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感冒藥浴療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感冒藥浴療法 是中醫外治法之一,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中藥煎水、濾渣,選擇適當溫度,通過對皮膚、經絡、穴位的刺激和藥物的透過皮膚吸收,達到物理及藥理效應。並通過藥浴由表至裡,使全身疏通,毛竅開放,以祛風除濕、溫經散寒、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祛除病邪,恢復人體正常機能。藥浴藥方與內服藥一樣,需要根據病情、體質等辨證,選用艾葉生薑柴胡等不同藥方,裝袋備用,使用時,將藥物放入清水中煎煮,然後濾出藥液加清水配製,保持藥液溫度在38℃至40℃,每天洗浴1次,1次15至25分鐘,可根據兒童的耐受能力適當調節水溫和藥量,以達到出汗為佳。[1]

藥浴歷史

藥浴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中國最早記載藥浴療法的典籍是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醫書《五十二病方》,其中就有治嬰兒癲癇的藥浴方。《禮記》中講:「頭有瘡則沐,身有瘍則浴。」此書距今已有2千多年的歷史。

晉代著名道醫葛洪寫過《肘後備急方》,記載有用藥浴急救的方法:「救卒死而四肢不收,矢便者。馬屎一升,水三斗,煮取二斗以洗之。」另外,這本書還有多種藥浴的方法如用酒洗、醋洗、黃柏洗等,「若有息肉脫出,以苦酒(醋)三升,漬烏梅五枚以洗之」,用酸湯外洗,大約是用於痔瘡與脫肛。唐朝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描寫楊貴妃就提到「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漢代名醫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也提到百合洗方:「以水二升,漬百合一宿,洗身。洗畢食煮餅。勿以鹽豉。」是治療百合病(心煩、精神恍惚等)的方法。

元代周達觀在《真臘風土記》中記有:「國人尋常有病,多是入水浸浴及頻頻洗頭便自痊可。」可見當時藥浴已成為當時醫生和百姓常用的一種治病方法。[2]

藥浴藥方

  • 香薷蘇葉厚朴藿香各12克,羌活、淡豆豉各10克。將上藥水煎兩次,取汁3000毫升,擦浴全身,每次10~20分鐘,每日兩次,每日換藥一劑,病癒即止。此方適用於暑濕感冒。。[3]

影片

by YouTube 【看中醫】地骨皮枸杞葉藥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