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內迪高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2016年列入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遺產的複合遺產,登錄名稱為恩內迪高原:自然和文化景觀(Ennedi Massif: Natur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面積2441200公頃,緩衝區為777800公頃。
簡述
位於查德東北部的恩內迪高原係由砂岩構成。
經年累月的風力和水力侵蝕,將此地塑造成擁有峽谷和河谷特徵的高原,有著壯觀的峭壁、石拱和岩柱景觀。[1][2][3][4]
生態環境
恩內迪高原水源豐富,其沙漠生態系統,擁有超過525種植物,至少199種鳥類的遷徙路線會通過此地。
水對於居住於巨大峽谷之中的動物、植物、苔癬及遊牧的人類是極為重要的存在。
Guelta d'Archei(阿拉伯語譯為:荒涼之地)除了作為水源地外,這裡也是西非鱷魚或稱沙漠鱷魚(英語:West African crocodie或desert crocodile;學名:Crocodylus suchus)最後的棲息地。另有駱駝、魚、蠻羊、瞪羚和狒狒。 [4][5][6][7]
威脅
由於偷獵、砍伐木材、某些遊牧民族的習俗、考古遺址的退化、未受管制的車輛與人類活動,持續威脅著此項世界遺產。[4][6]
岩石藝術
距今1萬年前已有人類在此地活動。
數以千計刻劃於峭壁、峽谷岩石上的圖畫,展示著撒哈拉地區最大規模的岩畫藝術。
最早的作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可分為了三個時期(Archaic、Bovidian、Cameline)和16種風格,總共約500多個繪製地點,上千幅作品。
這些作品記錄了長達7000年間,人類的進化、與周圍野生動植物的關係、從狩獵、採集變成農耕、遊牧的生活方式。
大多數的圖像在描述以下7種主題之一:人、牛、駱駝、馬、山羊、長頸鹿和鴕鳥,其他主題很少出現。
出現最為頻繁的是牛的圖案、其次是駱駝。
最為有趣的是,當地遊牧民族仍然透過將標記於牲畜上相同的符號、繪製或雕刻於岩石上。 [1][8][9][10]
登錄基準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登錄基準登錄的以下3點列為複合遺產:
- (iii):對一種文化傳統或一種正在生存或已消失的文明作出獨特或至少獨特的見證。
- (vii):包含最高級的自然現像或具有特殊自然美和美學重要性的區域。
- (ix):作為傑出的例子,代表著陸地,淡水,沿海和海洋生態系統以及動植物群落進化和發展中正在進行的重要的生態和生物過程。[1]
視頻
參考來源
- ↑ 1.0 1.1 1.2 Ennedi Massif: Natur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UNESCO. [2020-01-23] (英語).
- ↑ ENNEDI MASSIF - CHAD. African World Heritage Sites. [2020-01-23] (英語).
- ↑ 恩內迪高原的自然和文化景觀 Ennedi Massif: Natur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20-01-23] (中文).
- ↑ 4.0 4.1 4.2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ad Signs New Agreement with African Parks to Manage Ennedi, a Spectacular World Heritage Site in Chad. African Parks. [2020-01-23] (英語).
- ↑ UNESCO Sites: An Opportunity for Chad. DW. 2017-04-07 [2020-01-23] (英語).
- ↑ 6.0 6.1 African Parks to manage gorges, rock art and crocodiles of Chad’s Ennedi. mongabay. 2018-02-27 [2020-01-23] (英語).
- ↑ Fauna and Flora. African Parks. [2020-01-23] (英語).
- ↑ Niola Doa, Chad. British Museum. [2020-01-23] (英語).
- ↑ Ennedi Massif: Natur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World Heritage Datasheets. [2020-01-23] (英語).
- ↑ Lenssen-Erz, Tilman. Pastoralist appropriation of landscape by means of rock art in Ennedi Highlands, Chad. Afrique : Archeologie et Arts. Afrique : Archeologie et Arts. 2012, 8 (期): 27–43.