為武侯祠博物館的一部分,占地300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14000餘平方米,街道全長550米。錦里依託成都武侯祠,以秦漢、三國精神為靈魂,明、清風貌作外表,川西民風、民俗作內容,擴大了三國文化的外延。在這條街上,濃縮了成都生活的精華:有茶樓、客棧、酒樓、酒吧、戲台、風味小吃、工藝品、土特產,充分展現了四川民風民俗的獨特魅力。

三義廟

三義廟現,初名三義祠,清康熙初年由四川提督鄭蛟麟始建。乾隆四十九年(1784)因焚香引起大火被毀,乾隆四十九年(1787)重建,道光二十二年(1842)又曾全面修葺。現在所見建築和匾聯主要是道光年間的遺存。其建築為混合結構,面積569㎡,四造五殿,規模宏大。後漸坍圮,僅存少量建築尚完好,1981年被公布為成都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因城建需要三義廟由提督街遷建到武侯祠內。

三絕碑

本名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在武侯祠大門至二門之間的東側碑亭中。碑高367厘米,寬95厘米,厚25厘米、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刻建。由唐代宰相裴度撰文,書法家柳公綽(柳公權之兄)書寫,石工魯建鐫刻。裴文、柳書、魯刻,三者俱佳,所以後世譽為三絕碑。一說三絕指諸葛亮的功績、裴度的文章、柳公綽的書法。碑陽、碑陰、碑側遍刻唐、宋、明、清時代的題詩、題名、跋語。

視頻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相關視頻

武侯祠博物館一天游告訴你門票值不值
三國聖地武侯祠,國家一級博物館,來成都必游的景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