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艾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如需專業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艾葉(中草藥材)

艾草(學名:Artemisia argyi H. Lév. & Vaniot),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株有濃烈香氣。莖單生或少數,褐色或灰黃褐色,基部稍木質化,上部萆質,並有少數短的分枝,葉厚紙質,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基部通常無假託葉或極小的假託葉;上部葉與苞片葉羽狀半裂、頭狀花序橢圓形,花冠管狀或高腳杯狀,外面有腺點,花葯狹線形,花柱與花冠近等長或略長於花冠。瘦果長卵形或長圓形。花果期9-10月。全草入藥,有溫經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艾葉曬乾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分布於亞洲及歐洲地區。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艾草

拉丁學名:Artemisia argyi H. Lév. & Vaniot

別稱:冰台、遏草、香艾、蘄艾、艾蒿、艾﹑灸草﹑醫草﹑黃草﹑艾絨等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菊亞綱

目:菊目

科:菊科

亞科:管狀花亞科

屬:蒿屬

種:艾草

二名法:Artemisia argyi

命名者及年代:H. Lév. & Vaniot, 1910

英文名稱:Chinese mugwort

藥理介紹

依據《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

  • 名醫別錄》:艾葉,生田野。三月采,暴干作煎,勿令見風。
  • 本草圖經》:艾葉,舊不着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處處有之。以復道者為佳。雲此種灸百病尤勝。初春布地生苗,莖類蒿而葉背白,以苗短者為佳。采葉暴干,經陳久方可用。
  • 綱目》:艾葉,《本草》不着土產,但云生田野,宋時以湯陰、復道者為佳,四明者圖形,近代惟湯陰者謂之北艾,四明者謂之海艾。自成

各種名稱

  • 中文名:艾葉
  • 拼音名:ài Yè
  • 英文名:Argy Wormwood Leaf, Ai Ye, Aiye, Argyi Leaf, Chinese mugwort leaf, Folium Artemisiae Argyi, Artemesia,ARTEMISIA ARGYI,

Artemisia leaf,Artemisiae Argyi Folium,Chinese mugwort leaf,dried leaf of artemisi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 [A. argyi Levl. Et Vant. Var .incana Pamp.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艾的葉。

採收和儲藏

培育當年9月,第2年6月花未開時割取地上部分,摘取葉片嫩梢,曬乾。

原形態

: 多年生草本,高50-120cm。全株密被白色茸毛,中部以上或僅上部有開展及斜升的花序枝。葉互生,下部葉在花期枯萎;中部葉卵狀三角形或橢圓形,長6-9cm,寬4-8cm,基部急狹或漸狹成短或稍長的柄,或稍擴大而成托葉狀;葉片羽狀或淺裂,側裂片約2對,常楔形,中裂片又常三,裂片邊緣有齒,上面被蛛絲狀毛,有白色密或疏腺點,下面被白色或灰色密茸毛;上部葉漸小,三裂或不分裂,無柄。頭狀花序多數,排列成復總狀,長約3mm,直徑2-3mm,花後下傾;總苞片形;總苞片4-5層,邊緣膜質,背面被綿毛;花帶紅色,多數,外層雌性,內層兩性。瘦果常幾達1mm,無毛。花期7-10月。

生境分布

  • 生態環境:生於荒地林緣。
  • 資源分布:分布於全國大部分地區。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耐旱,耐蔭。以疏鬆肥沃、富含腐殖質的壤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

用分株繁殖。3-4月挖掘株叢,分株栽種,按行株距33cm×33cm開穴,每穴栽3-4株,填土壓實,澆水。

田間管理

每年中耕除草,施肥2-3次,可結合收穫後進行,一般在5、7、9月,施肥以人畜糞肥為主。栽培3-4年後,老株要重新栽種。

性狀

性狀鑑別

葉皺縮,破碎,有短柄。完整葉片展平後呈卵狀橢圓形,羽狀溶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邊緣有不規則粗鋸齒,上表面灰綠色工深黃綠色,有稀疏的柔毛及腺點,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絨毛。質柔軟。氣清香,味苦。

以葉厚、色青、背面灰白色、絨毛多、質柔軟、香氣濃郁者為佳。[1]

顯微鑑別

中藥材炒艾葉原圖鏈接
  • 粉末特徵:綠褐色。
    • 非腺毛有兩種:一種為T字形毛,頂端細胞長而彎曲,兩壁不等長,柄2-4細胞;另一種為單列性非腺毛,3-5細胞,頂端細胞特長而扭曲,常斷落。
      • 腺毛表面觀呈鞋底形,由4或6細胞相對疊合而成,無柄。
        • 草酸鈣簇晶直徑3-7μm,存在於葉肉細胞中。

化學成份

  • 艾葉含揮髮油0.45%-1.00%,從中鑑定出:2-甲基丁醇(2-methylbutanol),2-已烯醛(2-hexenal),順式-3-已烯-1-醇(cis-3-hexene-1-ol),三環烯(TCMLIBicyclene),α-側柏烯(α-thujene),α-蒎烯(α-pinene),樟烯(camphene),香檜烯(sabinene),β-蒎烯(β-pinene),1-辛烯-3-醇(1-octen-3-ol),2,4(8)-對-孟二烯[2,4(8)-pinthadiene],對-聚傘花素(p-cymene),1,8-桉葉互(1,8-cineole),γ-松油烯(γ-terpinene),蒿屬醇(artemisia alcohol),α松油烯(α-terpinene),二甲基蘇合香烯(dimethylstyrene),樟腦(camphor),龍腦(borneol),異龍腦(dioborneol),4-松油烯醇(terpinen-4-ol),對-聚傘花-α-醇(p-cymen-α-ol),α-松油醇(α-ter-pineol),順式辣薄荷醇(cis-pieritol),馬革命草烯酮(verbenone),桃金娘醇(myrtenol),反式瓿薄荷醇(TCMLIBans-piperitol),反式午葦醇(TCMLIBans-carveol),順式-香葦醇(cis-carveol),乙酸-順式-3-已烯醇酯(cis-3-hexenyl acetet),對-異丙基苯甲醛(p-isopropyl-benzaldehyde),葛縷酮(carvone),香葦烯酮(carvenone),紫蘇醛(perillaldehyde),乙酸龍腦酯(bornyl acetate),紫蘇醇(perilla-al-cohol),香荊芥酚(carvacrol),丁香油酚(eugenol),(王古)(王巴)烯(copaene),β-波旁烯(β-borbonene),β-檻香烯(β-elemene),甲基丁香油酚(methyleugenol),反式-丁香烯(TCMLIBans-caryophyllene),β-金合歡烯(cis-β-farnesene),葎草烯(humulene),β-橄欖烯(β-maaliene),反式-β-金合歡烯(TCMLIBans-β-farnescene),β-芹子烯(β-selinene),γ-衣蘭油烯(γ-muurolene),γ-欖香烯(γ-elemene),α-衣蘭油烯(α-muurolene),丙酸橙花醇酯(neryl propionate),ξ-蓽澄茄烯(ξ-cadinene),丁香烯氧化物(caryophylleneoxide),嗽叭醇(ledol),十五烷醛(pentadecanal),六氫金合歡烯基丙酮(hexehydroarnesylacetone),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phthalate),棕樣酸(palmitic acid)等60種成分,
艾葉粉原圖鏈接
  • 另據報道,從山東嶗山產野生艾蒿葉的揮髮油中,複寫出34種成分,其中含量較高的:棕檬烯(limonene),香檜烯,α-及β-蒎烯,乙酸龍腦酯,順式-β-金合歡烯,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1,8-桉葉素,α-松油烯,異戊基環已烯(isopentylcy-clohexene),龍腦,4-松油烯醇,順式-辣薄荷醇(cis-piperitol),香茅醇(ciTCMLIBonellol),α-金合歡烯-4-醇-4-醇(oct-7-en-4-ol),甲基異丙基苯(methylisopropyl benzene),1,8-桉葉素,水合樟烯(camphene hydrate),1,4-桉葉素(1,4-cineole),樟腦,龍腦,4-松油烯醇,α-松油醇,反式-香葦醇,葛縷酮,紫蘇醛,乙酸龍腦酯,丁香油酚,α-金合歡烯,嗽叭醇,2-N-丙基1,3-二氧戊環(2-N-propyl-1,3-dioxolane),α-水芹烯,芳樟酸,2-四氫吡喃甲醇(2-hydroxy methyl teTCMLIBahydropyran),優葛縷酮(eucarvone),順式豆薄荷醇,蒿屬酮(artemisia ketone),辣薄荷酮(piperitone),異辣薄荷酮(isopipe-ritenone),馬鞭草烯酮,2,6,6-三甲基-2,4環庚二烯酮(2,6,6-TCMLIBimethyl-2,4-cycloheptadien-1-one),α-薑黃烯(α-curcumene),二氫獼猴桃內酯(dihydroacinidiolide),羽毛柏烯(widdrene),2,2-二甲基-3-苯基丙酸乙烯酯(vinyl2,2-dimethyl-3-henyl-propi-onate)等32個成分[3]。葉還含黃酮類成分:5,7-二羥基-6,3,4-三甲氧基黃酮(eupatilin),5-羥基-6,7,3,4-四甲氧基黃酮(5-hydroxy-6,7,3,4-teTCMLIBamethoxyfloxyflavone)[4],成分:柳杉二醇(cryptomeridiol)[5,6],魃蒿內酯(yomogin)[5,7],1-氧代-4β-乙酰氧基桉葉-2,11(13)-二烯-12,8β-內酯[1-oxo-4β-acetoxyeudesma-2,11(13)-dien-12,8β-olide],1-氧代-4α-乙醇氧基桉葉-2,11(13)-二烯-12,8β-內酯[1-oxo-4α-acetoxyeudesam-2,11(13)-dien-12-8β-olide][5];三萜類成分:α-及β-香樹脂醇(amyrin),無羈萜(friedelin)[5],α-及β-香樹脂醇的乙醇酯(amyrin acetate),羽扇烯酮(lupenone),粘霉烯酮(gluctinone),羊齒烯酮(fernenone),24-亞甲基環木菠蘿烷酮)(24-methylenecycloartanone),西米杜鵑醇(simiarenol),3β-四氧基-9β,19-環羊乞求甾-23(E)烯-25,26-二醇[3β-methoxy-9β,19-cycolanost-23-25,26-diol];其他成分: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5],棕櫚酸乙酯(ethyl palmitate),油酸乙酯(ethyl oleate),亞油酸乙酯(ethyl linoleate),反式的苯亞甲基丁二酸(phenylitaconic acid)[8]以及鎳、鈷、鋁、鉻、硒、銅鋅、鐵、錳、鈣、鎂等元素[9]。

藥理作用

抗菌作用

  • 艾葉在體外對炭疽桿菌、α-溶血鏈球菌、B-溶血鏈球菌、白喉桿菌、假白喉桿菌、肺類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檸檬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葡球菌、枯草桿菌等10種革蘭氏陽性嗜氣菌皆有抗菌作用。艾葉油4×10(-3)濃度(試管法),對肺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鏈球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福氏痢疾桿菌等有抑菌作用。以野艾葉、艾條或艾絨煙熏,可用於室內消毒,與蒼朮或與菖蒲及雄黃或與蒼朮、雄黃、白芷等混合煙重,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白喉桿菌、傷寒及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枯草桿菌、產鹼桿菌以及結核桿菌(人型H37RV)均有殺滅或抑制作用。艾條煙熏尚能減少燒傷創面的細菌。豚鼠結核經艾灸治療後,疾病進展較慢,病變較輕,尤以病程後期更明顯;此外還能增強網狀內皮細胞的吞噬反應,但所增強的程度不如動物獲得免疫性時那樣顯着;豚鼠網狀內皮系細胞的吞噬機能與內臟的結核病變是一致的,當肝、脾受到疾病的損害時,吞噬機能即下降。
  • 以小野艾葉煙熏,對於多種致病真菌也有抑菌作用。小野艾水浸劑及煎劑,在試管內對多種致病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野艾的水煎劑,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α-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白喉桿菌、宋內氏痢疾桿菌、傷寒及副傷寒桿菌、霍亂弧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

抗真菌作用

艾葉煎液對皮癬真菌的抑菌作用最為微弱(與黃連、黃芩等煎液相比較),在15%濃度時堇色毛癬菌,開始呈抑制,30%濃度時除絮狀表皮癬菌、足跖毛癬菌及白色念珠菌依然發育外,其它為許蘭氏黃癬菌、許蘭氏黃癬菌蒙古變種、狗山芽胞癬菌、同心性毛癬菌、紅色毛癬菌、鐵鏽色毛癬菌、堇色毛癬菌等均停止發育。曹紅烈等亦證明艾葉的水浸劑(1:4),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羊毛狀小芽胞癬菌、紅色表皮癬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同時,孫迅又測定艾葉煙熏法對許蘭氏黃癬菌、許蘭氏黃癬菌蒙古變種、同心性毛癬菌、堇色毛癬菌、紅色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鐵鏽色小芽胞癬菌、足跖毛癬菌、趾間毛癬菌、狗小芽胞癬菌、石膏樣毛癬菌、申克氏胞於絲菌、斐氏釀母菌等致病性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明顯抗菌作用。

平喘作用

  • 艾葉油能直接鬆弛豚鼠氣管平滑肌,也能對抗乙酰膽鹼、氯化鋇和組織胺引起的氣管收縮現象;並增加豚鼠肺灌流量。艾葉油0.5ml/kg灌胃對乙酰膽鹼-組胺混合液噴霧法致喘豚鼠有抑制作用,艾葉油2×10(-4)ml/kg對豚鼠離體氣管有鬆弛作用,並能對抗乙酰膽鹼、氯化鋇引起的收縮。艾葉油加吐溫-80製成的混懸液能抑制肺組織釋放慢反應物質(SRS-A);具有直接拮抗慢反應物質的作用,並能抑制肺組織和氣管平滑肌釋放慢反應物質;豚鼠以艾葉油一次灌胃後,肺組織內慢反應物質含量降低不明顯。1981年有人從艾葉平喘作用較強的中沸點油中分離得到二個平喘作用較強的單體,即α-萜品烯醇和反式-香葦醇;動物實驗表明其平喘作用比艾葉油強。艾葉油中分離得的萜品烯醇-4240-300mg/kg灌胃或噴霧給藥,α-萜品烯醇80-120mg/kg灌胃,均能對抗組胺與乙酰膽鹼引起的豚鼠哮喘,另兩成分反式香葦醇(TCMLIBanscarveol)與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也顯示有平喘作用。1%α-萜品烯醇吸入,對組胺引發的豚鼠氣喘有抑制作用,並可對抗卵白蛋白致敏、攻擊引起的豚鼠肺機械功能的改變。
  • 野艾浸劑對豚鼠支氣管有舒張作用。

利膽作用

取艾葉油膠囊,用2%葉溫配成混懸液(每1ml含艾葉油75μl)。大鼠0.8ml/100g和0.3ml/100g十二指腸注射給藥,分別為艾葉油一組和二組。陽性對照組用去氫膽酸(DHC),每片0.25g,配成20%混懸液,0.3ml/100g,十二脂腸給藥。四氯化碳中毒組:用四氯化碳1ml/kg灌胃1次,中毒24小時作利膽實驗,用艾葉油0.3ml/100g十二指腸給藥。對照組用2%吐溫0.3ml/100g十二指腸給藥。小白鼠分3組,艾葉油組,0.2ml/10g十二指腸給藥。去氫膽酸組,5%去氫膽酸0.2ml/10g十二指腸給藥。生理鹽水組,0.2ml/10g十二指腸給藥。實驗結果:艾葉油混懸液0.8ml/100g使正常大鼠膽汁流量增加91.5%,與給藥前比較有極顯着性差異;0.3ml/100g組使正常大鼠膽汁流最增加89%,與藥前比較有極顯着性差異;去氫膽酸組使大鼠膽汁流量增加83.2%;四氯化碳中毒組大鼠膽汁流量也有明顯增加,與正常大鼠比,利膽作用減弱,維持時間短;2%吐溫對膽汁流量無明顯影響。艾葉油對小鼠也有明顯的利膽作用,使其膽汁流量增加26%。

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艾葉中β-谷甾醇和5,7-二羥-6,3',4',-三甲氧基黃酮,它們對抑制血小板聚集有顯着作用。溫瑞興等研究了艾葉的炮製方法。不同產地的艾葉及其有效成分對血小板聚集率的影響,結果表明,艾葉的不同炮製品對血小板聚集率的作用各異。炮製方法對實驗結果影響很大,不同方法的炮製產品其實驗結果有很大差別。炒炭與醋炒焦的效果較差;炒焦、醋炒炭與生艾葉對血小板聚集率有很強的抑制作用,在3個劑量水平上都能極其明顯地抑制血小板聚集(p<0.001)。安國艾葉幾種不同溶劑提取物中,以醇提物對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最為突出,其它兩種溶劑(乙酸乙酯、氯仿)提取物也有抑制作用,但不及醇提物效果好。3種不同產地的艾葉醇提水溶部位對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p<0.001)。這兩個劑量的效果優於其它兩種艾葉。在136mg/ml劑量時,3種艾葉的差異不明顯。從艾葉中提取出的兩種成分,β-谷甾醇與5,7-二羥基-6,3',4'-三甲氧基黃酮均對血小板聚集有極顯着的抑制作用。然而,這兩種有效成分相比,β-谷甾醇的作用在0.7、1.35mg/ml劑量時均極其明顯地優於後者(p<0.001)。

止血作用

艾葉水浸液給兔灌胃有促進血液凝固作用,但亦有認為艾葉的止血作用未能證實。艾葉為臨床上常用止血藥,溫經止血常炒炭用,藥理實驗初步證明:艾葉制炭後止血作用增強。張學蘭等對其止血作用進行了比較研究,由實驗結果可見,烘品2-5及炒炭品100%水煎液均可明顯縮短實驗小鼠的凝血及出血時間,與生理鹽水組比較,具有顯着性差異,以烘品2(180℃、10分鐘)、烘品3(180℃、20分鐘)和烘品4(200℃、10分鐘)止血作用最為明顯,與生品組比較也有顯着性差異。其餘樣品組則無明顯止血作用。建議艾葉制炭可改用烘法,以18℃烘10-20分鐘及200℃烘10分鐘,成品外表焦褐色為佳。[3]

對胃腸道及子宮的作用

野艾煎劑可興奮家兔離體子宮,產生強直性收縮。粗製浸膏對豚鼠離體子宮亦有明顯興奮作用。小野艾水浸液對離體兔腸在大量時有抑制作用。[4]

對心血管系統作用

小野艾水浸液對離體蛙心在大量時有抑制作用。從克里米亞的艾蒿Artemisiataurica分離出來的Tauremizin(是一種倍半萜烯內酯),對離體蛙心、貓心和在位貓心均能增強其收縮力,對貓心並能減慢心率,使冠脈血流量增加,有擬腎上腺素的作用。[5]

抗過敏作用

艾葉油0.5ml/kg灌胃,對卵白蛋白引起的豚鼠過敏性休克有對抗作用,可降低死亡率。[6]

其它作用

大橋秀治報告艾葉主要因其含鞣質,可使因溫刺法發熱的家兔的體溫下降。但其作用劑量已近致死量,故不能作為解熱藥使用。用小白鼠耳部塗巴豆油引起炎症模型,用艾葉揮髮油給小鼠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0.0125g,均有抗炎效果,有效率為57.8%及75.O%;p值均小於0.001。艾葉油亦能延長戊巴比妥鈉睡眠時間。小野艾水浸液對兔耳血管灌流時幾無影響,給小鼠腹腔或靜脈注射可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Lochett氏法)。大鼠內服有顯着利尿作用,毒性中等,可用於臨床。[7]

毒性

毒性:艾葉油小鼠灌胃LD50為2.47ml/kg,腹腔注射為1.12ml/kg。艾葉所含揮髮油對皮膚有輕度刺激作用,引起發熱潮紅,口服能刺激胃腸道分泌,口服干艾葉3-5g可增進食慾,但大劑量可引起胃腸道急性炎症,產生大量噁心嘔吐,若大量吸收後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過度興奮,出現譫妄、驚厥及肝損害等。由於神經反射性的變化,以及血管壁本身受損,可招致子宮充血、出血,妊娠時甚至流產。[8]

炮製

艾葉

揀去雜質,去梗,篩去灰屑。[9]

艾葉米果 原圖鏈接

艾絨

取曬乾淨艾葉碾碎成絨,揀去硬莖及葉柄,篩去灰屑。[10]

艾炭

取淨艾葉置鍋內用武火炒至七成變黑色,用醋噴灑,拌勻後過鐵絲篩,未透者重炒,取出,晾涼,防止復燃,三日後貯存。(每艾葉100斤,用醋15斤)[11]

《本草衍義》

干搗篩去青滓,取白,入石硫黃,為硫黃艾,灸家用。得米粉少許,可搗為末,入服食藥。[12]

《綱目》

凡用艾葉,須用陳久者,治令細軟,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傷人肌脈。揀取淨葉,揚去塵屑,入石臼內木杵搗熟,羅去渣滓,取白者再搗,至柔爛如綿為度,用時焙燥,則灸火得力。治婦人丸散,須以熟艾,用醋煮干搗成餅子,烘乾再搗為末用,或以糯糊和作餅,及酒炒者皆不佳。洪氏《容齋隨筆》雲,艾難着力,若入白茯苓三、五片同碾,即時可作細末,亦一異也。[13]

性味

味辛;苦;性溫[14]

歸經

歸肝;脾;腎經[15]

功能主治

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祛濕止癢。主吐血;衄血;吃力血;便血;便血;崩漏;妊娠下血;月經不調;痛經;胎動不安;心腹冷痛;泄瀉久痢;霍亂轉筋;帶下;濕疹;疥癬;痔瘡;癰瘍[16]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或搗汁。外用:適量,搗絨作炷或製成艾條熏灸;工搗敷;或煎水熏洗;或炒熱溫熨。[17]

注意

  • 陰虛血熱者慎用。

附方

  • 膠艾湯《金匱要略》:治血虛寒滯,月經過多。

各家論述

  • 本草圖經》:近世有單服艾者,或用蒸木瓜丸之,或作湯空腹飲之,甚補虛羸。然亦有毒,其毒發熱氣衝上,狂躁不能禁,至攻眼有瘡出血者,誠不可妄服也。
  • 艾,生寒熟溫,生搗汁服可止血。《本草》止言其溫,不言其熱。其性入火灸,則氣下行,入藥服,則氣上行。
  • 綱目》:艾葉,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為融和;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疴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蘇恭言其生寒,蘇頌言其有毒,一則見其能止諸血,一則見其熱氣上沖,遂謂其性寒、有毒,誤矣。蓋不知血隨氣而行,氣行則血散,熱因久服,致火上沖之故爾。夫藥以治病,中病則止。若素有虛寒痼冷,婦人濕郁滯漏之人,以艾和歸、附諸藥治其病,夫何不可,而乃妄意求嗣,服艾不輟,助以辛熱,藥性久偏,致使火燥,是誰之咎歟?於艾何尤!艾附丸治心腹、少腹諸痛,調女人諸病,頗有深功;膠艾湯治虛痢及妊娠產後下血,尤着奇效。老人丹田氣弱,臍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臍腹,妙不可言。寒濕腳氣,亦宜以此夾入襪內。
  • 本草匯言》:艾葉,暖血溫經,行氣開郁之藥也。開關竅,醒一切沉涸伏匿內閉諸疾。若氣血、痰飲、積聚為病,哮喘逆氣,骨蒸痞結,癱瘓癰疽,瘰癧結核等疾,灸之立起沉疴。若入服食丸散湯飲中,溫中除濕,調經脈,壯子宮,故婦人方中多加用之。
  • 本草正》:艾葉,能通十二經,而尤為肝脾腎之藥,善於溫中、逐冷、除濕,行血中之氣,氣中之滯,凡婦人血氣寒滯者,最宜用之。或生用搗汁,或熟用煎湯,或用灸百病,或炒熱敷熨可通經絡,或袋盛包裹可溫臍膝,表里生熟,俱有所宜。
  • 本草正義》:古人灸法,本無一症不可治,艾之大用,惟此最多,故《別錄》以冠主治之前,其作煎以下,則湯液之治療也。止吐血者宜生用,取其辛開以疏經絡之壅,然溫升之性,必與上溢之症不合,古人有四生丸之制,以柏葉、荷葉、生地之清肅下降者為主,而反佐以艾葉之辛溫,欲其同氣相求,易於桴應,非艾之一味可以止上升之吐衄也。其止下利,則以里寒泄瀉而言,辛溫升舉,固其所宜。下部gu瘡,則濕熱生蟲之恙,苦溫燥濕,又能殺蟲,是其專職。婦人下血,則中氣虛寒,下焦無攝納之權,以致血行失道,無故妄下,《金匱》膠艾湯溫經升舉,固陰和陽,是其正治,非血熱妄行之下血也。生肌肉者,虛羸之人,血少形癯,得此以溫養之,則氣血旺而肌自豐;亦有潰瘍氣血兩虛,陽和不運,則新肌不長,艾能溫煦以和脈絡,而肌肉易長,若熱多爍液者,非其治也。
  • 別錄》: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辟風寒,使人有子。
  • 陶弘景:搗葉以灸百病,亦止傷血。汁又殺蛔蟲。苦酒煎葉療癬。
  • 藥性論》:止崩血,安胎止腹痛。止赤白痢及五藏痔瀉血。長服止冷痢。又心腹惡氣,取葉搗汁飲.10.《唐本草》:主下血,衄血,膿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 食療本草》:金瘡,崩中,霍亂,止胎漏。
  • 日華子本草》:止霍亂轉筋,治心痛,鼻洪,並帶下。
  • 履巉岩本草》:治咽喉閉痛熱壅,飲食有妨者,搗汁灌漱。
  • 王好古》:治帶脈為病,腹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
  • 本草再新》:調經開郁,理氣行血。治產後驚風,小兒臍瘡。[20]

主要價值

藥用

艾草與中國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關係,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總是將艾置於家中以「避邪」,乾枯後的株體泡水熏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本草綱目》除記載有「白蒿」及「白艾』外,還記載有「蘄艾」(產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可入藥。此系艾的栽培品種cv. qiai,與原種(野生種)的區別在於:栽培品種植株高大,高150-250厘米,香氣濃烈;葉厚紙質,被毛密而厚,中部葉羽狀淺裂,上部葉通常不分裂,橢圓形或長橢圓形,最長可達7-8厘米,寬1.5厘米,葉揉之常成棉絮狀;入藥,性溫、苦、辛、微甘。

全草入藥,有溫經、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歷代醫籍記載為「止血要藥」,又是婦科常用藥之一,治虛寒性的婦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與哮喘,煮水洗浴時可防治產褥期母嬰感染疾病,或製藥枕頭、藥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或哮喘及虛寒胃痛等;艾葉曬乾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此外全草作殺蟲的農藥或薰煙作房間消毒、殺蟲藥。嫩芽及幼苗作菜蔬。

艾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於針灸。故又被稱為「醫草」,台灣正流行的「藥草浴」,大多就是選用艾草。關於艾葉的性能,《本草》載:「艾葉能灸百病。」《本草從新》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說明用艾葉作施灸材料,有通經活絡,祛除陰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等作用。現代藥理髮現,艾葉揮髮油含量多,1.8-桉葉素(占50%以上),其它有α-側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風乾葉含礦物質10.13%,脂肪2.59%,蛋白質 25.85%,以及維生素A、B1、B2、C等。灸用艾葉,一般以越陳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說法。

艾草有調經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濕之效。治月經不調﹑經痛腹痛﹑流產﹑子宮出血, 根治風濕性關節炎﹑頭風﹑月內風等。因它可削冰令圓,又可炙百病,為醫家最常用之藥。現代實驗研究證明,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鎮靜及抗過敏作用;護肝利膽作用等。艾草可作「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等食譜,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具有一種特殊的香味,這特殊的香味具有驅蚊蟲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門前掛艾草,一來用於避邪,二來用於趕走蚊蟲。

食用

艾草也是一種很好的食物,在中國南方傳統食品中,有一種糍粑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原料做成的(參見艾糍)。即用清明前後鮮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餡料(部分地區會加上綠豆蓉),再將之蒸熟即可。在廣東東江流域,當地人在冬季和春季採摘鮮嫩的艾草葉子和芽,作蔬菜食用。

艾葉煮蛋原圖鏈接

每逢立春時分贛州客家人有採集艾草做成艾米果的習俗。艾米果的形狀與餃子有點像,但體積更大內有餡,美味可中可當主食。

染料

可以做天然植物染料使用。艾草染色還具有功能性作用。

印泥

印泥的主要原料是硃砂、朱鏢、艾絨、蓖麻油、麝香、冰片等調和而成。艾絨必須預先備制。取陳艾葉經過反覆曬杵,篩選乾淨,除去雜質,令軟細如綿,既成為艾絨,方可使用。而艾絨又有兩種,以上法炮製者為粗艾絨,一斤可得六、七兩,適用於一般灸法。如再精細加工,經過數十日曬,篩揀數十次者,一斤只得二、三兩,變為土黃色者,為細艾絨,可用於直接灸法,也是作印泥的原料,用於直接灸法,物美價廉,可以選購。細艾絨用放大鏡一看,好像一堆小毛毛蟲,乾乾淨淨,沒有一點雜質。日本有傳承幾百年的名牌艾絨商家,如東京「釜屋會社」,釜屋牌艾絨有三百多年歷史了。還有「三惠貿易會社」等等,他們的貨源多來自中國湖南艾醫,釜屋一家一年產艾絨就達十餘噸之多。

植物文化

艾蒿具有特殊的馨香味,做成馨香枕頭,還有安眠助睡解乏的功效。艾蒿葉熬汁,然後稀釋兌水沐浴,可除身上長的小紅疙瘩。此外還可以驅蚊蠅、滅菌消毒,預防疾病。艾蒿還用於針灸術的「灸」, 「灸」就是拿艾草點燃之後去熏、燙穴道。用艾蒿泡腳有很多保健功效。因為它有着治病的功能,特別是在五月節這天乘着露水採到後,藥效最好。.艾蒿還是一種食用植物,艾草可作「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艾蒿饃饅、艾蒿糍粑糕、艾蒿肉丸等食譜,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懸艾草: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以防蚊蟲,「避邪卻鬼。」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稈枯後的株體泡水熏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21]

相關視頻

1.艾葉泡腳的好處和用量

2.一把艾葉配上生薑米酒,專治腰間盤突出,一次就見效 2017年11月17日發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